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興國人,記憶里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幾個?

興國人,記憶里的老手藝,你還記得幾個?

在老幾輩人的心裡,有一門手藝才能走天下。所以在興國的大街小巷,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傳統的手藝活。我們這一代人都不那麼在意手藝活了,你還記得那些消失在興國街頭的老手藝嗎?

1、閹雞、閹豬牛

在以前的興國農村,「閹」是一門謀生的好手藝,從事這一行業的一般都是男人,而且是青年或中年男人。他們靠一把刀吃飯,為農村人閹雞、閹豬、閹牛。四方八鄰的,也許就出那麼一個。

閹豬的工價高,時間較長,約要20分鐘。因為豬的力氣大,要兩個強壯的人幫忙才能給豬做閹割手術。閹雞一個人可做手術。

雞有雄、雌之分。雄雞又叫公雞。但雄雞一般長到一斤多重的時候會開始發情,這時就可以閹割了。

閹雞的師傅抓了一隻公雞後給它吃了幾粒消炎的葯後就開始「手術」了,只見在雞胸部撥了一些毛後就用鋒利的刀划了一口子,用擴張器將小口擴開後,再用棕線勾子勾著雞腰子並來回拉幾下,把腰子與雞的其他內臟分離開來,就用一小而長的鋼匙取出了腰子。

接著把另一個腰子用同樣的方法取出,再鬆開固定器,「手術」就完成。整個過程大約不到5分鐘就完成。

2、補鍋

在興國農村,家家戶戶的廚房,都砌有一個大灶台,灶台上一般有三個黑黢黢的鐵鍋:大外鍋用來煮粥炒菜,大里鍋用來燒水,小圓鍋是燜紅薯的。

有道是「逢山必有客,無客不居山」,那時山區草木繁茂,干蘆萁和干樹枝是主燃料,鐵鍋用不上幾年,不是被火叉叉出個小洞,就是被鏟子剷出個小眼,要不就自然剝出個小縫。當時條件差,要買一口鐵鍋並非易事,所以一般人家的鍋破了,都要補。

補鍋師傅一般要在天剛亮時就到達當天要做工的村莊,進村後先尋找一個地方把補鍋工具安頓好。

然後是走家串巷地悠悠是唱「補—鍋頭—哦—」嘹亮的嗓音繞樑不絕,惹得一幫婆婆媳婦忙著找出破鍋爛盆,走在弄堂里,鍋碗瓢盆亂響亂碰,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擊樂隊。

附近玩耍的「細鬼子」(孩子)們也「呼啦」一聲把攤子圍得水泄不通,十分熱鬧。

補鍋時,先把碎鐵放進坩堝,然後放進炭火里,不停地拉扯風箱鼓風。

待碎鐵熔成鐵水後用一條特製的小泥羹,舀上一勺如墨豆般大小的「水珠」,放在一小方塊厚布片上,然後趁熱把這通紅的「鐵水珠」伸到鍋底的裂口處,往上一托,還是液狀的鐵水便從裂口中擠了上來。

另一隻手則拿著一個用爛布卷得很實製成的拇指般大的一小截布條,把上面的鐵水往下壓。

這樣,一「照」火就補完了。

鍋補好後還要檢查,師傅將鐵鍋對著陽光,如有光線透過,說明鍋沒有補好,當然要再加補一次了。最有效的檢驗方法是把水放進鍋內,如果水不會滲透到鍋背,說明鍋已補好了。

補鍋師最後一道工序,是把補好的鍋送回每個戶主,向戶主收錢是根據鍋的爆裂長度來計算。有些人給現金,有些則是用家裡剩餘的大米抵用。

3、吹笛

在舊時吹笛人被鄉親尊稱為「樂生」,是一個備受尊敬、很受歡迎的行業。

一支樂隊(吹打佬)要五個人,一人打鼓,兩人吹嗩吶,一人打鈸、一人敲鑼,打鼓的是樂隊的指揮,大家要配合默契,講究「鼓板分明,粗細結合,高昂悠揚,音樂協調」,這些都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樂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傳統樂器。

嗩吶手(吹笛人)們還根據自己的吹奏實踐,編成了眾多的嗩吶曲牌。據調查,客家嗩吶光是傳統曲牌就有280多個。

客家人婚娶、喪葬、慶壽、廟會、喬遷、開張剪綵必請「吹打佬」。以婚娶為例,整個婚嫁過程一般只請兩次。一次是送抬盒,一次是迎新娘。

送抬盒時,男家請來的吹鼓客便吹著嗩吶打著鑼鼓在前面引路,抬禮盒的青年小夥子稱為「青郎」,除了領頭的是結了婚的,其餘的青郎全部要為未婚的青年。

他們排成一路在後面跟著,送抬盒出村頭,主家要放炮仗歡送。他們吹著嗩吶來到女方村口,女家聽到嗩吶鼓樂聲,馬上出村迎接。

鞭炮響,抬盒進屋,裡邊也是賓客滿堂的。男方青年放下抬盒,女家就請舅公或哥嫂開盒驗禮,男方備有開蓋封包酬謝開盒之人。女方的長輩隨客人驗看、接受了禮品後,又要給男方返添禮品,俗稱「添箱」或「回禮盒」。

