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難道,真要一首涼涼送給 Vetements 了?

難道,真要一首涼涼送給 Vetements 了?

還記得人們整天開口閉口都是 「Vetements 長」、「維特萌短」 的時候嗎?

那已經是兩年前了,這股瘋狂熱潮席捲的速度實在太快,或許許多人根本來不及反應,甚至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 它就逐漸結束了。

Vetements 2018 Fall Collection

還記得兩年前,我在北京某買手店逛街時,走到 Vetements 衣服前一邊驚嘆稅後價格的同時,臉熟的銷售跟我搭話問:「這到底是誰的品牌、哪個國家的牌子?為什麼大家都在買,這件帽衫上午才剛進貨,就已經賣了十多件了...」,你別說,巔峰時期的 Vetements,還真就是這麼可怕,那動輒幾千上萬的價格,也無法阻止人們心甘情願的買單 — 儘管那只是一件印刷圖案的 Oversized 帽衫。

而在兩年後,Vetements 的現象級熱潮逐漸退去,仔細想想,現在你還會追著每季新品,看看什麼設計又令你 「驚為天人」 了嗎?大概不會 — 大多數人就算沒有將它和 Balenciaga 混淆,但也很有可能不知道 Vetements 最近到底還有沒有辦秀、又到底是男女分開還是一起搞...

要說為什麼 Vetements 能獲得史無前例的成功,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提供了當時時尚世界沒有 — 或是一代年輕人 「以為沒有」 的東西:充滿青年語言甚至互聯網語彙的概念、近似於街頭品牌的聲量創造與商業模式、還有所謂 「反時尚」 的產品,當然 Vetements 的設計參照對象是再明顯不過,更說不上創造出什麼全新的東西,但就像我說的,品牌的 「重新置換」 與 「呈現方法」 就很對年輕人的味。

比起創造衣服,Vetements 更像利用服裝在做社會實驗,一個個產品不斷出現如 Meme 般的病毒傳播效應,想想最早的 DHL、Titanic Hoodie、Snoop Dogg Tee、高跟鞋打火機,每個都有著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創意和將年輕人熟悉的日常物件轉換語境(和印象)的思維,很自然的,就像你看到朋友傳來有趣的笑話或圖片,自然會將它轉給你相同興趣的友人 — 只不過 Vetements 透過服裝展現了這一點,而新奇性與稀缺性這兩點 — 簡單就是大家都在說、但卻沒什麼人有這件事,在時裝世界中是十分吸引人的。

搭著 Hype 現象的樂隊車,無數的名人使用和媒體報導讓這個名字的影響力(或魅力?)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Vetements 再接再厲,利用相同的套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活動與不同的產品,人們瘋狂般不顧一切的追求它們,那是品牌的鼎盛時期。

當時的 Vetements 可說是 「無敵」,仔細想想這點:它不僅諷刺時尚圈的商業與設計現象,用反時尚概念做時尚設計,這個 「體制外」 的單位還利用 「體制」 讓你心甘情願的買單。

而 Vetements 爆火兩年多後的現在,就像我們前面說的,不僅僅討論聲量快速冷卻,就連銷售成績似乎都和他們直線上升的速度一樣迅速下落,近日 Highsnobiety 就詢問了許多業內人士,包含買手與店鋪人員等角色關於 Vetements 的銷售反應,獲得的反饋都是相較前兩年急速下滑、買手們也表示購買的比例越來越低,而所有人都把問題指向同一點:「不合理的價格與質量比,以及重複性極高的設計」。

但這個問題,就算不去訪問那些業內人士,如果你經常上網購物或逛街,你也能很快發現,Vetements 產品近期的滯銷狀況,許多產品從新品一直存留到特價出清,折扣基本上從 50% 起,一直到 70% 的折扣屢見不鮮,而幾款最近 「比較」 有話題性的款式,到現在幾乎都還能看見尺碼齊全的狀態留在貨架上。

關於價格這一點,一直是 Vetements 備受討論的議題,負責商務的 Guram Gvasalia 也曾經在講座上面公開分享 Vetements 要價不斐的原因:好比製作一件 Oversized 帽衫,品牌會選用更加高端的原料、磅數高的布材,製作 Oversized 需要的布料更多、品牌與頂尖的工廠合作,通常生產價格也很昂貴,再加上運費成本等等等...

