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石安:如何品賞印章-印章概述之印章源流

石安:如何品賞印章-印章概述之印章源流

【前言】上文講了印章概述中的印章簡史的部分,本篇針對我國印章發展史上的不同時期分別展開講述各時期的印章特點和淵源。

第一部分、印章概述

2、印章源流

商周時期

印章最早不稱「印」,而稱「璽」。璽印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人所編《春秋運斗樞》和《春秋合誠圖》。《春秋運斗樞》有文字描述:「黃帝時,黃龍負圖,中有璽者,文曰「文王符璽」」。

《春秋合誠圖》則有更細節的描述,甚至對璽的具體尺寸也描述得很詳細:「以赤玉為匣,長三尺八寸,厚三寸,黃玉檢,白玉繩,封兩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璽」。由此可見,璽印的使用可能三皇的時候就有了。但這些書是後來漢代人所編的神話故事,目前尚沒有更多實物證據來佐證這個時期已經有印。

我國印章史上第一次真正可見的印章實物是商代的印。上圖所示這三方印就是經文物考證為我國最早的印章實物,它們出土於河南安陽,為商朝的銅璽印。近代學者王廷洽在商代的青銅器上發現了和這幾方印幾乎一模一樣的圖文,因此確切證實這些印是商代的東西。

需要說明的是,早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里有出現過「印」字,但當時這個「印」字是「抑」的初文,是象形文字,指用手按壓住下跪之人表示令對方臣服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印章的「印」字。

文字方面,「璽」字最早見於《周禮》,其中提到「璽」或「璽節」的內容。比如《周禮.地官.掌市》中有「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這樣的描述,這裡的璽節就是印章,可見在周朝時印章作為商業信用的憑證,就已經被廣泛應用了。

璽很早就作為信用的憑證在後世許多著書上都有明確的描述。比如東漢許慎在他那本非常有名的《說文解字》一書中說:「印,執政所執信也,從爪,從節,會意。爪持節,以表信也。」同處東漢時期的劉熙在他的《釋名》一書中說:「印者,信也。」東漢另一個學者應劭在《漢官儀》中說:「璽,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不一而足。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下,各諸侯國有各諸侯國的文字,各國璽印所用的印文也是因國而異的,主要是風格上的差異,總體歸為大篆字體。和後來的字體相較而言,大篆在字形上相對比較隨形多變,沒那麼規整,這個時期的印章有個特點是有邊框,也許當時工匠是無意為之,但卻契合了「形散神聚」的藝術精神——這從某方面也展現了我們古代工匠的高超智慧。

這一時期的印章已經廣泛應用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歸納起來,印章在當時主要有以下用途:繩扎封泥(文件或貨物用繩子紮起來後加蓋封泥以表示轉移過程中沒被拆封過)、物勒工名(也就是在陶木漆等器物上蓋印章表示器物歸屬)、量器圖記(用在酒具或者其他量器上用圖文進行裝飾)、公務軍事(政治或者軍事上用作文書傳遞的憑證和傳遞軍令的信物等)、貨幣圖案(比如楚國把印文鑄造在金幣上)、烙馬(用來證明馬匹歸誰所有)、烙奴隸(在商周等奴隸社會時期用來證明奴隸或者俘虜的身份等)等等。總體是器物歸屬和人物信用的憑證之物。

說到用途,右邊這方「日庚都萃車馬」印必須要提及。這方銅質印是一方戰國時期燕國(現在河北省的唐縣一帶)的烙馬印,7*7cm見方的巨型印,主要是用於把印面燒紅後烙在馬匹的股腹上,以表示這匹馬是屬於誰的。這方印埋在地下數千年,直到清代光緒年間才出土,可惜不久後流落到日本去了。

印章用在政治和軍事上也早有記載。《左傳》記載「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這句話描述的是魯襄公29年,季武子攻取卞邑,派手下公冶去給魯襄公彙報情況,公冶走時沒帶蓋有璽印的文書,於是季武子讓手下帶上蓋有印章的公文去追上公冶並給了他。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璽印應用在軍事和政治上的情景。

秦代時期

秦印在中國印章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秦統一了六國,並且「書同文」,把「六國異文」統一成秦篆(小篆),秦代印章用的文字自然是統一後的文字了,同時加強了印章管理,制定了官印製度。比如秦代之前,璽是印的通稱,人人都可以用。到了秦代,秦始皇規定,璽只能是皇帝專用,其他人用的只能稱「印」或「章」。

