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個農民和一座小房子為何火了80多年,成為美國文化偶像?

兩個農民和一座小房子為何火了80多年,成為美國文化偶像?

美國哥特式 1930年作,現藏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Chicago Institute of Art

格蘭特?伍德作品《美國哥特式》,現藏於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畫幅並不大,只有78x65.3厘米,與巴黎盧浮宮最著名的《蒙娜麗莎》尺寸差不多(77x53厘米)。卻與紐約的自由女神一樣,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

這件作品透露出來的神秘氣氛,主人公的似是而非的關係也是令人浮想聯翩,甚至作品對農民是褒還是貶,都沒有定論。

80多年來,這件作品不斷被人們以開玩笑的方式進行篡改,包括納總統的照片放進作品來開玩笑。

這件作品以及伍德的200多件其他作品,正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展出,參觀之時,惠特尼博物館的門外排著長龍,其中很多觀眾就是沖著《美國哥特式》而專程前來。伍德展覽的展廳人山人海,感覺就像觀眾們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五樓圍觀梵高那件著名的《星夜》。

博物館門口排隊進場的觀眾

展廳很熱鬧

查閱紐約本地的報紙,發現《紐約時報》藝術版這個月至少已經刊登四篇關於《美國哥特式》的文章,除了赫蘭?卡特、羅伯特?史密斯兩位大主筆,還有記者對策展人的專訪,甚至還特邀曾經在「哥特式房子」裡面居住過四年的女作家撰文介紹自己在裡面居住的有趣故事。

兩個農民和一座房子

《美國哥特式》畫面內容並不複雜:一男一女兩個農民,衣冠整齊,男士手上持著一把草釵,女子斜著臉,兩個人物年齡有較大差別,正確的解釋是一對父女的形象。兩人面部都被拉長,顯得莊嚴肅穆。畫面的背景是一座白色的小房子。

背景的白色小房子,是美國郊區或鄉村較為常見的單獨住宅,房子的樣式尤其是窗戶,為明顯的歐洲哥特式。

1930年格蘭特?伍德的作品參加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年度展覽,獲得了300美元的銅獎獎金,這幅作品被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收藏,被媒體報道之後,作品和畫家立刻一舉成名。不久之後,這幅畫和紐約的自由女神一樣,成了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格蘭特在敘述這幅作品的創作時指出,當時在愛荷華的鄉村旅程中突然看到這個小房子,非常喜歡,立刻停下來畫好了草圖,回到自己的鄉村畫室之後,不斷調整自己的構思,並且刻意安排了兩個「襯得起這個房子」的人物作為畫中人,女模特是畫家的妹妹南(Nan Wood Graham),男模特是畫家的牙醫拜朗?麥克比(Byron McKeeby),當年62歲。

這一年,伍德39歲,在畫這幅畫之前他一直是個默默無聞的畫家,儘管有過去歐洲學習繪畫數年的經歷。

革命的女兒們 1932, Cincinati Art Museum

伍德的作品透露的歷史密碼

1,人物神情靜穆與莊嚴,與歐美百姓欣賞藝術的習慣相似,就像藝術史家總結希臘羅馬古典藝術最重要的特色:高貴的莊嚴與偉大的靜穆。伍德曾經在德國學習油畫兩年,後來他打趣說,只有去了歐洲,我才真正理解愛荷華。他的這幅作品,藝術上繼承了歐洲北方文藝復興凡艾克的繪畫風格和藝術精神,尤其是那種顯得特別怪異的冷峻和寧靜。

2,地氣濃郁,畫中的老房子,或者這種類似的老房子,美國百姓覺得熟悉,即使在紐約的教區,到處也可以見到類似這樣的房子。畫中兩位人物不英俊不漂亮,說白了,其實就是美國人鄰居大爺鄰居大姐;普普通通的房子,有一個不普通的窗戶!

3,宗教情懷,哥特式建築是歐洲宗教建築的特色,對於信奉宗教的美國百姓來說,很親切,尤其那些經常去教堂做禮拜的人。這個小房子的窗戶就是哥特式,與教堂的窗戶非常類似。

4,認祖歸宗,目前美國人多數是來自歐洲的移民,這種建築及畫面中的老人家,能讓許多美國人找到歸屬感,尤其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那個時候。

5,農民初心,農業社會雖然被工業社會及信息社會取代,但許多人心裡還有對農業社會的喜愛甚至精神嚮往。這點和中國四川美院羅中立1980年創作的《父親》類似,當時那幅畫引起全國範圍的巨大轟動,其實是讓許多中國人在畫中看到自己淳樸的初心。

石頭之城 1930 Josyln Art Museum

美國大蕭條的時代背景

2008年金融危機從美國開始蔓延全球,在重災區美國,許多人失去了工作,許多失去了居住的房子,許多美國人的生活因此而發生了跳水式的巨變。

比2008年經濟危機更嚴重的,是1930年開始的大蕭條。

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大蕭條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

