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有脾氣不好的時候,曾國藩用此絕招,暗藏儒道釋三家哲理
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十三 請勿轉載
現代人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精神壓力非常大,很多人都有焦躁易怒的心理疾病。然而在曾國藩的那個時代,他內有清廷任務壓力,外有太平天國咄咄逼人的氣勢,所承受的煎熬肯定是比我們更厲害。尤其是在湘軍創辦之初極為不順,曾國藩三番兩次急得要自盡。
但是,曾國藩之所以能由一個天資並不出類拔萃的孩童,成長為清廷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於他的堅毅,更在於他善於學習,取長補短。曾氏除了與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學習了官場之道,向唐鑒、倭仁學習了理學的精髓以外,還學習到了「靜坐」的功夫。
剛到京城做翰林時,曾國藩也如同普通的新任官員一樣新鮮,終日忙於迎來送往,自己都曾說在三十歲之前, 「止一庸人耳」。但是,他迅速發現自己的缺點,並且向唐鑒求教。他說自己「素有忿恨不顧之習,偏於剛惡,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
唐鑒告訴他,朱熹曾說:「心不定則內必紛擾。」要做到內心沒有紛擾,就必須在「靜」字上下工夫。(最是「靜」字功夫要緊)
雖然唐鑒沒有手把手的交給曾國藩怎麼做到「靜」的方法,然而曾國藩顯然是找到了門道,他以「靜坐」作為突破的門徑。
曾國藩的靜坐,就是在一間僻靜的房子里,焚香默坐,放空一切,大約三、四刻時間不等,再緩緩出來。後來,這種方法越來也被曾國藩推崇,堅持了一段時間後,竟然還寫出了《主靜箴》,並特別提到了靜坐的方法:
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曾國藩這麼做,顯然不是為了耍酷,更不是故弄玄虛,故作神秘。它是有著非常正確的修身養性,調養身體的道理。儒道釋三家都曾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上贊同靜坐或者類似於靜坐的方法。
比如在道家的《道德經》中就提到:「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其復。」這是說以靜思考,可以察覺身邊萬事萬物的周而復始的變化規律。同樣在道家的《莊子》中,就直接提出靜坐可以可以和宇宙規律通達一致。(墮肢體,去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釋家的《心經》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靜思可以體察本源存在。
如果說道家和釋家都太玄,那麼儒家給出了靜的要求,那就是《論語》之中所說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曾國藩理解是不是這樣,在他留給後人的書信和日記中並沒有提到,但他確實對靜坐這種修身養性的方法大加推崇。他自己在執掌湘軍的時候,就算軍情再緊張,公務再繁忙,他也不忘記抽出時間來靜坐。在他的日記中,經常可以看到「靜坐片刻」,而在他的家書中,經常向弟弟「兜售」這個理論,向子弟告誡這個方法。
有一個真實的例子,同治三年五月時,曾國荃率領湘軍吉字營的五萬兵馬圍困天京。這是湘軍已經圍攻兩年的決戰時刻,湘軍和太平軍已經押上了所有的籌碼,是誰也輸不起的一戰。
前線戰事十分膠著,情況不明。湘軍能否取勝,吉字營能否建立不世之功,曾國藩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外界人士,特別是有很多人趁機指手劃腳,這些人有的是憂心忡忡,有的一番好意,有的是居心叵測,但不管怎麼說,嚴重影響了湘軍主帥曾國藩的情緒。
不僅如此,還有人甚至指責曾國藩包藏禍心,養寇自重,企圖壓制其他湘軍將領而單單將功勞讓給曾國荃。如果聽信這些人的話,曾國藩的軍令會反覆無常,也會動搖前線將士的戰鬥決心。
為了不給前線添亂,也消除對弟弟安危的緊張情緒,他特意在安慶江督衙門的三樓,開闢一間靜室。每天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曾國藩一個人在此靜坐一小時,拒絕一切公務和應酬。此法果然得當,上樓時曾國藩心亂如麻,下樓時氣定神閑。一個月後,天京破,湘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參考資料:《曾國藩傳》、《曾國藩日記》、《曾國藩家書》
※人人都罵這個皇帝懶,他卻說:我有病啊,墓葬被挖之後真相大白
※這種被偷偷攜帶回國的外來物種,救活了千千萬萬的百姓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