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討好型人格」,還是「討好型人格」焦慮?
作者:韓松落
源自公眾號:韓松落見好
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墓志銘這樣寫:「我和這個世界有過情人般的爭吵。」
這句話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一個人要想跟這個世界產生情人般的關係,爭吵是必要的手段,必經的途徑。
因為,爭吵也是一種情緒表達,一種交流的方式。只有你好我好的關係,是不正常的,是假關係,真正深刻的、完整的關係,必然包括各種情緒,不光有圓滿,也應該有不滿,不光有不滿,還要有對不滿的表達。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里講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也是從爭吵開始的。
她說,她直到去年才發現了自己身上的「討好型人格」,起因就是,有個朋友問她,有沒有跟任何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就是可以和這個人爭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TA。
蔣方舟用這個標準來打量一下自己,發現自己沒有和任何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因為她不會和別人產生任何的衝突。
她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舉了好幾個例子,認為自己過於注意別人的反應,迎合別人的期待,在很多時候沒有原則和底線,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時候,明明自己已經不愉快了,但不會表達出來。
她甚至產生了懷疑,懷疑自己以前的二十多年,是不是活得正確。
蔣方舟的一段話,讓很多人產生共鳴,我所在的幾個群,昨天都在討論這段話。因為,她這樣一個天之驕女,竟然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會這樣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可見,這種「討好型人格」,分布是多麼廣泛。
我也感同身受。比如,我很少推稿約,哪怕那些題目是我不感興趣的,或者性價比很低的,最典型的,就是書評方面的邀約,一篇書評常常要耗費五天以上的時間,還未必能讓作者滿意。
但我一直不懂得怎麼拒絕別人,只好為難自己,無數次,我一邊在電話里跟編輯或者作者本人歡快地說著「好的好的沒問題沒問題」,一邊只想扇自己。
這幾年,我的進步就是,懂得推掉自己不想寫的稿約了。對於編輯對我稿件的不合理改動,我也會明確地表示不滿。這真是我跨出的一大步。
工作中的逆來順受,難得糊塗,都是小事,還有更多人,在面臨很重要的事情時,還是會被「討好型人格」附體。
我認識的人里,有個女孩,在工作中遇到了性騷擾,起初,對方只是小試探,發現她不懂拒絕,還生怕對方生氣,稍微拒絕一下,就會討好對方來緩和氣氛,於是對方越來越過分,最後終於發展成嚴重的侵犯和無休止的騷擾。
而她在向我們講述整個過程的時候,還在替對方辯護:他那天喝了酒,他也挺煩的。但她又很抗拒這種關係,只好討伐自己譴責自己,終於越來越低落,越來越不自信。
關鍵節點上的「討好型人格」發作,是對生命的嚴重損毀。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有各種原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時代因素等等,都有人討論過了,尤其家庭教育,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
我們這個民族,有一個心理特徵,是許多焦慮的來源:要為自己的存在尋找理由。
在家庭里,這種特徵就更加明顯,許多父親母親教育孩子方式里,隱含著這樣一種態度:你只有乖、聽話,才能獲得被善待的資格,你只有成功,才能獲得生存的資格。
存在是有條件的,被善待也是有條件的,生在這個世界上,似乎預先就欠下一筆按揭,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不可能沒有點「討好型人格」。
但我覺得,「討好型人格」患者,通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人際關係的實操和磨練比較欠缺。
他們跟人打交道比較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不知道別人都是怎麼處理人際關係怎麼相處的,因此缺乏樣板,缺乏自信心,面臨選擇的時候就會選擇比較容易的,就是為難自己。
所以,人格這東西,其實也需要鍛煉,就算根深蒂固的「討好型人格」,也不是不可以改變的。
那些習慣於取悅和迎合別人的人,完全可以通過大量的人際關係實踐,讓自己粗壯起來、自信起來,要通過觀察和學習,擁有更多的人際關係學習模板,擁有更多的肌肉記憶,才可以化解各種複雜的狀況。
不過我也懷疑,有很多討好型的人格,其實是一種討好型人格焦慮。
在我的朋友圈和微博關注對象里,很多聲稱自己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現實生活里,其實充滿了自信和攻擊性,對人缺乏耐心和彈性,他們是馬東在《奇葩大會》里說的「討厭型人格」,而絕非「討好型人格」,但他們竟然也擠進這個隊伍,做孱弱受傷狀。
事實上,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還遠遠沒有文明到,「討好型人格」遍地,大家的善意都多得沒地方放,甚至會傷害自己的地步。
從日常生活里,從每天的新聞里,我們感受到的,更多是惡意,是兇殘的互相傷害。這個時候,大張旗鼓地討伐「討好型人格」,很有野菜都吃不飽卻要預防「三高」的嫌疑。
那為什麼「討好型人格」會成為這麼巨大的熱點,獲得這麼熱烈的討論呢?
那是因為,這個世界的氣候正在發生變化,大的環境,已經進入新冷戰時期,否定絕對正確,主張敵意和對抗,小的環境,人們開始收縮自己的善意,質疑人和人之間有彈性的交流,冷漠、自私和割裂佔了上風,稍微溫和一點的人,就會被貼上各種標籤。
於是,大家都對自己的善意產生了莫大的恐懼,把自己的溫和、利他衝動都貼上「討好型人格「的標籤,人為降低「討好型人格」的標準,有這種傾向的,要否定自己,沒有這種傾向的,也要否定自己,以便跟上時代的潮流。
但不管怎樣,我們還是要牢記蔣方舟的發言,因為這不只是針對「討好型人格」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還有馬東和蔣方舟給出的上下聯: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這些話,不光對「討好型人格」有治癒作用,對自信的建設,對人生維度的拓展,同樣有用。
歸根到底,我們要打破內置在我們心裡的一個秘密設定:你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把它改成:我的存在是不需要條件的。
放放心心地,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和這個世界進行情人般的爭吵。
《讀者·原創版》
讀者傳媒綜合性新銳原創青年雜誌
2018年破季訂閱
正在進行中
隨時隨心 全國包郵
※這屆婦女不行,太爺們兒了!
※什麼奶狗、狼狗、忠狗,都是別人家的男朋友
TAG:讀者·原創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