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月花朝節 邂逅一場春天裡的宋代花事

三月花朝節 邂逅一場春天裡的宋代花事

鄭青插花作品

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

2018年3月31日,恰逢農曆的花朝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源流運動平台和首都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以「當時只道是尋常——宋代花事」為主題的活動。本次活動作為「源流·第二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設計大賽」系列活動之一,通過花將古今聯結,探尋花背後的日常之美,尋覓其中的精神意趣。

宋人張鑒在《賞心樂事》中記錄一年燕遊次序,竟有大半是觀花,《夢梁錄》記載暮春時節當街售賣的花近三十種之多,「買者紛然」。天家到士庶皆好簪花,成一時潮流,歸家則「置瓶插花」,花器從碾玉瓶、玻璃瓶、青銅器、官窯器到日常器用,以助花姿風韻;又或製作「花饌」,蜜漬梅花、廣寒糕、雪霞羹種種,遍嘗花之百味,演繹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用心。而宋人對花品、花性擬人化的品鑒妙喻,更塑造了花的人文品格,影響後世。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致詞

在活動的開始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首先談到:「花朝節是花的生日,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對北大的同學來說,更熟悉的是北大未名湖旁的花神廟,以及兩塊花神碑。花朝節又名花神節,在古代時人們會在這一天游春,食花,也是相當於古人的情人節。另外,這是源流運動第一次走出校園,『源』就是看中文化之源,保護文化遺產;『流』就是面向未來。我們要對傳統文化充滿自信,以他山之石攻玉。」

其次,北京大學陶瓷考古與藝術研究所所長秦大樹分享了《宋元花瓶的形態、組合與文化功能探析》的講座。他提到,在宋代無論是花瓶樣式的豐富,使用人群的廣泛,還是社會功能的多樣,都開前所未有之盛景。既承載了嫻雅、安逸的生活意趣,又體現了宋人追古摹意、再現禮樂的文化復古與創新。

北京大學陶瓷考古與藝術研究所所長秦大樹在講座現場

宋人追求精緻的生活,不同的香用不同顏色的爐,不同的場合與節令所用的花,也要用不同形制、質地、釉色、紋樣的瓶來插。這些成就了宋代花瓶製造的豐富多彩。他從發展源流上看,把花瓶分為了三類,即以往用作其它容器後來轉作花瓶的一類,根據已有的花瓶樣式在宋代創新出的專門的花瓶一類,以及仿古花瓶一類。

宋元時期材質不同、造型多樣的花瓶折射出了非常豐富的社會文化現象。其中瓷瓶多由晉唐宗教、日用壺等沿用而來,有高矮兩式梅瓶、膽瓶與敞口花瓶等樣式,代表了當時怡心適用、品味日常的精緻生活美學。銅瓶及仿古銅器的瓷瓶則源自上古、秦漢禮器尊彝追摹而成,分為溫壺、貫耳壺、環耳壺和花觚等。樣式繁多的花瓶,既體現了宋元時期官民並舉的工藝生產模式,又稱在了雅俗共賞的時代審美取向,體現出廣泛的社會接受度。

既可為市井間酒肆鋪排的熱鬧點綴,也寄予了博雅君子的風雅士風,更躋身在普通民眾虔誠供神的寺社堂供香火中。花瓶又常與香爐配合,瓶爐之事,插花蹴香;或一爐二瓶,用於神祗、祖先的祭奉供養,或四般閑事,充作文人雅士的書齋清賞。

之後,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插花」代表性傳承人王蓮英先生弟子,鄭青進行了《兩宋花事到如今》的講座,講座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宋代插花的溯源、宋代花事概覽以及宋代插花對後世的貢獻。

首先她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闡釋了插花的概念,並以有沒有容器加以區別。之後她從民間習俗這一本土說,以及佛前供花這一外來說談到了傳統插花的起源。中國插花藝術經歷了先秦的萌芽期,漢代六朝的初級發展階段,隋唐五代的興盛期,宋代的鼎盛期,元代的緩慢發展期,明清中期的成熟完善期,以及清末的衰微期,和改革開放後的復甦期。

其中她特別介紹了宋代是中國傳統插花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提到插花不僅在以宮廷為首的上層社會中成為風雅之事,也在一般市井民眾中普及,成為了一種司空見慣的生活閑事,甚至成了謀生手段。並談到了宋代所用的花材,花材保鮮技術以及花器。

鄭青在現場插花

她認為中國傳統插花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注重意境創設,以線造型,不對稱的錯落空間感,強調花材的寓意和季象,重視作品與陳設環境的統一,並注重賞花方式。這些都對於對後世得插花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後,鄭青老師將以「清照」為題,用梅蘭竹菊四君子作為花材,進行了現場插花演示,以花為媒介,對話宋代才女李清照,呈現中國傳統插花之自然美、線條美、意境美,古人「以花抒情、借花明志、賞花怡情、觀花思德」之意趣。

活動現場

鄭青根據古畫創作的插花作品

鄭青根據古畫創作的插花作品

觀眾欣賞插花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節後減肥求快不可取
自動駕駛與5G並進 中國無人車今年將量產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