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路唱衰中高歌猛進!
前言
LCS(瀕海戰鬥艦)可以說是21世紀以來,美國海軍爭議最多的武器項目,誕生之初就在被唱衰,去年還半路殺出了個FFG(X),乍一看好像終於能給「LCS藥丸」的論調蓋棺定論,不過仔細一看,LCS其實已經在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上策馬奔騰了。
更有趣的是,圍繞LCS,,文官和武官的站隊相當分明。作為使用方,美國海軍上至海軍作戰部長下至一員小兵,提到LCS的主流觀點都是:「32個贊」,「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船廠快交船,我們急著要」,一些有過軍隊服役背景的軍事專家也給予LCS肯定的評價。反而是負責監管和撥錢的國防部和國會,提到LCS就是 「浪費皇糧」,「早死早超生」,「怎麼又要加錢?」,大部分媒體和公眾也很自覺地和國防部以及國會站在同一陣線。
LCS本身的確黑點不少,但病根基本上都集中在糟糕的項目管理和過於樂觀的分析評估上,這點直到2016年才終於得到了扭轉。另一方面,就LCS本身的定位和作用而言,其實基本沒有大的毛病。如果要評價LCS在軍事科技領域的成就,歸納起來就是:
如果說無畏號開啟了戰列艦時代的最後一個巔峰,宙斯盾艦扭轉了海上攻防的天平,那麼LCS則真正觸發了水面艦艇作戰載荷無人化、模塊化、分散化、舷外化的發展浪潮,其上積累的技術探索和理論基礎對美國海軍造成的影響要遠大於同期的福特級航母和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同時也為世界海軍的下一步發展指明了道路。
誕生和定位
LCS被美國海軍宣傳為是一型替代佩里級導彈護衛艦、復仇者級掃雷艇和颶風級沿岸巡邏艇的新概念艦艇,後兩型打雜艦艇的存在感相當之低,以至於大部分人都喜歡簡單粗暴地把LCS和護衛艦等同了起來,繼而進一步拿來和其要取代的佩里級,以及中國的054A或056對比,數落一番以顯示LCS有多「垃圾」。
然而從設想之初,LCS的定位就不是一艘迷你導彈驅逐艦,或者佩里那樣的導彈護衛艦,甚至連護衛艦或更小一級的輕護都不是,而是集多種打雜和作戰能力於一身的新概念艦艇,處於輔助艦艇和作戰艦艇之間的灰色地帶,並不注重單艦火力,生存力級別在美國海軍中被定為1+級,介於1級的巡邏艇和掃雷艇,以及2級的護衛艦之間,天生就是低護衛艦半階的存在,更別說導彈護衛艦了。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美國海軍希望LCS取代的並不是屬性為導彈護衛艦的佩里,而是服役後期屬性已經改為護衛艦兼巡邏艦的佩里。因為在LCS還在完善設計之時的2003年,佩里的區域防空能力就已經隨著SM-1的退役而逐步消失,導彈護衛艦這一編製名存實亡,只是美國海軍當時無意填補這一空白,因為導彈護衛艦歷史上都是舅舅不疼姥姥不愛的 「Last Resort(不得已的選擇)」。
第一代導彈護衛艦是布魯克級,出生於黃金的60年代,用於護航商船隊和反潛航母,主要執行防空和反潛任務。然而當時,諸如萊希級導彈驅逐領艦和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這樣的高端防空艦也處在下餃子的狂潮中,為了把錢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優先度更低的布魯克級僅造了6艘就匆匆結束了生產。
