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義大利戰爭為何「陰差陽錯」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義大利戰爭為何「陰差陽錯」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

摘要:從現代的眼光看,當時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困境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歷史和文化層面上,二者都有強烈的國家意識,然而在政治上卻都是四分五裂。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二者的障礙都是奧地利。

本文來自《薛定諤的貓先生》公號。

義大利和德意志在十年之內相繼統一,這絕非偶然。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德意志的文化根基可以溯源到18世紀,甚至更遠。但這個民族國家在政治上確立其身份,卻是從第二次義大利統一戰爭開始的。1859年4月26日,奧地利帝國對北義大利皮埃蒙特王國宣戰。這一衝突可謂早有預謀。1858年夏,皮埃蒙特首相卡米洛·迪·卡武爾與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簽訂協議成立了防禦聯盟。1859年春,卡武爾在鄰近奧地利倫巴第地區邊境處集結了大量軍隊,以示挑釁。作為應對,奧地利對其宣戰,而法國不得不履行之前秘密約定的防禦聯盟的義務。法國軍隊迅速通過鐵路南下到阿爾卑斯山,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大規模通過火車運輸軍隊。從4月底至7月初,法國–皮埃蒙特聯軍攻佔了倫巴第,並且分別在瑪根塔(6月4日)和索爾費里諾(6 月24 日)贏得了兩場重大戰役。皮埃蒙特王國吞併了倫巴第公國、帕爾瑪的諸多公國、摩德納和托斯卡納,並且勸服了教皇領地羅馬涅與都靈結成聯邦。至此,皮埃蒙特已控制了半島北部。隨後,朱塞佩·加里波第帶領的志願軍北侵。那不勒斯王國迅速瓦解,為皮埃蒙特統一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掃清了障礙。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

1861年義大利王國統一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和外交大臣亞歷山大·馮·施萊尼茨以一貫的審慎態度應對著這一系列事件。隨著法奧衝突臨近,普魯士一直持中立態度,既沒有走上聯合維也納的「保守主義」道路,也沒有走上聯合法國對抗奧地利的「自由主義」道路。普魯士的一貫策略是犧牲奧地利的利益來增強德意志的力量,這次也不例外。例如,柏林承諾將協助奧地利對抗法國,但條件必須是由普魯士來統領同盟中所有的非奧地利軍事分隊。普魯士的這一要求讓人想起在1830~1832年和1840~1841年,面對戰爭威脅,伯恩斯托夫和拉多維茨提出的防禦倡議。奧地利國王以有損顏面為由拒絕了普魯士的要求。與此同時,柏林在萊茵蘭部署了大量軍隊,以防止拿破崙三世率軍進入德意志西部。所有這些都是普魯士的慣常做法。面對義大利危機(和隨之而來的來自法國的戰爭威脅),普魯士慣常性地試探性地製造二元對立,通過打壓奧地利擴大普魯士的影響力。

然而,回顧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意識到義大利戰爭為普魯士建立了新的政策基礎。從現代的眼光看,當時義大利和德意志的困境有諸多相似之處。在歷史和文化層面上,二者都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在精英階層中),然而在政治上卻都是四分五裂(儘管相比德意志的39 個獨立邦國,義大利只有7 個)。在國家統一的道路上,二者的障礙都是奧地利。皮埃蒙特和普魯士之間也有很明顯的相似之處。二者都以其自信的官僚體制和現代化改革而著稱,同時,二者又都是君主立憲制(自1848 年始)國家。二者都曾試圖鎮壓民族主義,並趁機打著國家的旗號向其他弱小的邦國擴張自己的勢力。因此不難理解,當時一些熱烈支持建立由普魯士領導的「小德意志」聯盟的人,會受到1859~1861年義大利局勢變化的啟發,在德意志的政治版圖上構想類似的變化。

德國1848年革命強調泛日耳曼主義

義大利戰爭還表明歐洲局勢已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奧地利和俄國關係的疏遠。1848 年,俄國曾向奧地利伸出援手,使其免於因匈牙利民族運動而陷於分裂。然而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奧地利加入了反俄聯盟,這是一個致命性決定。俄國認為這是一種惡劣的背叛行為。因此,維也納無可挽回地失去了俄國的支持,也就失去了其外交政策曾經的基石。卡武爾是首個成功利用俄奧兩國關係變化為本國謀利的歐洲政治家。

