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法國「不勝而勝」與中國「不敗而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最新
04-02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的中法戰爭,是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怪的戰爭。
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幾乎都是這麼寫的:中國人的軍隊英勇戰鬥,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但卻主動停戰求和。
最後,清政府竟然簽署了屈辱的《中法新約》,把越南讓給了法國,造成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的局面。
歷史果然如此嗎?
歷史作者郭曄旻寫了一篇文章說到,停戰應該是清政府當時理性判斷的最佳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先來看看中法戰爭中最關鍵戰役,鎮南關大捷。清軍雖然獲得大勝,但其實只消滅了法軍一千多人。此戰之後,清軍只剩下1萬多人,法軍增兵2萬多人,1打2,怎麼打?
而且,清朝連年賠款,國庫空虛,軍餉都發不出來,反觀法國則撥款1.5億法郎支援前線,從財力上看,清軍肯定是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朝和法國打仗,主要是為了保護藩屬國越南。但越南朝廷是親法的,開始的時候宣布中立,後來乾脆和法國簽了合約,公開宣布接受法國保護,當眾砸了清朝賜的玉璽,甚至反過來幫法國打清軍,你說這仗再打,是不是就師出無名了?
然後呢,法國用了一招「圍魏救趙」的策略,法國海軍佔領了台灣澎湖,清政府必須二選一,保越南還是保台灣?
最後作為交換,法國從台灣撤了兵,清朝從越南撤兵,清政府算是保持了領土完整。
所以這樣看來,清政府趁著一場勝利提出停戰,既沒割地賠款,也趕走了台灣的法軍,其實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為什麼說是儒學推到了中國二千年的「家天下」!
※日本人那麼喜歡吃鯨魚肉,其實也是被逼的啦!
TAG:萬三金雜家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