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治療腎病的哪些藥物不能隨便停用?

治療腎病的哪些藥物不能隨便停用?

慢性腎臟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系統過程。在治療過程中,有些藥物需要長期服用,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緩慢撤減,主要包括降壓藥、降血糖葯、免疫抑製劑、抗凝葯幾大類,患者不能隨意撤減或者停葯,要在醫生的具體指導下應用。

降壓藥

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合併高血壓、蛋白尿,這是其主要的臨床特點之一。良好的血壓控制不僅對於降低患者蛋白尿、保護腎功能、延緩腎衰竭的進展尤為重要,而且對於防止慢性腎臟病患者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也意義重大。對於高血壓的治療,腎病科醫生通常會選擇ACEI和/或ARB類降壓藥物,如氯沙坦、纈沙坦、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可以發揮降血壓、降低尿蛋白的臨床療效,以此作為基礎降壓治療。如果患者血壓控制不好,可以聯合其他類型的降壓藥,鈣離子拮抗(CCB)類降壓藥,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或者β受體阻斷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規律口服降壓藥物可以使血壓維持穩定,有部分患者認為自己的高血壓已經治癒了,於是自行停用所有的降壓藥物。可能會引起血壓驟然升高,從而導致蛋白尿增多、腎功能損傷,嚴重時會引起急性腎衰竭或者心腦血管疾病,危機患者生命。

降糖藥物

在2013年我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顯示,18歲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為10.4%。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為絕對或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謝紊亂。糖尿病的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物或者皮下注射胰島素。對於慢性腎臟病合併糖尿病,或者本身就是糖尿病腎病的患者,控制血糖治療同樣十分重要。在治療過程中,當降糖藥物應用不規範、胰島素不適當的減量、突然中斷會引起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乳酸性酸中毒。嚴重時會危機患者的生命。

免疫抑制類藥物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因其強大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目前仍是原發性腎小球疾病的首要選擇和主要手段, 如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病綜合征、系統性血管炎等。由於此類疾病的慢性病程、反覆發作特點,患者多需要長期口服激素以減少疾病複發。糖皮質激素在治療原發性腎小球疾病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起始足量2.緩慢減葯3.長期維持。長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抑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功能,如果驟然停葯、減量過快或不規律的撤減可引起反應會引起蛋白尿的增多、腎功能的不穩定,嚴重者則可導致「腎上腺危象」,表現為血壓下降、脫水、厭食、精神不振、嗜睡乃至昏迷,而危機生命。

其他類免疫抑制

治療腎臟病的過程中常應用環磷醯胺、環孢素、他克莫司、嗎替麥考酚酯、來氟米特等免疫抑製劑。這些藥物的應用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規律的撤減或者調整。

抗凝葯

腎病綜合征常以高度的水腫和大量蛋白尿為主要臨床特徵。由於存在大量的蛋白尿,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會有血栓形成的風險,可表現為下肢深靜脈栓塞、肺栓塞、腎靜脈栓塞。

其可能的機制:

主要因為腎病綜合征患者大量蛋白尿導致低蛋白血症,會促進肝臟合成纖維蛋白原及多種凝血因子增加,抗凝因子和纖溶酶相對分子質量小,尿中丟失超過肝臟合成,致血漿濃度下降,引起凝血及纖溶系統失衡。同時血漿白蛋白濃度降低,血清蛋白結合型花生四烯酸降低,血栓素A2增多,從而激活血小板,促進血栓形成。另外血白蛋白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從血管中滲漏到組織間隙,導致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血液黏稠,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

臨床中常用的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達比加群、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等。

其中華法林是目前國內外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葯,通過干擾肝臟合成依賴於維生素 K 的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從而達到抑制血液凝固,預防血栓形成的目的。服用藥物後需2~3 天開始發揮抗凝作用, 停葯後3~5 天這些凝血因子濃度恢復正常, 藥物的抗凝作用才消失。忘記服藥之後4小時內請當時補上,超過 4 小時請勿補服,第 2 天繼續正常用藥,不能因為忘記服藥而在第 2 天加倍用藥。。如果連續兩天漏服,需按照重新開始服藥處理。應該按醫生或藥師建議的劑量來服用,不能隨便停葯或進行劑量調整; 服用華法林必須要注意監測國際標準化比率(INR) 值,以保證華法林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抗凝達標,可以防止血栓形成,抗凝不達標或過量,會引起血栓形成或出血,甚至卒中,危及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昱大夫腎病專欄 的精彩文章:

TAG:張昱大夫腎病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