大家謙讓、致謝一番,回禮添箱完畢,送抬盒的人便在女家吃午飯,然後再吹著鼓樂告別女方回到男家。嗩吶來去,鞭炮迎送,這樣既增添了喜慶祥和的熱鬧氣氛,又給送抬盒的隊伍壯了行色,真是十分有趣。

4、打鐵

早些年,每一處圩場或村莊街市,都有一至數間鑄造鐵器的打鐵店,一年到頭,由早至晚,可聽到「哋它」的風箱聲和「叮噹」的打鐵聲。

打鐵過程中,鐵匠師傅把裁切好的鐵料埋入烈火熊熊的炭堆里,把鐵料燒紅。煉煅時,師傅左手舉起小錘捶煅;站在對面的徒弟,在師傅的錘聲指揮下,有次序地舉起大鎚捶煅。打至鐵料由紅變暗後,再重新放進爐里燒紅,如此反覆,最終煅成大小彎度不同的鐵具,諸如鋤、刀之類簡單器具。成形後,再次燒紅,浸在水池裡冷卻,或者埋入爐渣灰讓其自然冷卻,末了,再用磨刀石打磨,以求鋒利。

打鐵雖然流程簡單,其難度就在於把握不同的材料、火候與淬火(冷卻)的時間。一個鐵匠如果沒有一手過硬的淬火功夫,是難以維持生計的。此外,還需要忍耐高溫,隨時小心以免被火花燙傷。

打鐵是苦力工。下面的客家山歌是打鐵師傅的生活寫照:打鐵師傅真可憐,整天圍在火爐邊;一頭一面烏紫色,褲襠濕透汗淋淋。打鐵師傅真勤勞,日做夜做背都駝;腳酸手軟提唔起,打鐵手藝真難做。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些客家老行當正在不斷地消失。或許十年後,甚至幾年後,這些流傳千百年傳統技藝即將徹底地遠去。

5、做篾

篾匠在客家地區是一門古老的職業。篾匠手藝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一筒青竹,對剖再對剖,剖成竹片,再將竹皮竹心剖析開,分成青竹片和黃竹片,剖出來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青篾絲柔韌且極富彈性,適合編織細密精緻的篾器,加工成各類極具美感的篾制工藝品。黃篾柔韌性差,難以剖成很細的篾絲,故多用來編製大型的竹篾製品。

在50-80年代,在客家地區,街上經常看到竹製品。篾匠將竹子剖成各種規格的竹篾,篾叢在他手指間前後翻飛逐漸成型,變成一個個精美別緻的竹編手藝品,如米篩、蒸籠、竹籮、雞籠、魚篼等等。完成一個竹器,要經過選料、剖篾、刮青、編織、上格、織藤、定型等多道工序。

近年來,塑料製品、金屬製品的衝擊讓竹製品的市場小了不少。如今,從事傳統竹編手藝的人已不多。但是我們相信手工的靈氣是機器無法代替的,縱然時光流逝,傳統的竹製品在市場上依然有自己一席之地。

6、彈棉花

提起手工彈棉花,一些老一輩人會想到這樣一個畫面:一根弦、一個木槌,彈棉花的工匠們用充滿力度的雙手撥動著彈弓絲弦,發出「嘭嘭」的聲音,冒出淡淡的「塵煙」。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剷頭,磨盤等。

如今,傳統手工彈棉花早就被方便快捷的機器加工所淘汰,彈棉花這門老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7、木工

木工主要是修房蓋屋製做梁、檁、窗以及各式傢具、農具等,木工用具為斧、鋸、鑿、錛、刨、木鑽、木徑尺、墨斗、鉛筆。

學習木工先要跟隨師傅。舊時,木工師傅一般都不願收徒弟,一是因徒弟手藝學成另立門戶後會與自己搶飯碗,二是不少主家也不喜歡請帶有徒弟的師傅來做工,因為帶有徒弟,工作加快不了多少,飯餐卻是明擺著要多出一份,划不來。所以,能被師傅收下,是夠情面的了。

木工作為一個行業,也有其一些特有的規矩,如所做的門、眠床等長寬尺寸都要合木工特有的「量門尺」(又稱魯班尺)中的吉祥字眼。做大門板,當年做完粗活後便擱置著,再待第二年才會加工和合做好,意為「不能一次就關門」,表示我木工生意長久不短暫。做尿桶、做糞房門是要年底才會做的,因為上半年做這些,意頭不好、不吉利。

即將消失的農村日常用具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傳統手藝越來越少了。

十年後,這些手藝有些還會見到,有些可能再也難看到了吧……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遠去

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們吃驚!

它們逐步被淘汰出我們的生活

成為絕響,再美好也很難留住…

保護,記錄,發揚還是挽留?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來源:網路綜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興國房產網 的精彩文章:

TAG:興國房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