第二代導彈護衛艦就是一代名艦佩里級,挑中70年代後期這個軍費不景氣的好時代,使其得以大批量生產。進入80年代,美國海軍在 「600艦海軍」響應下的擴軍浪潮中,70年代末批量開建的佩里級是新增艦艇數量中貢獻數量最多的軍艦。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在急需新艦體補充的80年代,佩里級最後卻僅獲增購1艘的訂單。
第三代導彈護衛艦則是80~90年代的佩里級後繼艦方案,1984年的FFX,80年代末90年代初聯合北約國家進行的NFR-90,再到90年代中期的FMLAC,不是因為里根時代有錢了看不上導彈護衛艦這不上不下的玩意,就是因為90年代冷戰結束後沒有導彈護衛艦存在的必要而下馬。
第四代導彈護衛艦就是現在的FFG(X),經過冷戰後20多年的折騰,美國海軍已經大幅萎縮,急需提高艦艇的數量和作戰能力,LCS和導彈驅逐艦之間的能力空白也需要填補,因此有幾下功夫又能拿來湊數的導彈護衛艦也得以重獲美國海軍的賞識,並開始了招標。
從中不難發現,FFG(X)和LCS在定位上並沒有衝突,兩者的關係更接近相輔相成的搭檔,以往導彈驅逐艦負責的「為LCS打傘」角色部分轉移到了FFG(X)上,使得被解放的導彈驅逐艦可以用於執行其它任務。拿FFG(X)的出世作為LCS「藥丸」,「被棄」的證據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不少人想當然地錯誤以為,LCS在別人的瀕海地區執行任務肯定是形影孤單,脫離體系,自身火力還太弱沒法玩硬碰硬,所以在低烈度威脅下打打小國還行,但中國崛起後這招就不靈了,LCS等於已經廢了。
首先必須認識到,美國海軍從來就沒有造過一種遊離在作戰體系以外的武器。LCS立項之初,就被4個特質所定義:高載荷率,開放式架構,系統舷外化,以及聯網化。雖然是在敵方的瀕海地區活動,但LCS在作戰時並沒有脫離體系,相反,LCS是作為體系的前沿節點而存在的。如同三代機之間需要間隔幾公里保持目視接觸以做到相互掩護,而到四代機間隔距離已經可以進一步提升到十幾甚至超視距的幾十公里以外一樣,雖然諸如後方艦隊不一定在LCS的視距內,但通過數據鏈的連接,前方的LCS可以為後方艦隊提供所需的信息,後方艦隊則可以為LCS提供必要的掩護。
LCS的核心輸出是其搭載的各式無人載具,用於進一步增加戰場節點的數量和覆蓋範圍,讓自己在遠離危險區域的同時,可以擴大並前推其態勢感知範圍,並執行其被賦予的各種任務。在現代戰爭中,態勢感知能力遠比能打多少發導彈炮彈出去來得重要,這也是LCS沒有把噸位用在搞重武備,而是用在變態大的任務艙,同時讓一艘3000噸級軍艦在航空支持能力上,可以和世上任何一艘正規萬噸級驅護艦叫板的原因。
回到所謂火力薄弱的問題,LCS也並不是沒辦法進行強化,本身3000噸級的滿載排水量以及模塊化設計都為強化火力打下了基礎。由於定位問題, LCS沒必要強化防空能力,現在唯一需要強化的也就是反艦能力,以迎合「分散式殺傷」戰略的需要。而當今世界,加裝超視距反艦導彈可以說是最容易辦到的事了,往甲板上焊個發射架,接幾條電纜,加個控制系統基本就完事了,對此古巴那幾艘漁船改的護衛艦就很有發言權。獨立級中的LCS 4已經首先加裝了4枚魚叉,驗證了加裝超視距反艦導彈的可行性,下一步就是在自由級LCS上試裝8枚NSM,廠商也曾有過給LCS上12枚甚至18枚NSM的腦洞,證明對LCS而言,加裝超視距反艦導彈並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意願問題,而美國海軍已經有意讓超視距反艦導彈成為LCS的標配,拿LCS反艦能力差的毛病來開黑的時日已經不多了。
至於擔憂加裝的超視距反艦導彈會破壞隱身?LCS的欄杆,各種天線罩,救生筏,還有毫無隱身考量的桅杆,以及無遮無攔的RHIB(硬殼充氣艇)等設計都透露著一個信息:LCS這低端貨並沒有資格,也沒那閑錢在隱身性能上下功夫,隨隨便便有點樣子就行了。