克里米亞戰爭形勢,俄國以失敗告終

在其他方面,1859 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同樣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示。在拿破崙三世統治下崛起的法國,已經做好以武力打破1815年在維也納確立的歐洲秩序的準備。面對法國,普魯士所感受到的威脅古已有之,而這時,這種威脅感變得無比強烈。面對法國插手義大利事務,普魯士在震驚之餘,不禁回想起拿破崙一世,他當年就是從征服義大利半島,繼而入侵萊茵蘭開始其崛起之路的。普魯士在1859年的調軍舉措並不一定如一些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是一場災難,但這確實並沒有改變其在法國眼中的弱者形象,而當時信奉波拿巴主義的法國正在走向復興之路。至於奧地利,在這場戰爭中它奮力保衛自己在義大利的領地,在瑪根塔和索爾費里諾消滅了18 000法國– 皮埃蒙特聯軍。為了維持德意志分裂的局面以保持自己的優勢,奧地利難道不會拿出同樣的鬥志參與戰鬥嗎?從某些角度來說,當時普魯士的處境甚至比皮埃蒙特還要糟糕。這是因為,當時看起來很明確的一點是,如果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發生衝突爭奪德意志霸權,那些中立的「第三德意志」邦國會支持奧地利。「近四十年來,幾乎所有的德意志邦國都喜歡跟普魯士作對,」在1860年3月26日威廉一世向施萊尼茨寫信說道,「近一年來這種敵對情緒越發強烈。」

因此,義大利戰爭告訴我們,要解決國與國之間由來已久的權力鬥爭,武力是關鍵。同時,普魯士的軍事領袖也越發認為:要應對即將到來的各種挑戰,普魯士必須改革軍隊,增強軍事力量。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自從1810 年以來,由於財力不足,普魯士的軍隊規模一直未能跟上人口的增長。至1850年,適齡男性只有一半入伍。即使是軍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和博延在對抗拿破崙的過程中創立的普魯士後備軍,由於軍官的訓練標準不夠嚴格,其戰鬥力也堪憂。

這場軍事改革的領導者是新攝政王,普魯士的威廉親王。當1858 年威廉親王代行接連中風的哥哥職權的時候,他已經61歲了,滿臉的絡腮鬍子令人印象深刻。從他的傳記中就可以看出,威廉親王對普魯士軍隊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6歲的時候就開始身著軍裝。在1807年1月1日,時年9歲的威廉親王被委任為少尉(作為聖誕禮物,又繼而被提升為中尉)。軍旅生涯剛剛開始,他便經歷了敵軍入侵以及皇室向東普魯士的逃亡。跟腦袋聰敏的哥哥不同,威廉親王不喜歡學習文化課程,而只有在跟其他學員和教官在一起時才最開心。1810年,母親的去世給威廉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因此,也不難理解,在這之後他熱愛的軍旅生涯在他人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威廉對軍隊的熱愛主要針對在前線戰鬥的常規軍,而不是起輔助作用的後備軍。沙恩霍斯特和博延建立後備軍時,是希望軍隊能夠感受到並且利用民眾的愛國熱情。而威廉和他的軍事顧問則希望軍隊只效忠於君主。

威廉親王,即後來的德皇威廉一世

如果認為威廉當時就已經在策劃武力統一德意志,那就是過度解讀了。實際上,威廉對德意志統一的設想要不確定得多。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威廉一直強烈支持德意志各邦國形成一個聯繫更為緊密的聯盟,而且認為這個聯盟的形成應該在普魯士的領導下進行。和他哥哥一樣,他擁護短命的埃爾富特聯盟,並且對普魯士退守奧洛穆克感到失望。「要想統治德意志,必先征服德意志」,威廉於1849年寫道,「武力統一德意志的時機有沒有到來,只有上帝知道。但是普魯士必將統領德意志,這是我們歷史的一個基本事實。問題是,什麼時候?如何進行?」1849年,威廉在萊茵蘭任軍事長官,在任期內,他結識了一些「小德意志」自由主義狂熱分子,這些人支持德意志形成由普魯士領導的聯盟。「歷史進程告訴我們普魯士必將統領德意志」,他於1851年4月寫道。

