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5年了,為什麼我們還會在今天想起張國榮?

15年了,為什麼我們還會在今天想起張國榮?

今天是四月一日愚人節,但是人們似乎已經將這個節日淡忘,更多人會在這天想起張國榮。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酒店24層的露台縱身一躍,與世人告別,從此愚人節多了一層意義。

在民間,不同形式的的紀念活動年復一年,榮迷們集體默哀,以蠟像館裡簇簇的百合花,兩百萬隻隨水漂流的紙鶴,空中燦燦的孔明燈表達對偶像的思念。無數的展覽、影片放映是每年的固定節目。

今年是張國榮離世15周年,如果他還健在的話,他今年已經61歲了。這已是他們父輩的年齡,但在當下依舊有大量的年輕人在懷念張國榮,在張國榮90年代後期的鼎盛時代到離世期間,當時的90後大多處於孩童時期,可以說是與他「完美」錯過了。

不過近年來,涵蓋90後、95後、甚至00後的「後榮迷」開始不斷湧現。而這種情結不僅是對於張國榮的影迷而言,更多的人並不是他的粉絲,他們也許只是看過幾部他的電影或者聽過幾首歌,卻也會對張國榮頗有好感。

雖然這是個「追星」的時代,但大多數明星的保持期並不長,不過三年五載人們就會徹底地將一個明星遺忘。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說,張國榮已經遠遠超出了娛樂明星的範疇,他承載著更多的文化和社會隱喻。

馬克思曾經說過:「你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如果你想獲得審美享受,那麼要求你本身就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

一個演員或者歌手讓大眾認識TA的途徑是其作品,而最理想的情況是作品和個人特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但這與所謂的人設是截然不同的,人設只是來源於公司的包裝,明星可以在短期內照著這個套路偽裝自己,但卻很難持續,時間長了就會暴露。

同時,這種人設雖然正面但卻大多都十分蒼白,它更像被精心包裹的塑料花,精緻而呆板,美麗而不動容。而讓人們備加留戀的人,更多是具有特殊人格魅力,比如梵高,他的人生就是畫作的最好註解。時間會變,但人性大多不變,人們喜歡的並不只是線條和顏色,而是那背後所隱藏的事物。

張國榮或許就是如此,梁文道說過:「大部分歌手唱歌,我們聽的時候會覺得TA唱的是別人寫給TA的東西,TA說的唱的原來是別人幫TA想好的,TA就是代言人。但是張國榮唱的歌,你會覺得那真的是他在唱給你聽,是他在唱,是他的話。」

張國榮有一首經典的歌曲叫《我》,就被認為是其人生的寫照,其實不只是音樂,電影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無論是《霸王別姬》中認定「說好是一輩子就是一輩子,差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算一輩子」 因而人戲不分的程蝶衣;

又或是《阿飛正傳》中 「我聽人講過,這個世界有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可以一直飛啊飛,飛到累的時候就在風裡睡覺……這種鳥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時候」的無腳鳥阿飛;

還是《東邪西毒》中「酒越喝越暖,水會越喝越寒」的孤獨浪子歐陽鋒。這些角色都很好地展現出張國榮的個人特質,他們的巧妙之處在於你無法簡單地為之下定義,但這也正是個體價值的體現,人的魅力是與其複雜性成正比的。

而同時它們也被完美地投射到張國榮的個人生活中,他出身於名門望族,童年生活孤獨而憂鬱,13歲去英國留學,即便在之後最鼎盛的時期,他也始終與主流保持著某種程度上的疏離,反而是以一種反叛的形象出現。

最典型的莫過於《跨越97演唱會》時的造型,張國榮塗上紅唇,腳踏紅色高跟鞋,嬌媚無限。

這雙原本是白色的Manolo Blahnik 高跟鞋,為了表演被塗紅,貼上珠片,在舞台上演繹了一把不一樣的男性魅力,至今依然奪目,他穿著紅色高跟鞋,性感、妖嬈、嫵媚集於一身。而這正是極致地體現出了《我》中所唱的:「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但這種舉動在當時是存在著極大爭議的,社會依舊會以刻板的性別模式去限定人們。

同時,更為敏感的還是其性向選擇,在1997年那場演唱會上,張國榮直接對坐在台下的唐鶴德說:「這首歌送給我的摯友,唐先生。」

只是當你選擇尋求真實自我的時候,就必然要為之付出代價,你需要承受沉重的社會輿論的壓力,即便優秀如張國榮也不例外。

在遺書中,張國榮寫到:「Depression(沮喪、抑鬱)。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呢一年來很辛苦,不能再忍受,多謝唐先生,多謝家人,多謝肥姐。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

或許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人們會如此留戀張國榮,甚至是那些與其並無多少交集的年輕影迷也會被他打動。如果說人們懷念約翰·列儂,其實是在追憶他所代表的愛和和平,那麼對於張國榮,人們所追尋的或許就是那種炙烈的自我。

而這一訴求在年輕一代的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他們不想被陳舊的世俗所限制,活在一個被設定好的框架中。人們會更加註重個人的真實感受,表現出自己個性,而非壓抑自己去迎合某些世俗觀念。

在當代公眾人物當中,張國榮無疑最好的展現出了這一特徵,他去世時已經47歲,但你卻不會聯想起所謂的「油膩中年男」,而是覺得這是一個敏感、細膩但卻極致的藝術家。

人們之所以會去懷念一個人,歸根到底是在追尋一種美。或許從這個角度上看,張國榮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他的個體生命,是大眾對之投射的美好嚮往。所以,張國榮的去世毫不損害他的魅力,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在場,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影響了很多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張國榮的時代,出櫃依舊是一件很隱秘的事情,而在今天同性平權已經是普世價值,有更多的人開始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性向。同時,抑鬱症作為一種疾病開始被正視,人們越來越多的會關注自己的情緒。

也許當我們在懷念張國榮的時候,是在期待以一種溫暖和理解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個體生命。這與日期無關,甚至與偶像無關,只是一次關於愛與關懷的討論。

校訂:吳巍 / 姚色豐 | 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

▌新生訂閱號精選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生大學 的精彩文章:

工作無非為了三樣東西,錢、成長、開心
焦慮偷走了我的睡眠,不敢輕易結束這毫無收穫的一天

TAG:新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