此外,所謂隱身性能也只是為了提高生存能力,而電子戰能力同樣也是提高生存能力的手段,恰好美國海軍是一支極為重視電子戰的軍隊。SLQ-32C(V)6電子戰系統即將量產,有望使LCS的電子戰能力更上一層樓,等用於MH-60R/S的AOEW(先進舷外電子戰)實用化後,電子戰能力更是有增無減,隱身性能上的「縮水」對LCS生存能力造成的影響不值一提。
任務和運用
在LCS立項之時,美國海軍設想主要將其用於亞太印、地中海和波斯灣地區,還曾對當時的世界威脅和自身的能力空缺進行了分析評估,著重提到了西太平洋/台灣和波斯灣地區,根據需求定下了LCS的3大核心任務——反潛,反水雷和反小艇。
波斯灣天生是個適合佈雷的好場所,而反水雷作戰向來都是風險高,耗時長的工作,要求投入的艦艇數量眾多,美國海軍二戰後因為水雷造成的艦艇損失遠超其它襲擊手段,因此尤其重視反水雷戰,為了儘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而重點發展航空掃雷,無人載具掃雷等新手段。需求擺在面前,LCS就成為了首艘以無人載具母艦為要素設計的軍艦,擁有寬敞的任務艙,UUV(無人水下載具),USV(無人水面載具),UAV(無人空中載具)一應俱全,MH-60S通過加裝相應設備也能變身掃雷直升機,使得LCS可以從空中、水面和水下立體探雷獵雷掃雷。
霍爾木茲海峽是波斯灣唯一的進出口,而這華山一條路又是小艇最佳的出擊海域,美國海軍戰時想通過只能殺出一條血路,大型艦艇遇上小艇航速不夠快,搭載的傳統武器的打擊效率也不夠高,自身難保。這成為了LCS需要跑40+節的原因之一,高速並輔以噴水推進器的機動加成,LCS就有了相當大的交戰主動權,可以選擇和小艇拉開距離,避戰並儘快通過狹窄海域,也可以選擇搶佔有利陣位發動攻擊。
此外,針對傳統武器對小艇效能欠佳的問題,LCS還配備了艦載反舟艇導彈,而艦載反舟艇導彈要對付的其實遠不止自殺小艇這樣的最低級威脅。美國海軍起初投資射程40公里的網火,是為了能做到在水平線上,敵方的射程範圍之外先發制人,打擊多種類型的小艇,如裝了107火的快艇,伊朗版海貓那樣的小型導彈快艇甚至被剝奪了體系,只能在視距內發動攻擊的正規導彈艇,還順帶為陸上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作為替代品的地獄火射程遠遜於網火,還為了省錢把載彈量從48發砍成24發,遠遠達不到設想的功能。不過好在美國海軍要把帶地獄火的USV整合進反水面戰模塊中,加上美國海軍加裝超視距反艦導彈的決定,LCS因為網火下馬而失去的遠距接戰能力可以得到相當大程度的彌補。
西太平洋/台灣地區,美國海軍認為是潛艇威脅的重災區,海域廣闊,水深有限,缺乏完整的水聲感測器網鉻,因此需要部署更多的艦艇和飛機,並要求更長的部署時間,這也就要求LCS必須量多,在航率高,並配備美國海軍水面艦艇中最強最豪華的反潛裝備大禮包——主/被動拖曳聲吶,拽著拖曳聲吶跑的USV和UUV,UAV,直升機,以及拖曳式反魚雷誘餌。雖然現在這大禮包縮了點水,USV和UUV的部分暫時被擱置,但也不礙著LCS作為最強反潛艦在美國海軍中的存在,況且隔壁的反水雷戰模塊其實已經為USV和UUV配上了探雷聲吶,日後稍加改裝供反潛戰模塊使用也不存在什麼技術障礙。
LCS的部署方式也不是簡單的單艦衝鋒,而是根據具體環境分為3種:
1、編入航母打擊群和遠征打擊群。一個打擊群配2~3艘LCS,作為護航艦艇的戰力補充,根據指揮官和戰場威脅更換模塊。這種方式下的LCS基本上就是取代了佩里打擊群中的位置,不過可以乾的事更多,幹得也更有效率。
