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川佗城有個村,千百年孕育出仙窯、仙境!大文豪也寓居於此!

龍川佗城有個村,千百年孕育出仙窯、仙境!大文豪也寓居於此!

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將「百粵」納入版圖,廣東開疆由此始,號南海郡。龍川為當時南海郡轄下的四縣之一,首任縣令即是後來南越國國王——趙佗。嶺南之聲名文物正是始於趙佗,而奠定了嶺南文化之基的龍川,也被稱為「百粵首邑」。

古龍川的縣署治所——佗城,又名尉佗城。在漫長的封建帝制時代,它是歷代王朝控制粵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秦至解放前,一直為歷代縣、州、郡、路治所。2000多年的時光過往,積澱了佗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它人文蔚起,野遍弦歌;溫文禮義,有開必先;文化遺存豐富,文化光芒燦若星辰。

如果說嶺南開疆歷史,是由佗城開始的,那麼,要了解佗城的歷史,則繞不開東瑤村。

東瑤古窯,煅出「百粵首邑」的巍巍華彩

在東瑤村一處叫「杉樹窩」的山地,野草蔓生,歷史的密碼就藏在其中。拔開草木,可見一個個拱形的窯洞,它被村民稱為「仙窯」,意為年代久遠,應是神仙所為。村民口中的仙窯,其實是東瑤古窯。

被草木覆蓋的東瑤古窯

自唐宋以來,東瑤石灰、磚瓦、陶品燒制業發達,「仙窯」是專門用來燒制磚塊的。1985年,考古專家在東瑤村共發現了60多座古窯,它們呈饅頭形,內壁堅硬結實,後膛設有通風道。通過遺物磚塊與佗城建於唐宋時代的塔、城牆、廟宇比較,專家發現,東瑤古窯生產的青磚尺寸、質地、火候與這些古建築用磚極其相似,初步推測東瑤古窯的年代為唐宋時期。今天徜徉於古城之中,撫摸著歷史的斑斑痕迹,依舊能夠感受到古窯的溫度和手工藝人的匠心。

東山寺,見證文人墨客在東瑤詩書唱和的歲月

唐宋時期的東瑤,不僅僅只有能工巧匠和熊熊窯火。當時,邊地嶺南被視為流放貶謫之所。一大批宦遊嶺南的飽學正直之士也在東瑤寓居或過往,這其中就有蘇轍、吳潛等人。他們在東瑤詩書唱和,講學授業,開嶺南風化之先,使這一片土地文光煜煜。

「首營古寺在東山,底事鐘鳴向暮間。一百八聲聲響後,僧人從此鎖禪關。」 這首《首營古寺在東山》,相傳是蘇東坡謫居嶺南時寫下的,而他同是宦海遷客的弟弟蘇轍,則在佗城度過為期一年多的「化州別駕」生活,這其中就曾寓居東山寺。

東山寺位於東瑤村東面,始建於隋朝。寺址坐東山向嶅峰,門迎一江水碧,歷來為龍川勝景。

在迎來蘇氏兄弟之後,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1年),東山寺又迎來了一位風塵僕僕的遷客——左丞相吳潛。

雖志不得於群小,卻得於名山大川。山水挺秀的東瑤,實現了吳潛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理想。他在東山寺創設書院,以寺前洲沙有三色而名「三沙書院」,常偕一批士大夫、文人墨客在書院研經講學,收徒授業,傳播官定的正統文化,為東瑤乃至整個龍川地區植下最美的文化基因。至元末之前,三沙書院諸生童子讀書聲聲,風雨無間。

明末清初,東山寺荒頹,後在蒼梧祭酒(主管禮儀教化的官員)徐榮祖的倡儀下修復。「歷年而成雅觀。函徑茂林,曲折如意;寒潭修竹,清澈怡人。」

山水清澤的東山寺毀於1964年的東江水患。上個世紀80年代,村民在原址上簡單重建了東山寺,在遺址中挖出的一尊玉香爐被以水泥包裹保護。今天,香爐之上,依舊有梵香裊裊。而那些曾經伴隨梵香誕生的千古詩文,也使東山寺成為粵東北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