東漢衛宏在《漢舊儀》中這樣描述:「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秦代對於印章發展總體可歸納為兩大功績,一是統一了文字,二是制定了印章制度。

但是秦朝為期太短了,秦歷二世而亡,秦朝只區區15年就滅亡了,流傳下來的秦代官印也比較少。

從印章特點上,一方面秦印的形制總體延續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璽印樣式,另一方面秦朝很快就被漢朝取代,且漢初期也基本沿用秦印的形制,比如有界格和邊欄,以秦篆文字為主等。所以我們去看秦印風格的印時,可能是秦朝前後的戰國晚期的秦璽印和西漢初期印章。

漢代時期

漢代是中國印章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朝制訂了完備的印章管理和使用制度,為後世官印製度提供了最好的範本,同時漢印在藝術性如章法等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高度,加上漢朝對繆篆(又稱摹印篆)的廣泛和成熟的使用等等,使得漢印成為我們印章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清代吳先聲在《敦好堂論印》中說「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這句話很具有代表性,是被一世印家廣泛認同的觀點。

和秦代璽只能由皇帝使用不同,漢朝的皇帝、皇后、諸侯王所用印章都稱為「璽」,然後列侯和官員等所用印章稱為「印」或「章」。如這方「淮陽王璽」,以及其他比較出名的「皇后之璽」、「廣陵王璽」等等可以證明。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也有對諸侯王用印稱「璽」的明確說明:「諸侯王金璽盭(li(四聲),綠色)綬」。

值得一提的是,漢武帝時,「印章」的連稱開始出現在印章里。比如這頁PPT里的校尉之印章、牙門將印章等,所以如果你看到印中有出現「印章」兩字的可以判斷為漢武帝及以後的印。

如果說西漢初期印章形制還沿用秦代形制的話,那麼到了西漢中期以後,印章的形制就有了比較大的改變和自己的特色,比如官印通常用滿白文,字體主要用更好地適應印形的較為平直方正的繆篆,並且去除了界格邊欄。

漢印的製作工藝也變得非常成熟,其工藝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澆鑄而成的鑄印,比如白文印,象朝廷那些文官所用的官印一般都是澆鑄而成的;一種是鑿刻而成的鑿印,比如急就章,就是戰場緊急時,武將臨時任命時直接用刀鑿刻成的官印。大家可以看到圖片上這兩種印章的風格和給人的觀感是很不一樣的。

在漢朝,私印也同樣精彩紛呈,私印相對官印沒有那麼嚴格的限制,形式和制式上也更加多樣化,比如朱文印、朱白相間印、鳥蟲篆印、肖形印等等。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基本沿用漢朝的印章制度和形制,只是風格上略有改變,比如線條由漢印的渾厚變成相對單薄勁挺,隨著絹或紙的使用印章尺寸開始呈現變大趨勢、官印較隨意的鑿刻現象變多等等,但總體是漢印的延續。

說魏晉以後印章水平下降還有一個原因是和文化背景有關:當時書法字體方面開始流行楷、行、草書等,研究和熟練掌握印所用篆體及其他古文字的人漸漸變少了。

唐宋時期

到了唐宋朝時期,紙張和絹帛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主流文化轉向詩詞、書法、繪畫等領域,這個時期印章使用的載體也不再是封泥,而變成紙張或者絹帛等更加便利的材質了。

隨著蓋印載體(紙張)的改變,以及使用場合如張榜公文、書畫作品等的變化,導致這一時期的印章進一步向更大形制發展,宋朝時期更是因單調的九疊文在官印上的廣泛採用,使得官印在這一時期大大衰落了。

當然,在唐宋江官印式微的同時,私印依然能夠展現其相對自由和個性的一面,只是這個時期因制印工藝水平所限(篆和刻依然是分開的),所以雖然人文精神和藝術氣息開始在文化領域盛行,但在更具藝術性可能的私人印章方面仍然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並未形成風氣。

這一時期史料有載的幾個私印典範比如唐及宗李世民有「貞觀」鑒藏印、唐代李泌的「端居室」齋室印,以及北宋米芾的「米芾」印(上頁PPT最右邊那方印),還有別號印、花押印等等的出現。

可以說唐宋時期是我國印章處在官印沒落,私印偶現浪花的過渡時期。

元代時期

元代官印基本延續了宋代的印章制度,比如九疊文變本加厲的使用等等,總體依然乏善可陳。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文人篆刻或者說私印方面開始嶄露頭角。

元代私印方面有三個人值得一提:

