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留白、觸景生情、此時無聲勝有聲看完這篇告訴你它們都是出自哪裡,這些審美思想是怎樣影響我們的?
「意境、留白、此時無聲勝有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原來我們這些審美都蘊藏在中國古典文化中~」
兩個人,誰美?
—
為什麼選她呢?
這兩個人,誰美?
相信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那是因為大家的審美評判標準不一樣
我的回答是:都美,但美感不一樣。
道家思想的崇尚自然無為,沒有人為刻意的美,其實在潛移默化影響我們的生活、審美。我們一般喜歡那種清新自然的美女,或者是那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妝容。比如下面兩種不同類型的美女,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更喜歡奶茶妹妹這種很清新自然鄰家妹妹的感覺,覺得她是與我們相近的,距離感沒有那麼強烈。反之,烈焰紅唇類型的美女氣場十足,美則美,但是多了一番刻意和距離感,少了一則自然的靈氣。話不多說,來欣賞這兩組美女圖吧。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老子的思想文論
一:道法自然,道家的哲學基準是道法自然,無為而為。
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不是實體存在,而是抽象範疇。
如《南史顏延之傳》記載:延之嘗問鮑照,自己與謝靈運優勢,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如鋪錦列秀,亦雕繢(hui第二聲)滿眼。顏終身病之。
鍾嶸《詩品》引南朝詩人湯惠休語:「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彩樓金,顏終身病之。李白詩云(對江淹鮑照的作品評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便無力,(有力的思想解釋)
韓非子說,巨大的聲音需要長期積聚力量才能發出,所以含有所聞王碧真正的大音可演奏,也無從聽聞
對「」象「」的論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象引申出想像的意思,韓非子喻老篇說,人希見身相,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徒以想像其身也,故諸人之所以想像著,皆謂之象也。
象與道的關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遙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不同之物,道之為物,其中有物相,既是外部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概括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觀心靈對外部世界的感性把握。
如何體會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境界?
老子三十幅為一股,當其無有車之用,顏值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著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圖片是一幅蘭花,但是他取的花名卻是蘭香。我們能看到的是花,虛化想像出來的是花的香氣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當時魏晉南北朝興起的玄學是講究淡泊名利,世俗觀念。然而有些人卻利用終南山捷徑,也就是表面說自己埋名隱居,但是終日發表一些文章,傳入皇帝耳中,最終走上仕途之路。
第三,致虛守靜
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老子十六篇: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要求主體應排除一切主觀慾念和主觀成見,內心虛靜,才能洞察宇宙,覽知萬物。
莊子文論
第一: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文藝美學思想,即大美、天籟、天樂。
庖丁解牛是一個成語。庖丁:丁廚師;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做事不僅要掌握規律,還要持著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收斂鋒芒,並且在懂得利用規律的同時,更要去反覆實踐,向庖丁「所解數千牛矣」一樣,不停地重複,終究會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類社會充滿著錯綜複雜的矛盾,人處世間,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樣避開矛盾,做到順應自然,才能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庖丁解牛是通過三個境界,第一個階段是知識的理解,第二階段是自我延展引申,第三個階段是運用。就像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大美是什麼?
它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的美,就是合乎道德,無人為的痕迹的自然之美。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莊子·天遙》
天籟、地籟說: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所以這三者的排序是(由高到低):大美>天籟>地籟
因為莊子追求的是崇尚自然之美的文藝思想。而大美食最高境界的物認為痕迹的自然之美。
第二:虛靜物化說
庄生夢蝶:莊子做夢夢到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莊子開始思考,是自己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自己。這裡是體現出莊子的物我兩合一的境界。而虛靜就是忘記外物和自我,達到物化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互化、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
第三: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說
言不盡意:莊子認為語言文字在表現到的時候是有局限的,因此在閱讀文章的時候,不能拘於表層的文字,而應該把握和體會表層文字之外的無窮深意。
得意忘言:莊子認為,語言文字在表達意思時是有局限的,因此接受不必要的,因此不必太看重語言,應該只將其當作是表達語言的工具即可
文學意境
儒家和道家的融合
什麼是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出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
情景交融
景中見情:一切通過逼真的畫面來表達,雖不言情淡情藏於景中,往往更顯得情深意濃,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魯迅的秋夜等均屬於這一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遊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嚮往揚州地區,又嚮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從黃鶴樓上眺望著好朋友的船慢慢的離開,從空間上表現出詩人的對有人依依不捨之前。
情中見景,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時不用寫景,但景卻歷歷如現,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情景並茂式,以上兩種方式的綜合型抒情和寫景在這裡達成了渾然一體的程度,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志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他聽聞消息後,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鄉。
頷聯,頸聯是情中見景,是直抒胸臆。
虛實相生
其實這是受到老子的「致虛守靜」的文論思想的影響,有虛的部分,而實則是和中國國畫里的留白部分相似,所以就有「虛實相生」運用在文學賞析里~~~
是什麼?
指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是指筆畫稀疏或空白的部分,簡稱留白。
比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詩云: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蓮花山)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柳永《雨霖鈴》中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殘月的「殘」是詩人想像出來的景色,但這又包含了作者的情感是那種哀愁悲傷與戀人分別後,獨自傷感別離愁緒,良辰美景,無限風光,但佳人已經與自己分別的痛苦哀婉之情。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但是我覺得分享的知識才是力量,所以不要吝嗇我的知識,我所知道的知識和一起分享給最可愛的你們,大家一起探討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親們,我寫這篇文章花了兩個小時。看完之後點贊關注,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謝謝大家~~。
TAG:丹妮爾的小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