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伍子胥與范蠡
原標題:歷史故事——伍子胥與范蠡
公元前451年,夫差做了吳國的大王,此時的伍子胥已是三朝元老,居相國位,地位可謂是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吳王夫差得到伍子胥之助,滅越國而以勾踐為奴,意欲稱霸天下。蒸蒸日上的吳國,有一胸懷天下的夫差,有一深謀遠慮的子胥,稱霸之期不會遙遠。但吳王對越國的處置讓子胥如魚梗在喉,這是君臣之間分歧的開始。其一,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踐歸國,這在伍子胥看來,無疑是放虎歸山,吳越爭霸數年,如今吳勝越敗,不趁機斬草除根,必留後患。其二,英雄難過美人關,吳王寵信越女西施,子胥認識到這是越國實施的美人計,以後能離間君臣,使吳王大興土木,導致兵乏民困者,西施當是禍首。其三,吳王以越國大夫、號稱天下第一謀士的范蠡為大夫。子胥言:范蠡若真心歸吳,乃吳之大福,否則,滅吳者必范蠡也。
吳越之間的爭鬥,最終歸結於兩個人之間的戰爭:伍子胥和范蠡。讓吳王信任哪一方,決定著吳、越兩國的命運。伍子胥進言痛陳利弊,吳王不聽,伍子胥欲殺勾踐而不得,欲殺西施也不成,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隱忍與耐力。當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絕後患時,范蠡則不露痕迹地運籌帷幄。一個王者,坐得越高,越順利之時,聽到忠言往往覺得刺耳,何況強硬如伍子胥,要殺夫差的信臣愛妃,在夫差眼中這是位高權重的伍子胥對王權的挑釁。至此君臣之間的距離越走越遠。在伍、范的鬥智中,伍子胥逐漸處於下風,直至他將兒子送去齊國,為吳、齊交好,日後聯手抗越作準備,這已是保護吳國的下下之策。但夫差把這一切誤認為是伍子胥通敵賣國,伍子胥的個人悲劇達到頂峰。他忠於吳王,吳王則賜劍讓他自刎,他要保護吳國,卻眼睜睜看著吳國走向滅亡。
或許自始至終最敬佩伍子胥的,是他的對手范蠡。伯牙遇子期,那是幾世修來的福分,但是兩位能夠互相賞識的英雄卻是各為其主。范蠡要救這位失敗的英雄,堅強如伍子胥,在這一刻流下眼淚,感動於這份知音之情。但是他拒絕了范蠡出手相救的好意,最後自刎於吳王前,囑咐其子在他死後挖出他的雙眼懸於吳門之上,他要看著越國怎樣攻破吳國。伍子胥至死希望吳王夫差醒悟,可惜沒能如願,最後死不瞑目。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準備。伍子胥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為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採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為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蘇揚州),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參見吳魯邾郯攻齊之戰)。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參見艾陵之戰)。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派人請和,均遭勾踐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滅亡。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當年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西施為了救國,兩人只能為國犧牲自己的愛情。吳亡後,西施功成歸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范蠡卻認為越王陰狠,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再待下去會有危險,建議西施隨他一起逃走,歸隱江湖。於是激流勇退,在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泛五湖而去。
夫差死後,范蠡曾在私下裡對文種說:「自古以來在官場上有一條教訓,那就是『敵國破,謀臣亡;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現在,我們還是趕快離開吧。」文種不以為然。果然,在范蠡出走不久勾踐來了,解劍而坐。
滅吳的慶功宴上,他未露笑容,今日卻笑了,笑得令人感到陣陣寒意。 "大夫有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滅吳。今尚余其四,卿可用之,至地府為寡人破吳人陰魂。"他說完便走了。桌上留下那把劍。文種輕嘆一聲,緩緩地踱過去。劍柄上赫然刻著"屬縷"二字!不就是這把劍嗎?是的,是"屬縷"!是它,結束了伍子胥的生命;是它,讓一個忠魂含恨千古;是它,為越國打開了吳都的大門;是它,掐斷了吳的國祚(指王朝維持的時間)!是它當年的信任與義氣不再,當年的豪情與壯志不再!文種當與子胥同游! 文種拔出了劍——沒有猶豫,沒有嘆惋,更沒有眼淚。一代謀臣,伏劍而死。
※歷史上的今天——1639年3月13日,為紀念約翰?哈佛,哈佛大學正式得名。
※歷史上的今天——1867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