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

士,是古代的某種階層,今人看來,它更是一種精神。

士為知己者死,是對知己的一種忠誠與犧牲,更是對自己人生價值信仰的最可貴的忠誠。不但忠於了知己,更忠於了自己。

人生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的改變,但是,每一個時代,那些堅持時代價值觀的人們,永遠是值得尊敬的。正因為他們用催人淚下的故事,感動著人們,讓人們知道了精神的可貴。

「士為知己者死」,是傳統中國士人的一個精神宣言,這個典故就出自戰國時的士人豫讓。

豫讓是戰國初期的人,他先後投在幾個當時權貴的門下,未得重用,於是投到了晉國最有權勢的六卿之一智伯的門中,智伯對豫讓特別好。

智伯與趙、韓、魏(都屬於當時的晉國)聯合獲得很多土地,智伯為老大,於是很狂妄,經常跟他們索要東西,韓魏害怕他的勢力,都屈服滿足他,唯獨趙的趙無恤不買他的賬(以前開會的時候智伯就因與趙無恤談不攏用酒杯砸破過趙無恤的頭),智伯大怒,聯合韓魏狂攻趙無恤,趙無恤躲到了堅城晉陽,智伯死攻不下,後來趙無恤派說客說服韓魏反水,將智伯打敗殺死,並將智伯的腦袋做成了酒壺(也有說夜壺),以泄恨。這引起了豫讓的憤慨,決定為智伯報仇。

豫讓實施了第一次刺殺計劃,豫讓在城中尋找機會,終於等到了趙無恤出宮,但由於行事不密,被無恤在車中發現,抓了起來,無恤說:」你必定是豫讓,能為智伯報仇的也就是你了。我放你走,希望你不要為祖上丟人(豫讓是著名的俠客家族),設計好了再來殺我吧。「無恤放了豫讓。趕出了趙地。

為了再次行刺趙無恤而不讓其認出,豫讓拔光了頭髮,用刀子劃破了臉皮,用漆料將皮膚塗成黑色,穿上了乞丐的衣服,他回到家,老婆說:」你的牙齒真像我丈夫啊。「無恤就把牙拔光了,再次以討飯為由回家,他可愛的老婆說:」你聲音真像我丈夫啊。「豫讓就吞火炭,弄成嘶啞的聲音,這次老婆認不出來了。豫讓混到城中,看見無恤出來,跟了上去,這時的無恤及手下都沒有認出人群中乞丐打扮的豫讓,在石橋上,豫讓突然閃到無恤車旁,卻驚嚇了無恤的車馬,衛隊發現了不尋常,迅速救下無恤,抓了豫讓,無恤一看此人,驚呼:」此必豫讓。「一審問果然是,無恤憤怒的說:」我放過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恩將仇報,即使你為了你主人報仇,當初你投靠過中行氏,中行氏被殺的時候你也沒這樣。「豫讓說:「我以前投靠那些人,他們都看不起我,不善待我,所以我也不對他們好,智伯對我如同知己一般,我為了知己而死,士為知己者死,女為知己者容。今天我知道殺不了你,即使你再放了我,我也沒臉再活著了,乞求你給我一件你的衣服,我用此刀,戳幾個窟窿,就當替死去的智伯報仇了。」無恤脫了自己的袍子給他,豫讓拿起刀捅了三刀,邊捅邊說:「智伯!智伯!你看!豫讓給你報仇了!」說完自刎而死。

豫讓說:「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他除了有「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這報答知遇之恩的情結外,還試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人間道義、人的氣節和忠義。古代俠士,完全不像今人「鳥為食亡、人為財死」,他們對人生價值的衡量完全以精神為標準,一生也甘為一些理念、原則而執著追求甚至獻身犧牲。我們從他們身上,要明白做人的真理、人生價值的真正所在,不斷陶冶、錘鍊自己,使自己的精神有橫貫日月的浩然正氣,使自己的人生價值有高於物欲和世俗的升華和輝煌。

偉大的精神從來不是人人都有,雖然人人都知道,但是也從來不是曇花一現,豫讓死後,後繼者不乏有之,他的這種精神在聶政、荊軻等人身上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不帶任何功名利祿,只為了自己的信仰,誠信於自己的這種信仰。這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士「的精神。這是一種完整的自由的信仰,它永遠高於君權集中的後期朝代,或者獨尊儒術的朝代,或者滿朝奴才的清朝的任何一種士的精神。

士人首先以貴族精神為傳承,約定了自己的行為規範,並由此發展出了以儒家為代表的聖賢文化。

三國時期,徐庶投靠劉備,深得劉備器重,為劉備出謀劃策,接連數次打敗曹軍大將曹仁,並且奪得樊城。曹仁與副將李典逃回許昌後,去見曹操,告知了劉備主要依靠「單福」取勝的消息。曹操的謀士程昱笑道:「此人不是單福,而是穎州徐庶。單福是其假託之名。」程昱還告訴曹操徐庶才能比他高了許多,並向曹操獻策爭取徐庶入曹。原來,徐庶為人至孝,幼年喪父,家中只有老母,而其弟徐康已亡,老母無人奉養;程昱於是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賺至許昌,然後命其寫書信招徐庶來歸。為此,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投入了曹營。然而,曹操雖然得到了徐庶,徐庶卻從不為他出謀劃策。原因一是徐庶篤於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回到曹營不是出於本心;二是其回到曹營之後,真相大白,老母憤慨其棄忠義侍曹賊而自縊,徐庶自知被騙,故而深恨曹操,發誓不為曹操設一計謀。這就是著名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

同是徐庶,其智慧技能展現與否在劉備處和曹操處大相徑庭,這是由徐庶所具備的忠誠品質所決定的。雖身在曹營卻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計,真是忠義之舉,千百年來為人們所稱頌。

明朝靖難之役期間,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方孝孺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卻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視死如歸,抗節不屈,這可謂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和讚頌。就其個人氣節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中國人的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

「士為知己者死」體現的是忠義氣節,文天祥面對威逼利誘不為所動,在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後毅然赴死。1928年3月18日夏明翰不幸在武漢被敵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敵人押送到漢口余記里刑場。當敵執行官問夏明翰還有什麼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於是,夏明翰寫下了上述那首大義凜然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然後被敵人殘忍地殺害了,時年僅28歲。精神是不滅的,英魂是傳承幾千年的,正如夏明翰所說:「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從豫讓開始,這種「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精神就一直在延續。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縱觀古今,每當國家出現戰亂,動亂不安的時候,挺身而出的都是有志有氣節的勇士。我們作為中國人一定要牢記革命先烈們的無私付出,其實我們更應該感謝他們人人都是忠義之士,他們把「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氣節放大了,他們不是忠於某一個人,而是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黨,所以今天我們要像前輩們學習這種忠義精神,希望每個國人身上都有這種氣節,不為功名利祿,只為了自己的信仰,忠於自己的這種信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默親子書屋 的精彩文章:

TAG:小默親子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