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脫從來不是幻想(一)

解脫從來不是幻想(一)

當下自在

2018年3月28日 於日本神戶

來到日本之後,我認為大家可能收到了某個錯誤的信息,讓在日本未曾謀面的朋友產生了一定要見(當下自在)的願望。坦誠地說,你可能需要修正這樣的念頭,並且保持高度的思想獨立、自由地做出判斷。名上的執著有時候讓人產生盲目的幻覺,會認為「當下自在可能比較勇猛或者不一般」,事實上當你產生幻覺的時候,你的思想已經不自由了,會變成一頭帶著韁繩的水牛,這很糟糕。

鹿苑精舍的願望恰恰是讓你不要變成帶著韁繩的水牛,五蘊滋生出的「我執」已經像是粗壯的韁繩那樣讓你失去對真理的洞見,在束縛之中無法得到解脫。他們說日本的自殺現象是極為嚴重的,這也是當下自在決定回答諸多日本朋友問題的原因,這場問答我希望與解脫有關。

如同在《心經》淺解中所說,你需要把當下自在當成一隻青蛙或者一隻老式的留聲機。甚至你也需要把其他講話的人當成那樣,至少那樣做可以讓你少些盲目的嚮往,清醒的覺察袒露的內容。在回答問題之前你甚至要做好失望的準備,當下自在會打破你的一些邏輯甚至讓你憤怒,不過這樣也不錯,至少證明你在思考而且具有自己的觀點。

我在中國會用文字解答一些問題,但從來不去修改它,鹿苑精舍會認為那樣不美,不過那就是當下自在的方式,所有關於真理和解脫的對話都應該坦誠的進行,否則與一場廣告沒有什麼區別。

在日本的這段時間當下自在被抱以極大的期待,他們認為這樣也許會讓這場回答更有意義,這完全沒有必要。當下自在今天在日本的神戶,明天可能會出現在巴薩羅納,後天也許就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我寧可你把當下自在當作來到高台寺觀光的遊客,也不要你因為把心放在外面而忽視了自身具備的力量。我們需要依止智慧,就不能痴迷所謂的身份感,如果我們思想足夠純粹,相信真理是不需要修飾的。就像謊言永遠都是最拙劣的抹布,企圖遮蓋卻永遠無法改變實質,如果我們願意更加究竟一些,就一定不能把雲層當作天空。

修行從來不是懂得了多少道理的問題,像鹿苑精舍群內深刻的對話中指出的那樣,它的根本意義在於你的心和行為要同時抵達。我們的心性像是一頭胃口很好的水牛,它可以容納一切,包括被噴洒了農藥的莊稼。我們擔心它會因為貪吃了帶有農藥的莊稼而變得痛苦,因此選擇將它用繩索栓起來。如同修行的人一定要變成某種形式,他們選擇閉關或者類似於尋求靈性的探尋而與人群隔離。但是如果我們意外地將水牛栓在了莊稼地里,這場栓牛的行動將毫無意義。如果這頭牛本身獲得了馴化,對莊稼不感興趣,那麼栓與不栓又沒有太大區別。因此我們的心很重要,所有的形式都將為心的前行服務,我們不能執著於某種形式而本末倒置。

第一個問題是講授佛法是不是必須具備了某種位階(身份)才可以進行?如果是這樣,應該如何稱呼當下自在?

在究竟的意義上來說,佛法是無法依靠講授來分享的,但是可以依據佛學知識和實修證得。所以說今天講授的將不是佛法,甚至不是佛學。我們建議不要給它們區分歸類,這讓關於真理的思考充滿了局限性。

對於位階的看法是這樣的:你是什麼不重要,你在做什麼很重要。在絕對真理的世界裡,我們不會單純因為位階而獲得一切實質,反而會因為所做一切而有了某種位階的實質。中國有一檔電視節目叫作「蒙面歌王」你可以參考一下。

我們讚歎的畢竟不是一頂帽子,而是菩薩的實質。因此我鼓勵大家思考,你需要獨立,你可能寄希望於你所看到的,但那有可能是製造出來的。

除了「當下自在」,他們還稱呼我為那個穿灰色衣服的、莫名奇妙的人、那個年輕的、菩薩、老師等等。在我經常理髮的地方,他們經常稱呼我是26號。如何稱呼從來不是自己需要定義的,甚至那可能是基於對方方便才產生的,這不應該算是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必須認識到,基於無常的原因無論什麼樣的稱呼都不足以說明問題。就像我們稱呼烏雲那樣,僅僅是處於方便,我們知道那是一個不停變化,在生滅之間的東西。如果可以,無常是最貼切的名稱。