瑤頭渡:百舸爭流 風情如畫

東瑤村包括東山、窯頭水等數個自然村。而東瑤之名,正是出自於「東山」和「窯頭水」兩個自然村。1956年,兩個自然村成立高級合作社,合稱「東窯」,「窯」從此改為「瑤」。取美玉之意。

瑤頭渡遺址

地處「瑤頭水」自然村的瑤頭渡,始建於明代,曾經是柳城、藍口、以及東瑤周邊村莊通往佗城的必經碼頭,長約5米的坡岸上,有12級石階通向江邊。瑤頭渡旁,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茶亭、吃食店、客棧、青菜攤擠擠挨挨。經營生計,過河渡江,渴望財富的同時,人們更希冀身與心的安秦。

關帝廟,由此應用而生。進式院落,一道低矮的青麻石門檻設在上廳屏門位置,猶如民居庭院的設計,使威嚴的神衹之所頓生出活潑的煙火氣息。宮內供奉關羽大將,關羽曾被明萬曆帝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因而關帝廟又稱為協天宮。

協天宮以關羽的忠心赤膽,守護著瑤頭渡的繁鬧市井,來來往往的鄉人以進一支香作為心間的依怙,安歇山長水遠的塵勞。

上世紀七十年代,東瑤等附近村莊所在的江東片區開通公路後,人們繞行大江橋進入佗城,熱熱鬧鬧的瑤頭渡開始衰落。如今的瑤頭渡,抬眼所及是一片開闊的沙壩地,村民剛種下的玉米在溫潤的河露中拔節,遠處的東江在晨光中依舊有珍珠在閃耀。

而伴隨瑤頭渡的衰落,協天宮的香火也漸漸凋零。唯有門前兩棵百歲榕樹遮天蔽日,虯枝繁茂,無言地訴說著瑤頭渡曾經熱鬧的過往。

東壩:江上的明珠

每年七月,東瑤村東壩自然村的村民就會越過清淺的水灣,抵達江上的沙洲——東壩。在一望無際的沙壩上,村民撒下的蘿蔔種子,到了冬天,會成為佗城人餐桌上的盛宴。由東壩蘿蔔和東江魚鮮做餡的佗城豆腐丸,以彈牙鮮爽而馳名,這其中,東壩蘿蔔功不可沒。

東江潮汐帶來豐沛的雨露滋潤,使東壩成為萬物生長的寶地。而在過去,東壩還有比農業種植更珍貴的價值。地處「江贛之沖,汀潮之障」,使佗城成為接壤閩粵贛的水陸要道。作為東江水運的重要驛站,唐宋以來,佗城航運發達,商貿繁榮, 清代中葉,佗城占漕運、鹽運、河務三大政要之利,經濟更為鼎盛。四面環水的東壩,是佗城重要的貨物中轉碼頭和商易區。壩上街市成行,富商大賈、豪門大戶雲集。為了團結各路坐賈行商,人們建起了商會會館。高牆翹角之下,生意人以做生意的精明,和平商討發展與競爭的問題。

東壩商會會館

而東壩埠的傳奇同樣終結於東江水患。伴隨著商戶搬遷躲避洪水,至清末民國,東壩商業已江河日下。而1964年的一場大水,使寸土寸金的東壩徹底褪去了財富的光環。壩上的居民被一分為二,安置到岸上的高澗和東壩兩村。

繁華如織之後,東壩回到了原點:一片碧水綠沙洲。鞠耕的村民,走上東壩,便看見了桃花源。幸福各所有其所,就如東壩,前世今生都很美。

來源:河源廣播電視台

所有權歸創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啊城搞野TV 的精彩文章:

TAG:啊城搞野T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