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研討:如何讓科技期刊不再「多而不強」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載體,但長期以來我國科技期刊多而不強,不能滿足科研成果產出的需要,也與科研發展的整體水平不相匹配。如何建設一流科技期刊?近日,中國科協邀請了國內部分科技期刊主編、學會負責人,就該話題展開了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科技期刊不僅是國家重要的戰略信息資源,也是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建設世界一流期刊關係到我國在世界科技界的話語權。我國科技期刊多而不強的現狀如何改觀?《細胞研究》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認為,要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期刊,一定要對標世界一流科學研究,多發表原創性成果,特別是在國內首創的原始性、突破性成果。「這些成果將引領世界科技發展,也將成為提升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打造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
缺乏優質稿件一直以來是我國科技期刊面對的重要挑戰,與會專家普遍表示,不合理的評價導向是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之一。專家認為,當前科研評價中過分看重SCI(科學引文索引)等國外資料庫收錄,過度看重影響因子指標,對期刊量化指標的關注甚至超過對學術成果本身價值的關心。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亟須培育我國科技界自身的認同感,同時建立理性、科學和指標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比如,對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期刊應區別對待,打破「唯SCI論」,推動國內優秀中文期刊與SCI期刊同質等效。引導應用類期刊不要盲目追求國際影響,而應瞄準國內重大戰略需求來辦刊。
《植物學報(英文版)》主編劉春明、《分子細胞生物學報(英文版)》主編吳家睿等專家結合辦刊經驗,提出要吸引國際一流學者進入編委會、加強期刊數字平台建設、創新期刊傳播方式、推進科技期刊集約化發展等建議。他們同時認為,好的期刊不能只靠國家的投入,而要有自備造血機能,重視經營運作,形成商業價值和學術價值的良性互動。
「這些年,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遠遠超過亞太地區其他國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由於辦刊時間短,而國外高質量期刊通常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很好的口碑和豐富的辦刊經驗。建設一流期刊,不能急於一時,要認真學習國外先進經驗,逐步推進。」 《中國科學:材料科學(英文版)》主編、中科院院士李亞棟說。
一流學會,離不開高品質的學術期刊。中國卒中學會會長趙繼宗、中華口腔醫學會會長俞光岩等專家表示,全國學會是國內科技期刊重要的辦刊主體,各個學會具有人才薈萃、參與國際學術活動渠道暢通等優勢,但目前這些得天獨厚的辦刊條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應該向國際優秀同行學習辦刊經驗和經營發展之道,辦好學術期刊,並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科學權威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說,我國科技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學會和科技期刊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科協將把推動科技期刊建設發展作為一件重大任務,把品牌化、國際化、平台化的工作做好,通過更優化的交流方式、更有效的傳播途徑和更完善的評價體系,更好地服務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型國家建設。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