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反身錄之跟孔子學做老師
「賜,爾來何遲」:走到人生邊上的老師要把身後事託付給弟子子貢,算著弟子該到了,老師早早等在路邊,子貢遠遠看見老師高瘦傴僂的身影,急忙跳下車,奔過來,跪倒在垂垂老矣的老師腳下,老師說,孩子,你怎麼來這麼晚啊:每次讀到這句,總是動容,這是屬於親人間的情分吧。
「子在,回何敢死」: 顏回說,我怎麼捨得讓老師傷心 。
這種感情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情,不是很官方、很職業化、很簡單化的「師生」情可以涵蓋,一個心靈親近另一個心靈,一定有理性評價之外的感性因素:我們彼此關注、重視,你知道對方關注你,在乎你:這樣,才親近得起來。
不由反思,有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會看不見「這個」孩子, 「這一個」,獨特的這一個,有著他自己特質的這一個,而不是模糊的一個名字,一個「學生」而已。比如看學生的隨筆,是否真的看見了他的觀點,了解這個觀點之於他的聯繫,發現他、贊同他、崇拜他或者和他探討進而豐富他。老師只有真正地「看見」這個人,這個人才會還你真正的看見,這才是彼此的遇見,是《小王子》里說的「馴養」,即「建立聯繫」:
狐狸說,「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狸,和其他千萬隻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不能把學生當成概念,當成自己完成任務的工具,而應該真正視作有喜有怒有著斑斕內心的鮮活的人,與老師對等的、平等的人,得拿真心去了解去關注的人。雙方在深度交流後,見了性情,才能親近。
而孔子這位師長,對弟子是了解的。比如弟子問孝的不同回答,比如對「聞斯行諸」的不同回答等等,這熟悉應該來自走心,來自為師者的智慧、熱忱,來自他對弟子的心熱。
其次,師不必賢於弟子,但一定得有讓學生真心悅服之處,而孔子就是讓弟子真心尊敬的老師。
比如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聰明的子貢知道老師的淵深,知道淺者見淺,深者見深,知道老師不得其人則不傳,所以他對老師有發自內心的敬重。
當有人認為子貢賢於孔子時,子貢說:「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宮室之美,百宮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而且對這麼說的人大加諷刺,譏刺其不自量力。可見老師在這個後來堪稱當時首富的聰明弟子心中的分量。
而對於學生來說,對老師心懷誠敬,自己有可能會收穫更多;收穫越多,對老師就越多感佩。
有個朋友,為孩子的成長焦慮,後來去印度見了他尊敬仰慕的大寶法王,法王摸著孩子的頭說了一句:聽媽媽的話。這話也無甚新意,但她想,法王一定高屋建瓴大有深意,反覆琢磨,最後認定,法王讓孩子聽媽媽的話,那媽媽的話就得值得孩子聽,她得好好修鍊自己,別老動不動就跟孩子急,別說,這麼一來,果然彼此不較勁了,孩子也不嫌她煩了,還真就見效了。弟子之於孔子大概也如此。
所以我們做老師的也得讓自己足夠專業,也要像大國工匠一樣,求好向上、精益求精。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使學生「路轉粉」。以利益交,利盡則散;以道義交,方得久長。老師的格局、境界、人格魅力於《論語》中處處可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
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
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平和敦厚,善良仁義,恭敬,不浪費,謙讓友好。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聊引幾則,不多贅述。
所以我們不能陷入只教技能、只傳術不傳道的尷尬中,甚至陷入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的難堪中,更有甚者,師生師徒因利益反目,撕扯中照見了各自的不堪和難看。「人窮則返本」,我們不妨迴向大成至聖先師的榜樣中去汲取力量,反思不足,從師道式微中突圍。
跟孔子學做老師,不是技法,是心法。
TAG:九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