一是趙孟頫。趙孟頫是元代最著名和最有作為的藝術大家,無論書法、繪畫還是印章他都有很突出的成就。印章方面,他把元朱文熟練篆於印章,並且已經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元朱文,起源於宋代,到元代趙孟頫成型並得到了普遍肯定),加上趙孟頫在元朝的特殊政治地位(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倚重,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等高位)和強大的影響力,使得文人印的藝術性開始被世人重視,但當時還只限於篆寫印文,文人刻印是後來的事。

另一個是吾丘衍。他撰寫了中國第一本印學著作《學古編》(1300年),這是中國印學史上了不起的事情。

此外,王冕首次發現花乳石可以刻印,這其實是個非常有開創性的事情。只是王冕只是獨居鄉下自顧畫畫,刻印對他來說是偶爾自娛自樂的事,加上他不出仕,活動範圍和社會影響力都很小,以石刻印在當時沒有被更多人認知和推廣。

總的來說,元代可看作是我國印章文化自秦漢後重新走向復興的準備時期,並且為中國文人篆刻登上歷史舞台做了很好的勢能儲備。

明代時期

到了明朝,官印一成不變的沿襲前期規制,也沒什麼亮點可言。進入明朝,石質印材的普遍採用和文人自篆自刻之風的盛行,使得文人在藝術性印章方面的活躍程度和重要性日顯,並最終成為推動中國印章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開創性的代表人物是文彭,他被視為文人篆刻和流派印章的開山鼻祖。

文彭對中國文人篆刻有幾大功績:一是用石章刻印,開啟了文人自篆自刻的時代;二是高的篆刻成就,開宗立派(是「吳門派」的開派人物),乃至成為流派印的開山鼻祖。三是首創雙刀刻邊款,由此邊款成為印章重要組成部分。文彭之後,文人自篆自刻真正流行起來,更具人文精神和藝術性的篆刻文化真正登上歷史舞台。

文彭在文人篆刻和流派印方面居功至偉的很重要的原因除了他自身藝術成就很高以外,也和他身居兩京國子監博士要職有關,這是中國當時最高的文化機構,有很強的影響力,加上他又是大畫家文徵明的長子,所以能夠一呼百應,引領潮流,成為標誌性人物。

自文彭以後,印壇流派紛起,比如何震開微派、蘇宣開泗水派、汪關開婁東派等等,中國印章迎來第二個發展高峰,並一直影響到現在。

清代時期

清代的篆刻把明代文人篆刻進一步發揚光大。清代期間,文物出土頻多,金石學和文字學盛行,碑刻拓本流傳又廣,以及印譜發行普遍等原因,使得清朝文人篆刻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已經非常流行和普遍。印學理論大為豐富,流派也更加多元,出現了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的印人。從清初的程邃,到清代中葉的巴慰祖、胡唐等,以及後來的西泠八家、鄧石如等,都是個性十足,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印家。

再往後,「晚清四大家」吳讓之、趙之謙、黃士陵和吳昌碩,也都是清代文人篆刻和流派印中極具代表性的篆刻家。

大體來講,清朝文人篆刻最重要的是兩大流派,一是以丁敬為首或者說西泠八家為代表的浙派,一是以鄧石如為宗師及其弟子組成的皖派。分辨兩派大體不同可以從線條和刀法去看:浙派以切刀為主,著力追求漢印的平正古樸風格,線條遲澀感強。皖派以沖刀為主,更強調書意表現,秉承「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治印理念,線條看起來更流暢光潔一些。

近當代時期

官印方面,左上圖這方「中華民國之璽」是我國印章史上的最後一方「璽」印,以後無論官職大小,政府官員的官印大都用「印」(或「章」)並沿用至今。

民國以後,私印一脈,印風雖盛,開宗立派卻變得更難,門檻大大提高。近當代篆刻比較明顯的特點是取材更加廣泛、書畫印等不同門類之間的融合更緊密,尤其是書印合一的趨勢更加明顯,雖少有開派印人(齊白石可以算是一位,他以大刀闊斧的單刀沖刻自成「齊派」),但不乏許多努力實現微創新的印家。比如趙叔孺、王福庵、陳巨來等把元朱文等工穩一路的印章刻到極致、來楚生佛像入印、韓天衡草篆入印等。

這一時期總體是開宗立派者寡,發揚光大者眾。這可能需要一個厚積薄發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總體現當代的印壇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且精彩紛呈,整個印壇是向上走的趨勢。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安說印 的精彩文章:

TAG:石安說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