普魯士要採取更加激進的德意志策略,必將面臨一些挑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普魯士需要一個靈活高效的軍事體系。威廉和他的軍事顧問準備通過以下措施將普魯士軍隊的規模擴大一倍:增加每年徵兵的人數;將基本訓練的時間從6 個月延長到3年;將常規軍服役年限從2年延長到3年。攝政王威廉同時提議對常規軍和後備軍進行更嚴格的區分,後備軍只在後方居於從屬地位,既不參與前方作戰,也不加入常規後備部隊。

政府關於軍隊改革的倡議沒有引發很大爭議。自1848 年以來軍費支出一直在相對減少,同時,議會中佔主體的自由主義議員大部分認為,如果要保持獨立的行動權,普魯士需要一支更加強大的軍隊。1859年歐洲鄰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進一步促使自由主義的民族主義思想在德意志北部傳播,並最終於1859年9月促成了民族協會的建立。該協會是一個由漢諾威貴族魯道夫·馮·本尼希森領導的精英團體,其成員包括數千名議會代表、大學教授、律師和記者,其目的是遊說普魯士政府發展「小德意志」事業。

「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個排除奧地利帝國的統一德國

真正的問題在於軍隊和議會的關係。在攝政王威廉的改革計劃中,有三處觸怒了自由主義者們。第一,完全取消後備軍的自主權。軍方的領導者們認為已經不再起作用的後備軍是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的殘餘;然而對很多自由主義者來說,後備軍承載了人民軍隊這一願景。第二,攝政王堅持將作戰士兵的訓練時間延長到3 年。自由主義者們反對這一點一方面是因為費用問題;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觀點也不無道理——他們認為這個規定與其說是一個軍事政策,不如說是一個政治策略,其政治目的在於在訓練士兵作戰技能的同時,向他們灌輸保守主義和軍國主義思想。第三,在這兩點背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國王獨一無二的、獨立於憲法的控制權,也就是德語中的「軍隊控制權」。

1848 年之後,各方圍繞軍隊問題的矛盾衝突簡直就是普魯士政治系統的一個預裝程序。這個矛盾既跟憲法有關,又有其更加廣泛的文化根源。在憲法方面,國王和議會對軍隊的控制權存在衝突。國王擁有軍隊的控制權並且在整體上負責軍隊構成以及軍事系統的運行。然而議會控制著軍隊的財政來源。國王認為,軍隊要向王權效忠,完全不應受議會控制。議會議員中的自由主義者卻認為,既然軍隊預算由議會負責,則議會理應有權利(在有限程度內)和國王共同管理軍隊。也就是說,議會不僅要管理軍隊的財政支出,而且要保證軍隊承載政治理念。後者也是引發1848年柏林議會危機的導火索。對雙方來說,這些問題都至關重要。威廉堅持認為軍隊控制權是王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自由主義議員則認為威廉的改革方案無異於創立一支禁衛軍式的反動軍隊,其目的是鎮壓本國民眾,而這將使議會在新憲法體系下擁有的權力化為烏有。國王和議會之間的這場矛盾最終使得1848年形成的普魯士憲法體系陷入失效狀態。1860年早些時候,政府向議會提交了兩項法案,一項提供了改革的框架,另一項批准了相關財政支出。威廉認為,從憲法的角度看,這兩條法案是互不相干的。由於預算權是議會的一項基本權力,議會應該在財政管理方面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同時,威廉認為議會無權干涉改革本身,軍隊改革應該是他權力範圍之內的事。作為回應,議會只為這次改革批准了臨時性撥款——從戰略上說,這一步走得很不明智,因為正如後面事態發展的那樣,雖然沒有獲得最終批准,但這筆臨時撥款使得政府得以開啟軍隊改革。

