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少數民族文化
芷江少數民族文化
芷江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位於湖南省西部,地處武陵山系南麓,雲貴高原東部余脈延伸地帶,東鄰中方縣、鶴城區,南接洪江市、會同縣及貴州省天柱縣,西連新晃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萬山特區,北界麻陽苗族自治縣及貴州省銅仁市。縣城所在地芷江鎮距懷化市僅39公里。素有「滇黔門戶、黔楚咽喉」之稱。
芷江自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縣城所在地芷江鎮六度為州府治所在地。1945年8月,中國抗戰勝利洽降在芷江舉行,芷江因此聲名遠播,成為抗戰歷史名城。芷江有國家4A級景點—中國人民抗日紀念館,飛虎隊紀念館,侗鄉風雨橋—龍津風雨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中國最大的侗族鼓樓群—萬和樓,還有省級自然保護區—三道坑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觀。此外,芷江民族文化藝術活動素稱活躍,如侗戲、梅香戲、儺堂戲、三棒鼓、蘆笙舞等,獨具特色。
GIF
芷江受降紀念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21日至23日,侵華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代表日本政府在湖南芷江向中國政府洽降。芷江洽降辦理了128萬侵華日軍投降具體事宜。為紀念芷江受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國民政府於1945年8月在中國戰區總受降地—— 芷江修建抗日勝利受降紀念坊。芷江受降紀念坊是華夏大地上唯一一處紀念抗戰和二戰勝利的標誌性建築物,以「中國凱旋門」著稱於世,為全球八座凱旋門之一。坊上鐫刻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雲五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的題詞、題聯共12幅,以及「芷江受降紀念坊記」223字銘文。
GIF
龍津風雨橋
龍津風雨橋位於懷化芷江縣,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歷經滄桑400餘年。歷史上幾毀幾修,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遊客往來雲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龍津風雨橋全長146.7米,寬12.2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風雨橋,2000年12月被載入基尼斯記錄。整個風雨橋為全木質架構,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慣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建築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了當代的園林建築藝術。橋的人行道寬5.8米,長廊兩側共設廂房式店面94間,隔間建有7處涼亭,亭最高17.99米,撫扶木欄,登上觀賞亭,舞水兩岸風光盡收眼底。
整座橋與全國內陸最大的媽祖廟——天后宮、河東侗鄉吊腳樓群相互輝映,別有一番風味
GIF
芷江天后宮
芷江天后宮,原為福建客民會館,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福建客民所建,天后宮從始建至今已有250多年,佔地3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1970平方米,為內陸最大的媽祖廟。芷江天后宮坐西朝東,南北建有耳室,中間三進:戲台、正殿、觀音堂,左為財神殿,右為武聖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築結構基本保存完整。198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GIF
飛虎隊紀念館
飛虎隊紀念館坐落於芷江機場東邊,距縣城2公里。是為了紀念空軍飛虎隊,對日本空軍和地面部隊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建立。2005年5月建成。由飛虎隊紀念館、空軍作戰指揮塔
舊址和中美空軍聯隊俱樂部舊址三棟建築體構成。
GIF
中國侗文化城
中國侗文化城為國家2A級景區,位於芷江侗族自治縣象獅坡省級森林公園內,整個景區佔地3500畝,陽光、松林、溪流、草灘構成了這裡獨特而優美的自然景觀。景區突出侗民族文化旅遊主題,是集民俗風情、現代娛樂、度假休閑、森林觀光為一體的旅遊大世界。
GIF
芷江儺堂戲
芷江儺堂戲自唐代以來,繼承了古老的「神、鬼」文化,具有厚重的神秘色彩。舊時,多在民間廟會、求子、還願的祭祀活動中搭草台演出。 據芷江縣文化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芷江儺堂戲分為7大類,有唱和生、凈、丑、旦、末5種行腔。共12戲目,分別為扮功曹、打開山、扮土地、扮笑和尚等8個面具戲和扮仙翁、采香、掃殿、扮師娘4個人戲;面具戲其雕刻面具猙獰可怕,其形勇猛,而人戲則各有特色。戲調分為28個曲調,大多數是10字句,加一點「呀」底子調和民間小調、民歌調、花燈調,通俗易懂。道具多用槍、鞭、鐧、牛角、祖師棍、神卦等,用鑼鼓、嗩吶、二胡等伴奏。打擊樂有九錘,七捶,放炮等曲牌。表演儺戲前,戲班要設兩個儺壇(儺堂),儺壇布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藝術為一體。
GIF
萬和鼓樓
萬和鼓樓位於縣城舞水河東岸,是侗族標誌性建築。2005年建成,由中心蘆笙樓、琵琶樓、地筒樓與兩個對歌樓五個鼓樓組成,並由360個龍燈組成的的檐廊將外圍四個鼓樓相連,圍成一個圓寶,護住中心鼓樓,比喻龍到此處護著寶永遠不走了。
文字:補耀華
圖片:補耀華
排版:苗苗
TAG:WHU苗族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