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一句話,太宗改變選官的主意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在翠微宮避暑的唐太宗下旨,升任司農卿李緯為戶部尚書。李緯就職之前,太宗召見了一位大臣,問道:「房玄齡聽說李緯將出任尚書,有什麼意見?」官員一句話,竟讓太宗收回成命,改任李緯為地方刺史。
這位大唐宰相究竟說了什麼呢?原來,那個官員回答:「臣只聽到宰相說:『李緯的鬍鬚長得好。』再沒說別的。」當時唐太宗居於翠微宮,房玄齡留守京城。對於太宗選拔官員一事,房玄齡看似說了一句不著邊際的話,其實包含了委婉勸諫的弦外之音。
他是說,李緯這個人儀錶堂堂,但是否有真才實學卻是未知數。房玄齡素有知人善任的美名,太宗非常重視他的意見,因而聽到他的話後決定改變初衷,將李緯外放,考察其才幹。「李緯改任」一事,可見太宗在任免官員方面的謹慎與明智。這一做法來自十年前朝臣的選官建議。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疏,說自古以來,有望提拔為將軍或宰相的,一定要讓他們先做一段時間的地方官,進行考察。
治書侍御史劉洎也認為,任命尚書應該精心挑選。尚書省日理萬機,是朝廷施政的中樞,各部長官好比文昌宮內的群星,任人得當才能提高做事效率。
天子高高在上,任免官員就在一念之間。而人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開明的唐太宗願意聽取賢臣的建議,因而他身邊才能匯聚眾多忠臣良將,輔佐他成就盛世王朝。
從《貞觀政要》的「論擇官」一文中看,太宗選拔官員的智慧遠不止於此。在即位的第一年,他就表達了對官制的態度:
根據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授予官職,務必精減官員人數。
如果用人得當,即使是很少的人也能夠讓天下大治;如果不當,人再多也是形同虛設。因而,他告訴房玄齡等大臣,審視現在的官員設置,讓每個人都能真正發揮作用。
第二年,太宗見到身為尚書長官的房玄齡和杜如晦,每天都有幾百件處理不完的公務,下令調整他們的工作內容。他說:「你們的職責是為我排憂解難,挖掘賢才。如果你們每天閱讀公文都來不及,怎麼幫我尋訪國家棟樑呢?」於是,太宗下令將他們手中瑣碎的雜務交給其他官員,只有被延誤的冤案等這種必須奏請皇上的大事,才讓房、杜過問。
貞觀六年(632年),太宗又談道:
皇帝每做一件事,都被天下人看到;每說一句話,都被天下人聽到。如果他任用了正直的人,好人就會受到鼓勵;如果錯用了邪惡的人,那些壞人就紛紛混進來。
因而朝廷在考核政績、決定職位的升降時,一定要仔細查訪那人的品行。
當時魏徵也認為,任用沒有能力的官員,只是才學不足,不會造成重要影響;如果用了大奸大惡之人,對社會的危害就太大了。因此,只有在亂世中唯才是舉;在太平時代,皇帝一定要重用德才兼備之人。
精減官吏,重視品德,又能根據大臣的才能分配相適應的工作,正是太宗任用大臣的可貴之處。
TAG:平平淡淡才是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