2、以LCS中隊的方式集體活動,形成由LCS組成的水面作戰群。一個水面作戰群由6艘LCS組成,配備反水雷戰模塊、水面戰模塊、反潛戰模塊,另外還有1艘LCS搭載機動模塊,專門負責彈藥人員補給,醫療服務、輸送陸戰隊和特種部隊等任務。這種方式是戰時條件下LCS的編隊方式之一,可以在中低烈度威脅下全面擊退敵方的反介入行動。
3、獨立部署。可以進行和平時期的友好訪問、護航、海上攔截、輸送特種部隊、人道主義救援和危機響應等任務。因為LCS本身只具備極為有限的獨立作戰能力,所以這種方式主要在和平時期使用,或者在戰時幹些偷雞摸狗的小勾當,反正大陣仗是用不上的了。
LCS立項以來近20年,瀕海戰鬥艦戰隊也經過了多次修改,3種部署方式總體上不變,不過對細節進行了一些修改,如負責後勤補給和支援任務的機動模塊已經不再提及,新的FFG(X)和LCS的搭配理念被引入,讓1艘FFG(X)帶領5艘LCS組成水面作戰群活動。
目前,LCS已經以第3種部署方式完成了3次在亞太地區的海外部署。第1種部署方式也曾在多年前進行過多次初步測試,預計今年波斯灣地區正式進駐LCS後,美國海軍將進行更多的針對性訓練。目前LCS的數量暫不能支持第2種部署方式,但美國海軍正循序漸進往這個目標邁進,今年在亞太地區部署雙LCS就是里程碑之一,實訓結合一步步加大數量,最終摸索出一套純LCS水面作戰群和/或LCS+FFG(X) 水面作戰群的條令。
成就和突破
就像F-35一路走來,罵聲不少,但也沒礙著其全球擴散和形成戰鬥力的腳步,LCS經過近10年的磕磕碰碰,無視外界的負面評價,取得了全方位的成就和突破。
水面戰模塊增量3,反潛戰模塊和反水雷戰模塊預計分別於2019、2020和2021年形成IOC(初始作戰能力),各模塊內的部分裝備已經提前實現IOC。
LCS 4的海外部署創下LCS的歷史最佳記錄,並榮獲美國海軍的2017年度單位戰術嘉獎。2018年LCS部署規模將進一步擴大,LCS 8和LCS 10將部署在新加坡,LCS 5則將部署在波斯灣,國外甚至還有軍事專家提議將LCS部署在黑海和波羅的海地區,以對抗俄羅斯的威脅。
LCS的架構改革正在進行中,執行同一任務的LCS將劃歸同一分隊,未來,用作測試艦的4艘LCS將根據實際需求決定保留還是重新劃歸為作戰艦。與此同時,美國海軍正在設計一套適用於LCS的「戰時機制」,希望讓艦員進行其他模塊的交叉訓練,並讓訓練艦和測試艦在必要時也能參與戰事。
2018年開始,LCS將以一年3~4艘的速度迅速加入美國海軍。而為了維持兩家造船廠的運轉效率,國會有意讓美國海軍在2019財年訂購3艘而不是1艘LCS,這將使得LCS總量上升到35艘。
總結
不管外界對LCS評價如何負面,LCS都註定將是美國海軍未來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衝鋒在前,肩負打雜和偵察,對抗敵方正規艦隊的雙重重任。到2030年,LCS和FFG(X)的數量將僅次於伯克級驅逐艦,其數量僅僅佔到艦艇總數的15%左右,卻將佔到執行部署任務艦艇數量的50%。
LCS對美國未來水面作戰艦艇的促進作用更是不可忽略。FFG(X)大幅沿用了LCS驗證的理念和技術裝備,照搬其使用和維護模式,保持了LCS和FFG(X)之間的通用性,還使得非LCS衍生型的競標方案先天低人一等。LCS還帶動了無人載具的井噴式發展,目前美國海軍正同時進行研發工作的無人載具項目達到10個之多, USC(無人水面作戰艦艇)的概念也已初具雛形。FSC(未來水面作戰艦艇)/提康代艦將大量吸取LCS在模塊化上的經驗教訓,並進一步器重無人載具的使用。現役的導彈驅逐艦也在考慮配備無人載具,首先用於執行探雷掃雷任務。
還請有心人點擊一下文末的廣告
※日本海自新型潛艇救援艦服役
※德國海軍未來重型艦隊防空護衛艦計劃
TAG:中外艦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