我們是如此的執著於象徵,因而變得盲目。甚至忘記了諸行無常的實義就是要告訴我們沒有一件事物是恆常存在的,你必須真實客觀的對待發生的一切。我們最大誤區是為了無數的象徵忙碌而無果的活著,比如貧窮富貴、好壞多少、身份地位等等,這些象徵輕而易舉的奪去了我們原本無染的心性,甚至使你忘記了原本可以快樂的。如果那樣的忙碌換來的僅僅是無用的死亡,那有可能是一場自我羅織的騙局。

但與此同時,我們又需要交付,把自己的心交付予上師和善知識的指導之中,就像我們在利他的道路上將善良交付予眾生那樣,無數的上師和善知識告訴我們關於供養的功德,事實上最大的功德是將我們深埋的無量心以這種方式完全超拔出來,並將它們完全融於上師般慈悲的法性中。因此供養和利他的修行除了建立無上的福報外,更是對自己最大的度化,它激發我們的心無限的向無染靠近,最終迎來究竟菩提心的初次顯露。

當我走在日本的馬路上,覺受著年輕人內心的一切,即歡喜又充滿了擔憂。他們專註而麻木的行走在街道上,因為缺乏對生命本質的洞見和關於慈悲的引導,雖然充滿了秩序卻了無生趣,他們可能擁有優秀的公共秩序,但會有更多麻木和糟糕的心靈個體。而中國的人們因為長期接受關於儒釋道的學習熏染充滿了倫理道德和善良的屬性,但不排除可能內心散亂。

我們必須要正視這一切,就像我們必須要弄明白這場痛苦究竟是如何被加諸的那樣,而這場煩惱的加諸是否又存在著其他特別的意義,比如說來一場逆襲,這種看似五彩斑斕的景象原來僅僅是來自某個方向的光影投射,而在它本來的位置可能什麼都沒有。

我收到的第二個問題帶有哲理性,顯然是對現象進行深思之後提出的。作為一個佛教徒的身份,她的問題是:鳥兒可以飛出天空嗎?

我的回答是:你必須了解天空的屬性,它是無限的、無相的。天空不會限制任何事物,對於它來說,你飛不飛都是自由的。這向來都是鳥兒的疑問,與天空無關。在究竟意義上一個固定的天空實體是不存在的,飛出與否的問題當然無法安立。

這是一個與超越有關的問題,如果你能夠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或者天空的本質,發現你就在其中,就像你無時無刻不在無常之中那樣,我們會因此在當下獲得超越。如果你正在遭受打擊,被動的成為了世俗的靶子,對方可能會很失望,因為你什麼都不是,甚至沒有一個可見的靶心,他可能連回應也得不到,而你依舊在超越的寂靜歡喜中如如不動。你因為融於了無常的真相而獲得了天空的一切。

第三,利他的人可以定義為好人嗎?對於沒能踐行利他的人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在世俗意義上,一個摒棄了交換為目的的利他者,我們應該認為她是一個好人。但是在究竟的層面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好人的樣子,事實上你只要做正確的事情就可以了,這隻關乎你的發心而不是在考核他人的過患。如果在利他的過程中我們因為遭到了他人的嘲笑或者受助者的怠慢而放棄行動,那麼我們就要重新思考這場行為的初衷。

就像我們對法師的要求,他必須是圓融慈悲的。但是沒有真正證悟之前,那仍然是他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他必須要裝作慈悲、圓融的樣子給你看,我認為那很辛苦。我們有時候會錯誤地認為一個兇惡的法師一定是一個混賬,雖然他在如實的踐行慈悲。

因此,如實的踐行利他很重要,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名不重要。而對於那些尚未明白利他重要性的人來說鼓勵是可貴的,因為作為佛法的學習者,悲憫是必須要繼承和證得的精神。

希望你能夠成為一頭專註而自由的水牛,或者永遠快樂的26號。身處在洪流般地生死流轉中,因為認識到無常而擊破一切無謂的象徵,從而獲得心的解脫。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為最。轉發一篇智慧和正見的文章就是在踐行法布施,它可能觸動一個人,改變他的人生,從此朝著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隨手點贊和轉發朋友圈,讓更多人受益!

版權聲明:文中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下自在 的精彩文章:

我們可能看了一部假的《西遊記》,四百多年來我們並不是真的了解它

TAG:當下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