1936年多蘿西?朗格(Dorothea Lange)那幅著名的攝影作品《遷徙中的母親》,那位母親憂鬱的眼神,將整個大蕭條的慘烈顯露無遺。

伍德的《美國哥特式》就是在大蕭條的歷史背景下創作出來的,此時的美國人由於經濟的大蕭條,很多人成為貧困戶,精神也受到巨大的打擊。《美國哥特式》不一定是精神的良藥,但至少可以讓人覺得有點安慰。

哥特式老房子

原本是鄉下一個普通的老房子,一個哥特式的窗戶,感動了伍德,這所房子也因為伍德的繪畫作品而聞名天下。今天這所房子已經成為博物館,不允許居住,但幾年前這個房子還有住客居住。

《紐約時報》邀請了2010-2014年曾在這所著名老房子居住過的租客霍華德女士(Beth M. Howard)撰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為《居住在「哥特式」的世界》,這篇刊登在2018年3月19日《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的文章,透露了這所老房子的趣事。

這所老房子建於1881年,在伍德出生前10年就建成了。位於愛荷華的艾爾頓(Elden),1974年被登記為國家歷史文物,但房子一直是私人物業,並且不斷易手。1991年,最後一任業主卡爾?史密斯(Carl Smith)將房子捐贈給國家歷史學會,但房子一直租給民眾居住,2010年,女作家霍華德女士以250美元月租(真便宜!)成為這個老房子的租客,直至2014年。

霍華德女士住在這所由於一幅油畫成名的老房子中,體驗著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不斷被遊客打擾的有趣經歷(所以租金是超低價),她的主要職業是製作蘋果派,也教別人製作蘋果派,同時也寫作,而哥特式老房子這個歷史景點,是她製作並出售蘋果派的地點!

2018年3月19日《紐約時報》藝術版封面

具象的力量

伍德的這件作品,被評論家稱為美國的「區域寫實主義」,重點是地區性及寫實性。其實,伍德的這件作品,的確具象,但重在精神性而不是重在寫實。

在歐洲學習過藝術的伍德,其實是藉助這個房子以及兩個人物,表達出一種抽象概括的精神,所以他不但將人物作了變形處理,更將作品命名為《美國哥特式》,而不是《鄰居大叔和我的妹妹》。

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當時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而不是具體的鄰居趙阿貴或者趙阿桂。

伍德這件作品的圖像是「寫實」的,但其精神是「抽象」的。正是由於精神性的這個部分,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動觀眾的心。

觀眾在欣賞伍德的其他作品

插播:什麼是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哥特式建築主要用於教堂,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

哥德式建築的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且帶尖。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摘自百度百科)

除了巴黎聖母院等哥特式教堂,紐約布魯克林大橋也是一座「哥特式」的大橋

一個展覽看盡伍德藝術的一生

正在惠特尼博物館進行的格蘭特?伍德回顧展,除了這件焦點作品《美國哥特式》,還有200多件伍德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概括了藝術家伍德幾乎整個藝術生涯。

伍德生於1891年,卒於1942年,得年51歲。一個人一生只要留下這麼一件作品,足以名垂青史。

惠特尼博物館的展覽,將這位除了到歐洲遊學數年,其餘時間都在愛荷華鄉村生活的畫家的主要藝術作品展現出來。從展覽中,可以看到伍德是個藝術的多面手,除了肖像畫,他的風景作品也是非常精彩,一些農村主題創作,由於早逝而未及完成,其中的《胡佛總統故居》以及大型壁畫作品,是受委託而作。

此外,伍德還創作了數量不少的裝飾藝術作品,如吊燈、水壺等使用物品。

展覽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伍德的自畫像,伍德為母親和妹妹專門繪製的肖像。

母親 Woman with Plants, 1929 Cedar Rapids Museum of Art, Iowa

畫家妹妹Nan的真容肖像 Chazen Museum of Art

自己畫自己 1932 Figge Museum of Art

肥沃的土地 1939 Promised gift to the Bridge Museum of American Art

春到鄉間 1936 Reynolda House Museum of American Art,

二月 1934, 私人收藏

胡佛總統故居 1931 Minneapolis Musuem of Art

展覽資訊

格蘭特?伍德回顧展

Grant Wood: American Gothic and Other Fables

展期:2018年3月2日至6月10日。

地點: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地址:99 Gansevoort Street,New York, NY 10014。

門票:成人25美元,耆老及學生18美元,18歲及以下免費。每逢周五晚上7至10點隨意付費。

網站:https://whitney.org/Exhibitions/GrantWood

惠特尼博物館位於曼哈頓西區,高線公園最南端

本文首發於美東《僑報》2018年3月30日,為《僑報》每周五藝術專欄之第316期。

【往期文章】

長按下面二維碼,敬請關注本號

【歡迎留言,有問有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紐約藝術觀察 的精彩文章:

紐約3月春寒料峭,亞洲藝術暖流涌動

TAG:紐約藝術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