自由主義議員開始激進化。1 月,17名議員脫離自由派,成立了新的黨派——進步黨。威廉認為一個更加偏向保守派的議會應該更有利於政策的推行,因而解散了議會重新選舉。然而1861年年底新選舉的議會卻更加偏向自由派,其中進步黨成員達到了100名。本來在1850年代一直佔主導地位的保守派,在新議會中減少到了僅僅15人。新議會並不能更有利於推行軍隊改革。1862年春,新議會再一次解散。1862年5月,第二次議會選舉,結果總共325名議員中,自由主義議員達到了230名,僵局遲遲無法打破。

面對這種處境,有些軍方領導者想要跟現行的憲法體系徹底決裂。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軍事內閣的大臣埃德溫·馮·曼陀菲爾,他是首相的表弟。首相推行的保守改革主義在1848年革命之後極大地推動了新憲法系統的建立。相比於他的首相表兄,埃德溫更具領袖魅力,在政治上也更加頑固。他是一個老派的軍人,像部落成員忠於首領一樣為國王效忠。在現今保存下來的圖片中,埃德溫身姿挺拔,極具男子氣概,滿頭濃密的捲髮,半張臉埋在濃密的鬍子裡面。軍事內閣直接向國王本人負責,作為軍事內閣的成員,埃德溫完全不參與議會事務,同時也完全獨立於憲法體系。

埃德溫·馮·曼陀菲爾男爵元帥

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耀」和普魯士軍隊的「榮耀」(顯然在他眼裡這兩者是一回事),曼陀菲爾殘酷無情。1861年春,一位名為卡爾·特維斯滕的市議員發表文章批判軍事改革的提案,並且批評曼陀菲爾意欲使軍隊脫離人民。曼陀菲爾將軍要求卡爾·特維斯滕公開收回言論,否則就要與之決鬥。特維斯滕不願忍受收回言論的恥辱,因而儘管槍法不怎麼樣,還是選擇了決鬥。決鬥中,卡爾·特維斯滕的子彈跟目標相去甚遠,而將軍則射穿了特維斯滕的手臂。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普魯士在軍隊問題上的兩極分化,還體現了在1848年之後,普魯士的公共生活越來越野蠻化。

1862年年初的幾個月,曼陀菲爾的極端觀點得到了國王身邊保守主義者的支持,一時間人心惶惶。但是革命後達成的共識深入人心,曼陀菲爾將軍始終沒有等到他的「好日子」。不管是威廉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於1861 年1 月去世)還是他身邊的多數政治和軍事顧問都沒有認真考慮過要徹底和現行憲法體系決裂。戰爭大臣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是改革提案的總策劃,他更想和反對派找到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從而能夠在推行改革方案關鍵內容的同時保留現有的憲法體系。即使是威廉國王,也寧可自願退位,而不想讓國家陷入專制。到1862 年9月,威廉國王意欲讓位給他的兒子,支持自由派的王儲腓特烈·威廉。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勸說國王打消了這個念頭,然後走了萬不得已的一步:任命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本文摘選自《鋼鐵帝國: 普魯士的興衰 1600~1947》,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12月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文章有刪減。編輯:吳珊瑩、章家正,標題、圖片為編者所加,圖片源於網路,合作、轉載請留言。)

作者介紹

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劍橋大學聖凱瑟琳學院現代歐洲史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澳大利亞人文學院院士。曾於2007年英國歷史學界殊榮「沃爾夫森歷史獎」。2015年6月,因對英德關係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克拉克經英國外交大臣舉薦,被授予爵士頭銜。著有《夢遊者:1914年,歐洲如何走向「一戰」》《鋼鐵帝國:普魯士的興衰1600~1947》等好評如潮的歷史作品。

內容簡介

「普魯士」這一名字本身是一個人工產物,它的來源並非是霍亨索倫王朝的北部核心領土(柏林附近的勃蘭登堡馬克),而是霍亨索倫家族最東部的一個同勃蘭登堡並不毗連的波羅的海公國屬地。普魯士傳統的本質就是沒有傳統。本書主要探討普魯士的興衰。只有通過對其興和衰兩個過程進行評價,我們才能理解眾多人記憶中如此強大的普魯士何以突然問徹底從政治舞台消失,且無人哀悼。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石頭 的精彩文章:

黃朴民:春秋四大國的戰略地理解讀
一個日本,兩個極端:亞洲的教訓

TAG:一枚石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