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世上,哪有那麼多逆襲

這個世上,哪有那麼多逆襲

大家喜聞樂見的故事,大多都是一個內核:逆襲。

《三國演義》劉備從賣草鞋的逆襲成開國之君;《西廂記》張生窮書生逆襲娶到了大家閨秀;《呼嘯山莊》一個來歷不明的孤兒成了莊園主;《龍珠》卡卡羅特一路打怪升級成為宇宙最強;《權力的遊戲》雪諾從私生子到北境之王........

無論哪個時代,這個世界都是弱者多,強者少。從弱者變為強者的更是寥寥無幾。所以無論什麼時候,逆天改命,力挽狂瀾,都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會願意聽這些故事,因為每個人都想成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

然而故事終究是故事,真實的世界往往不是故事那樣的。

比如三國,許多人喜歡這段歷史恰恰是裡面有許多逆襲。比如官渡,赤壁,司馬懿政變。可事實是,官渡之戰,曹操未必真的與袁紹有多大的實力差距。袁紹兵力,糧草充足沒錯,但當時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袁紹軍內部派系傾軋,袁紹又多謀少決,反倒是曹操軍上下一心。孔融說的更直白:袁紹「冢中枯骨,何足道哉」。

赤壁之戰更是如此,《資治通鑒》記載,面對曹操28萬大軍,周瑜一句話就點出曹軍弱點:遠來勞頓,水土不服,兵源混雜,人心不齊。在長江上打水戰,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看的出來,這是典型的以己之短,攻敵之長。打得贏才怪。

前一段《大軍師司馬懿》很火,其中司馬懿政變的那一段更是看得許多人熱血沸騰,以為是司馬懿一個人干翻了整個朝廷。真實的歷史根本不是這樣。當時曹爽幾乎把所有朝臣都得罪了個遍,不然司馬師能養三千死士而不被發覺,這其中一定是有很多人幫忙隱蔽的。高平陵之變當晚,追隨曹爽的三公九卿們更是集體對曹將軍勸降。

也就是說,三公九卿等所有元老、朝臣基本都站在司馬懿這邊,跟司馬懿合作放翻曹爽,司馬懿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只是他們中間只有司馬懿有兵,所以司馬懿做了帶頭大哥,看起來好像是他一個人在搞政變而已。

《孫子兵法》里早就說過:「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意思是真正會打仗的人,他們的功績都是看起來很平常的,根本沒有什麼驚心動魄和曲折離奇的故事,都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碾壓對手。真正的勝戰,看上去是平淡無奇,沒有故事的。因為在開戰前勝負就已經分出來了。

這個世界不是沒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但那都是經過縝密分析後的少數案例。而大多數老百姓,就喜歡看這個,找逆襲的快感。《孫子兵法》里早就告訴了我們五事七計,就是衡量自己和衡量對手的參考指標。對方看似很強大,如果用這套體系衡量後,發現其實自己與對方的差距並沒有那麼大,這時候就可能以弱勝強。而如果對方比你強大太多,那是根本沒有逆襲的機會的。

甚至有時候,太工於心計,恰恰是逆襲失敗的原因。

呂思勉在《三國史話》里說,大多數人認為劉備最後在夷陵的失敗是意氣用事,為關羽報仇。可歷史的真實是,劉備失敗就失敗在太工於心計。首先劉備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益州,結果讓曹操有機會統一了北方。之後在漢中爭奪戰中,不得不讓關羽牽制曹操後方,才讓孫權有了可乘之機。而後因為劉備在益州立足不穩,所以就必須要奪回荊州,結果導致夷陵慘敗。所以,劉備這兩次兵敗都是因為他在益州問題上太過工於心計,缺少正義造成的。

呂思勉先生在書中說:「真正有經驗的人,都少用計謀,多按正義的軌道行事。」

現在的人們,心態普遍太急躁,急躁到不計後果。

有這樣一個故事: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三人先後統一了戰國時代的日本——在一起討論如何讓一隻鳥叫,織田信長說:「不叫就把它殺了,看它叫不叫。」豐臣秀吉說:「不用殺,叫就給點獎勵,不叫就給點懲罰,這樣肯定會叫的。」最後問到德川家康有什麼好辦法,德川家康就慢悠悠地說:「什麼都不用做,等著就行了,它是一隻鳥,早晚會叫的。」

三個人裡面,德川家康作戰不一定最勇猛,但最有耐心、最能等。結果就是,德川家康活的時間最長,而且最終統一了日本。

這個世界不是沒有逆襲,可大多數人卻不願走這條路。這條路就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點一滴地做到最好,使自己達到別人達不到的境地。

老子講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積累、蓄力的過程。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壯大,只要一有機會,果斷出手,抓住就打,一擊決定勝負。這就是耐心的價值。

老子還講,不爭,故莫能與之爭。行行出狀元,在一個專業里專註,堅持,五年成專家,十年成權威,這就是不爭,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就總能活在他人的想像之外。

其實,逆襲的路一直都在那裡,但這條路的確難走,而大多數人又選擇了邪門歪路。所以,這世上真正的逆襲才會這麼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