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到了「青春期」,怎樣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孩子到了「青春期」,怎樣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一次演講之前,陶行知先生拎出一隻公雞,並且掏出一把米;他扳開公雞的嘴,把米往它的嘴裡塞,可是公雞一直掙扎,就是不願意吃下去。

陶先生朝著在座的學生笑了笑,看著他們一臉盲目的表情,然後把公雞放了,米也撒在地上;誰知道,那隻公雞拍打了兩下翅膀,還「咯咯」的叫了兩聲,自己撿著散落地上的大米,吃了起來。

其實,陶先生用一個生動的例子,在向學生說明:學習過程也是如此,越是強迫學生去學習,反而起到反作用;反不如靜下心來,遵從著孩子的天性,反而能夠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而當孩子處於青春期時,自己的主觀意識逐漸增強,內心逐漸產生「叛逆」的念頭。在生活和學習中的表現為,孩子有了「桀驁不馴」的表現,凡事就喜歡與家長反著干,讓家長操碎了心。

可是,家長對孩子干涉的越多,孩子像是鐵定了心,對家長的關心並不放在心上,而是繼續我行我素。

實際上,越是處於青春期,與孩子的交流方式,越不能用強硬的命令口吻;這個時候,讓孩子真正明白一些道理,讓他們自己甘心去做一些事情,以此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和道德修養,反而更加重要。

如果總是習慣了一貫的作風,用強硬的口氣給孩子下達命令,只會讓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孩子也將更加難以管束。

當自己的孩子,對世界逐步有了自己的看法,不願意凡事按照父母的安排來進行,情緒上面對容易暴躁,遇事就會變得敏感時,作為人父人母,我們又該怎樣來處理呢?

1、理解很重要

其實,每個孩子在邂逅青春期的時候,都會產生焦躁、敏感的心理,他們自我意識的提升,忽然對世界有了太多的未知,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假如父母一直「咄咄逼人」,凡事都要孩子跟自己上報,凡事都要求孩子聽從自己話,那麼很容易與孩子的距離疏遠。

有心的家長,能夠設身處地,從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同時,還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和孩子溝通生活上的事情、學習中的問題。

2、改變交流方式

或許,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他對父母的教導,都是選擇相信和遵從;而到了叛逆的青春期,他們可能首先挑戰的就是那種「上下」的交流方式。

作為家長,就要學會改變自己的交流方式,用平等的身份,嘗試著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當孩子能夠把你看成他的「朋友」時,才會與你分享自己的情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花談教育 的精彩文章:

孩子有這幾種表達方式,說明他們比想像中更愛你

TAG:火花談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