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巨擘黃賓虹,深解水墨奧妙的大師
黃賓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黃山市)歙縣,生於浙江金華,成長於老家歙縣潭渡村,初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黃賓虹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50歲前馳縱百家,溯追唐、宋。其後飽游飫看,九上黃山、五上九華、四上泰山,又登五嶺、雁盪、暢遊巴蜀,足跡半天下。70後融會貫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繪畫,在深研傳統,取精用宏的基礎上凝聚和升華,進而融鑄為自己的藝術個性。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
黃賓虹
黃賓虹首先是一個書畫印的收藏家,家境的殷實使得他無需像同一時期的畫家那樣丹青換米,因而他的畫也超然世俗,屬於很純粹的傳統文人畫。但在黃賓虹活躍的那個時期,中國時局動亂,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西方的全方面衝擊,國人多以學習西方為主流。在繪畫方面,國人也漸漸對傳統的畫法產生了懷疑,甚至是否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黃賓虹那種傳統的文人水墨畫,遠遠不及其他畫家色彩鮮艷的畫受人青睞。不僅如此,黃賓虹還被人看作是「食古不化」的典型加與嘲諷。
黃賓虹畫作
即便如此,黃賓虹仍然堅守著自己的畫道,堅持國畫藝術的傳承,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70歲以後,融化古人造化自立面目,形成自己渾厚華滋,意境鬱勃澹宕的獨創風格。如今時過境遷,國家在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族自信心日愈提升。同時,國人在尋求回歸傳統,建立文化自信心的熱情也空前高漲,黃賓虹先生畫作的價值也被重新人們審視。最近黃賓虹的代表畫作之一的《黃山湯口》以3.45億高價拍出。
《黃山湯口》局部圖
《黃山湯口》局部圖
《黃山湯口》局部圖
若我們以金錢衡量黃賓虹畫的價值,卻又未免太俗、太膚淺。黃賓虹先生一生熱衷教育,對金錢恰恰看得很淡。在上海時,任何學校聘他去講學或教課,從不計較名譽和金錢。他常說,我是為了把藝術傳授於人,不是為了錢和地位。為了讓自己的畫作被真正的知音收藏,他畫的價格常常不計較價格,曾說:「 齒及賜潤,尤為恐皇。訂值鄙意不欲過昂,重在知音,願從低減,以廣流傳。畫既不齊,無妨高下作價。王元章畫梅乞米,唐六如寫幅丹青,未能免俗,可笑,可笑。」
黃賓虹畫作
黃賓虹在實踐上,也在理論上為中國畫筆墨確立了一種可資參證的美學標準。這是一個超越前人的,歷史性的貢獻,著有《畫談》、《印述》、《賓虹雜著》、《任耕感言》、《黃山前海記游》、《賓虹詩草》、《潭渡黃氏先德錄》、《任德庄義田舊聞》、《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賓虹草堂印譜》、《蜀游雜詠》、《畫法要旨》、《賓虹畫語錄》、《庚辰降生之畫家》、《周秦印談》、《古文字證》、《畫家軼事》、《古文字釋》、《宣歙畫家傳》、《道咸畫家傳》、《古籀論證》、《周秦古璽釋文》、《畫家編》等書,黃賓虹在畫道上的見識,文章,行之高,知行一體,著述之豐,堪稱畫哲。
黃賓虹畫作
黃賓虹認為,作畫在意不在貌,不應重外觀之美,而應力求內部充實,追求「內美」。他又說:「國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筆墨。」黃賓虹系統梳理和總結了前人對於筆墨運用的經驗,在晚年總結出「五筆七墨」之說——「五筆」為「平、留、圓、重、變」,「七墨」即「濃墨、淡墨、破墨、漬墨、潑墨、焦墨、宿墨」諸法。如此,以筆為骨,諸墨薈萃,方能呈現「渾厚華滋」之象。
黃賓虹
以下語錄節選自見王伯敏所編《黃賓虹畫語錄》:
作畫最忌描、塗、抹。描,筆無起伏收尾,也無一波三折;塗,是僅見其墨,不見其有筆,即墨中無筆也;抹,橫拖直拉,非人用筆,是人被筆所用。
用筆時,腕中之力,應藏於筆之中,切不可露出筆之外。鋒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畫中露出氣力。
作畫運用中鋒有兩法:一是劍脊法,線之中間留有一條白痕,兩面光,宜畫秋樹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圓柱法,線之中間有一條黑痕,兩面光,畫巨石常用,畫樹亦可。
用側鋒特點,在於一面光,一面成鋸齒形。余寫雁盪、武夷景色,多用此筆。
皴法變化極多,打點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說,余於寫生時悟得之。
積點可成線,然而點又非線。點可千變萬化,如播種以種子,種子落土,生長成果,作畫亦如此,故落點宜慎重。《芥子園》中論畫點,似嫌過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學者應深悟之。
畫中兩線相接,與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於牢固,畫者之意在於氣不斷。
點點染染,用筆運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應該既分明,又不分明為妙。畫春光明媚,點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體光潔,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畫湖山煙雨,點染宜分明,當於筆跡間得雨意,墨韻中出煙霧,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畫法善變,學者可以一試。
勾勒用筆,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態,折是筆的方向變化,描時可隨對象的起伏而變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
用墨有:濃墨法、破墨法、積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畫,均可巧妙運用。倘能極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奧秘,可謂之法備。
七種墨法齊用於畫,謂之法備;次之,須用五種;至少要用三種;不滿三種,不能成畫。
今人作畫,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頭地,還要別開生面。我用積墨,意在墨中求層次,表現山川渾然之氣。有人既以為墨黑一團,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積墨作畫,實畫道中的一個難關,多加議論,道理自明。
古人說墨分六彩,頗有道理。至於分干、淡、白三彩為正墨,濕、濃、黑三彩為副墨,此說我不能同意。因為墨色變化,可以相互為用,如求濃以淡,畫黑顯白,此法之變化;有幹才知有濕,有濕才知有干。故在畫法上,自不能有正墨副墨之別。
黃賓虹畫作(局部)
如今畫壇,有人將黃賓虹與齊白石並列「南齊北黃」。黃賓虹不像齊白石那樣家喻戶曉,也不像張大千那樣遨遊國際,這是事實。但黃賓虹先生潛心耕耘畫壇究其一生而無一點私心,對華夏丹青文化的傳承發展以及保護,卻是首屈一指的。黃賓虹先生去世後,家人把他的6000幅畫連同所藏近萬件書畫文物,全部捐給國家,清點了三年才全部造冊完畢。幸哉,國有此巨匠;痛哉,斯人遠逝。
TAG:華夏巨人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