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紐約客長文揭露「扎克伯格」之惡:社交平台變身監控機器

紐約客長文揭露「扎克伯格」之惡:社交平台變身監控機器

美國紐約客雜誌4月1日文章《扎克伯格之惡 》寫道,2006年,尼泊爾當地一名民意調查員代表美國政治策略家斯坦·格林伯格工作時被尼共毛派叛軍綁架。長期同政府作對的毛主義者並未提出贖金要求,沒有像通常那樣要求拿錢或武器換囚犯。沒有,他們想要的是格林伯格團隊收集的數據,顯然這可為他們評測該國的政治氣候。研究人員最終交出了數據。

搶劫數據,已從矽谷延伸到了叢林。

資料圖片:尼共毛派叛軍

英國記者詹姆斯·哈丁在《阿爾法狗》一書中用這個故事作為例證,說明在全球,大量有關選民和選民習慣的精確數據如何重塑政治活動。

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諮詢師迷戀於藉助電視,將客戶的完美形象送入選民家中,而今天的民意操作大師則希望大數據能讓他們操縱選民內心最深處的希望和恐懼。「現在的世界貨幣是什麼?」格林伯格團隊人問哈丁。「不是黃金,是數據,是信息。」

12年後,將數據作為政治勸說的鑰匙,這引爆了一場醜聞。過去幾天內,互聯網籠罩著對臉書和劍橋分析的憤怒,後者是一家影子公司,曾幫助唐納德·特朗普入主白宮。

圖:美國總統特朗普

與尼共毛派叛軍一樣,這看起來是一個數據慾望變壞的故事。數據公司「劍橋分析」為了實現給客戶的承諾,必須收割大量信息,公司宣稱擁有領先的「心理塑像」,可以比選民的朋友更好的判斷其個性。

公司用一種道德很可疑的方式完成任務:與劍橋大學心理學家亞歷克山德·科根簽訂合同,科根開發了一個應用,收集臉書用戶數千萬人的個人信息,他們基本不知情。

「這是一個騙局,屬於欺詐。」臉書副總顧問保爾·格雷沃周末對英國《泰晤士報》說。科根曾說劍橋分析向他保證,數據收集「完全合法,並不違反服務條款規定」。

臉書裝成受害者,可還是招致大量攻擊和責難。即便在醜聞爆出前,特朗普的批評者就經常批評臉書未能制止假新聞和俄國宣傳,從而幫助特朗普勝選。

對他們而言,劍橋分析是臉書不能或不願管控平台的另一個例證,讓代表專制民粹主義的壞蛋對人們加以利用。

圖: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美國民主黨人要求臉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去國會作證。歐洲議會主席安東尼奧·塔亞尼也要和他談談。「臉書要在5億歐洲人的代表面前把事情說清楚,個人數據到底有沒有被用來操縱民主。」他說。

保持沉默多日的扎克伯格終於承諾,要限制第三方軟體使用臉書數據,旨在贏得用戶信任。「我們有責任保護你的數據,如果我們不能,我們就不配為你服務,」他在臉書上寫道。

但有人注意到,劍橋分析的所作所為並不稀奇且由來已久,正因為如此對公司的怒火變得複雜起來。2012年,貝拉克·奧巴馬連任競選使用臉書應用推廣,讓支持者在大選中可以選擇分享朋友列表。與科根和劍橋分析的做法相比,這還相對透明,但用戶們還是在沒有許可的情況下被拿走數據。(臉書後來改變了政策。)

美國社會學家澤伊內普·圖菲克希寫道,臉書本身就是一台巨大的「監控機器」:其業務模式要求獲取用戶儘可能多的數據,然後讓廣告商通過一個複雜且和不透明的系統利用這些數據,這幾乎肯定是在濫用個人信息。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壞事,我們在一個數據挖掘機器里展開網路生活,而這些數據,出價高者得。

圖:在使用社交平台之時用戶數據被採集

過去,雖然公眾經常對在線隱私泄露感到憤怒,卻都不了了之。多數情況下,呼籲刪除臉書賬號沒了下文,措辭嚴厲的國會文書也寫不下去,一切又回到往常。

隱私醜聞常常以對某些特定的侵犯或泄露行為進行表面的修正而告終,沒有解決整個系統可能失控的問題。

上周一,英國四頻道播出一段到劍橋分析的暗訪。一個電視台工作人員假扮斯里蘭卡的政治活動家,他與公司代表討論購買服務事宜。

鏡頭中在倫敦各個高級酒店的三次會晤中,劍橋分析的僱員對他們的方法和能力進行了越來越卑鄙的介紹。

最不堪的、也是在暗訪中最反諷的,要算劍橋分析的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尼克斯,他貌似提議秘密拍攝受賄和招妓視頻來構陷客戶的政治對手。(尼克斯已被解職。)

同許多最棒的調查記者一樣,四頻道的視頻讓受眾感到不適,真相大白了,邪惡的東西被曝光。考慮到尼克斯這種政治顧問如今的所作所為,看了視頻的人很難不對整個民主制度有些懷疑,至少如此。

看了視頻,你就明白競選腐敗和心理塑像之間的倫理差別不過是程度不同罷了。兩者都是將事情推向齷齪的快捷鍵。你無需相信劍橋分析對其方法如何能操縱民意的宣傳,就應該擔心大肆利用數據的政治營銷會危害民主。

圖:數據公司採集用戶數據獲利並影響社會

擁有大量心理弱點的選民被精心利用,數據挖掘組織下的網路生活讓這個目標看起來可以實現,且數據科學家和民意調查員認為這不可避免。候選人、選民和民意專家,被這種無所不能的極客承諾所引誘,爭相買入,至少如果他們不喜歡的人要用,他們也必須用。

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劍橋分析」這樣的數據公司大量存在並呼風喚雨,是現代民主病的原因,也是美歐民主病的癥狀。

(本文由東亞財經據紐約客文章編輯,作者:Adrian Chen;翻譯「英文聯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亞財經 的精彩文章:

特斯拉致命車禍,美國會調查臉書,科技巨頭連遭殺招股票大跌
世界各國幸福指數出爐 芬蘭居首韓國第57

TAG:東亞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