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國殲-10同時起步的印度LCA戰鬥機,為何35年後才開始量產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這是中國飛機設計師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可對於印度國產飛機設計而言,正好反過來了,「核心技術全是買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近期被印度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國產輕型戰鬥機LCA「光輝」。
3月24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製造的第9架量產型「光輝」戰鬥機(編號LA-5009)成功在班加羅爾首飛,完成了持續21分鐘的飛行試驗。此前,第8架量產型「光輝」戰鬥機於3月13日完成了首飛。
進入3月以來,已經有兩架國產的「光輝」戰鬥機首飛了,印度媒體能不大量熱炒嗎?可他們卻不敢提「光輝」戰鬥機的光輝歷程,早在1983年就開始立項了,至今已經35年了才進入批生產。相比之下,我國的殲-10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立項研製的,而且也在發動機的問題上起了一些波折,這一點跟印度的LCA很像(LCA最初是計劃採用美國的F404發動機,後來美國不出口後又決定自行研製,自行研製失敗後又選擇了美國的發動機;殲-10最初計劃採用國產的渦噴-15發動機,後來空軍決定採用俄制AL-31發動機,為此殲-10不得不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後期改進型又採用了國產的太行發動機),但殲-10早在1998年就成功首飛了,2006年底已經整師成建制形成戰鬥力。
印度的國產LCA為何拖了這麼久才批生產,這與印度航空工業技術基礎的薄弱不無關係,像LCA這樣的第一代國產飛機肯定是比較難產的。一般來講技術儲備決定研製周期,技術跨度決定試飛周期。尤其是在試飛過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重大的設計缺陷和技術障礙,導致設計修改甚至推倒重來。
印度在飛機技術和設備的外購環境方面要遠優於中國,LCA的研製除了HAL等印度本國公司外亦得到如法國達索、美國LM等公司的協助,並且採用較多的國外系統如愛立信的PS-05火控雷達、通用電氣的F-404發動機等。
但是,飛機研製過程中,最核心的問題不是發動機或雷達,也不是材料和加工工藝,更不是空氣動力學和結構力學,而是系統工程能力。而印度欠缺的正是系統整合能力,如何把一大堆或國產或引進的設備和技術捏合成為一個整體,LCA僅僅是個嘗試,印度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蛟龍」特戰隊解救人質,為何用92式手槍而不是95式班用機槍
※運-20總師唐長紅:目前我國3D列印的最大件就在大運身上
TAG:東方新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