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讓患者醫生雙方都受益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3月26日上午10:00在北京醫院診療樓七層會議中心召開發布會,由北京醫院介紹面向患者開展健康科普有關情況。
中國衛生記者:
我有個問題請問汪芳醫生,之前我一直關注您的「汪芳心視界」公眾號,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您開辦它的時候有哪些感受和體會嗎?謝謝。
北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
健康科普專家汪芳
這些年,心腦血管疾病上升速度非常快,目前全國首位死亡原因心腦血管疾病已經佔到了40%以上,這種病越來越多。同時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這種疾病的發生率絕對數迅猛增加,而且出現了年輕化。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每次隨著一些名人的去世,一些重大新聞的效應,實際上大家都非常關注。
我們在這種高科技或者信息廣泛傳播手段都可及的情況下,在微信朋友圈裡也看到很多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知識的傳播。當時我也非常關注,關注時就發現很多的知識前半部分看著非常好,到後邊就走了樣,有時候甚至有些誤導的信息,我經常在圈裡回答一些朋友的問題,發現很多問題反覆在朋友圈裡隔幾個月,甚至一年以後還在回復。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包括支架該不該用,包括一些他汀藥物到底是否安全,是不是能長期用,還有高血壓應該怎麼治療等。我就覺得,老百姓非常希望得到正確的科普,但是很多知識確實是良莠不齊,或者說「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感覺,可能有些知識正確,你就相信了整個渠道的正確,但是有很多誤導導致了我們預防理念的偏差。
我一開始是逐一回答,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力量非常單薄,我就想到了一種更加普及的方式去寫文章,最初我是從「給支架打上信任的鉚釘」,以及關於「他汀藥物到底是不是毒藥」,還有關於老百姓常常提到的「人蔘能不能吃」等這些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開始寫文章,沒想到這些文章挺受大家歡迎,傳播非常廣泛,我慢慢地把過去積累的東西寫出來,不定期地發布,最後變成了每周一次,周三統一發布。
當然在發布的過程中,更多是來自於我們在門診的一些患者特別關注的問題,還有在病房和門診的時候反映出來的普遍性問題,我都進行了解答。我文章里沒有提到的情況下,我會告訴患者,針對您的問題我會寫一篇文章,日積月累就堅持了下來。當然中間也有一些小的插曲,花費了很多精力,在我剛開始的時候,前面有一些積累,這樣寫不費太多的勁,但是到後期,都是要根據患者的提問,還有一些病例的總結,確實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打過退堂鼓。我記得有一次實在是忙不過來了,因為每周三上午專家門診病人非常多,下午科室還要學習,晚上還要學習,來不及發布的時候,不少關心的粉絲紛紛在後台留言,甚至發微信、打電話,問我身體是不是出現狀況了,我特別感動,星期四趕緊把那篇補發上來,以後堅持不管周三發生任何情況,都堅持說正確的科學知識,讓老百姓從點點滴滴里每周有所收穫,堅持把這個微信公眾平台一路開辦下來。從2014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以來,已經走過三年多的歷程,也積攢了幾百篇文章,同時在這些文章裡面,我也摘取了一些精華,出版了一本書,感謝醫院領導的支持和鼓勵,所以把這些文章集結成冊,馬上第二部書也要面世了,也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同時我覺得,這些微信公眾號發布以來,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不僅是給大家帶來一些正確的心血管病防治的措施,或者一些理念,也讓我自己不斷釐清思路,鍛煉了跟患者互動交流的能力。此外,最重要的感受是通過這些科普的積攢,跟患者的交流也更加深入,避免了他們更多聽信各種各樣的不實之詞或者一些誤傳,他們也帶來了非常多的真切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僅是付出了心血,也感受到了患者的需求,還感受到了他們的溫暖,正是因為這種溫暖,激勵我一直堅持下來,直到今天。
來源:中國網
※重症新生兒的「代理媽媽」:在生命最開始的日子深愛過他
※全國政協委員呼籲重視傳染病防治人才隊伍建設
TAG:健康中國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