雖然講了等於沒講,但買賣一直都是願者上鉤,或許 Vetements 銷售反應趨於平淡的真正原因,還是來自於熱潮消退,以及設計的同質性過高上。

Vetements 毫無疑問帶起了一波現象級的節奏 — 包括產品設計、群眾審美等全面性的角度,試想在 Vetements 之前,你在一個季度會看到多少 V 牌靈感、長袖善舞與 「日常置換」 的設計?在 Vetements 之後,又有多少?我願意相信品牌設計師們每季都有著原創的想法,但這畢竟是一個 「流行先決」 的時代,他們不可能沒有察覺外面發生什麼事、什麼正在火,什麼又能賣,哪怕是細微的淺移默化,Vetements 也確實改變了現今的流行樣貌。

而在現在我們有著更多相似的選擇 — 不管原創與否 — 的局面,你為什麼還需要買一個自己都認為 「價格不合理、質量不達標」 的產品?Vetements 無庸置疑的成就了自己,但現在或許更多是成就別人...

Vetements 的最新作品,是一條隱藏 Logo 的海灘毛巾,要價 USD540,網友嘲諷:這甚至不是 Oversized 的...

外部選擇的原因是一部分,而仔細看 Vetements 每季的新作,你也能發現同樣的現象 — 我們就不重提無數的聯名合作了,但儘管是品牌自產系列,相似的設計也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出現:不論是廓形、Emoji、標語、嘩眾取寵的靈感,當所謂 「新奇」 不斷重複提出,那稀釋了原初產品和品牌的稀缺性與價值,「老調重彈」 這看似 Vetements 不曾會出現的問題,正在發生中。

但那不僅僅出現在產品之上,看見 Vetements 兩年前在韓國辦的 「大甩賣」 造成空前的成功,而過後 Maxfield 的期間限定店,又帶來新奇的洗衣店概念,但在往後,似乎都是同樣的套路不斷發生,想想舊衣堆砌而成的藝術擺設好似不斷出現、而 「大甩賣」 又從韓國搬到了香港、再搬回韓國,加上了個 DHL,是否是換湯不換藥?

而談起 DHL,對我而言更是 Vetements 失去 「酷因子」 的一大象徵,當 Gosha Rubchinskiy 穿上 「仿造」 DHL Tee 時的風光刷屏,再到 DHL 反向要求合作,最後 Vetements 又在自產系列中重新帶來了相似作品、再到期間店的不斷出現,效果是一代不如一代,而這對於年輕人們而言,或許讓它們喪失了一些魅力與光澤 — 因為你把只有 「我們才懂」 的笑話說了幾萬遍,還回過頭去和另一眾人說這個笑話。

當然真要尋找問題,仍有許多角度可以分析:品牌過快過量的拓展與銷售、與 Balenciaga 的高度相似但缺乏 「工藝」 硬實力與價格合理性、品牌內部的設計力與持續性等等都可能是原因之一。現在看來 Guram 曾經分享過的 「品牌哲學」 更加諷刺了,他曾談到奢侈品牌都忽略了管理的基礎:供需曲線。「如果有些東西開始打折了,那就代表生產過度。」 Guram 說道,「我們一直努力在改變供給曲線,讓它處在需求曲線下方剛好一點,確保產品都能售完,好過多賣一件產品到店鋪然後進到過季折扣中,因為當你開始打折,就沒有回頭路了。」

但這還沒完,Vetements 的稀缺性更是品牌看中的一點,「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們不會補貨,在展示會上是下訂單的唯一機會,當某件產品賣完了,就沒了。我們當然可以重做、在一天內賺進大把鈔票,但那會對先買到的人十分不尊重。」 Guram 當時說道。確實,Vetements 的產品現在或許少有重新復刻和補貨,但季復一季進行細微的改動之後不斷生產 「同款」,似乎對顧客而言也是相同的道理。

Guram Gvasalia

當時 Vetements 的計劃甚至是讓時尚 「慢下來」,「我們希望人們可以儲蓄後買下一件會珍惜更久的單品,而不是每周都花錢買很快能淘汰的衣服,品牌的概念是限制生產,確定買了這些衣服的人會珍惜它們,我們試著轉變以前時尚就是要快要流行的觀念。」 Guram 說道。然而現在看來,人們只是花了更多的錢,買下了流行兩年的產品。

當然我不曾擁有一件 Vetements 的單品,所以質量、售價甚至設計,由我來講這些話或許有失公允,但你說品牌的目標客群根本沒有在乎過性價比?很明顯的,他們現在開始在意了。

圖片來源:googl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LK志 的精彩文章:

軍事、90』s 與滑板—高級時尚與街頭潮流的共通語言?
現在提起日本 「新世代」 設計師品牌時,你會想到誰?

TAG:MiLK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