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案」的反思 天生殺人狂是否真的存在
2018年3月30日,「白銀連環殺人案」一審宣判,被告人高承勇被判處死刑。「白銀案」的宣判使這一兇殘的連環殺人案再次回到人們視野中。高承勇兒子的採訪也再次引起熱議,微博等社交媒體上一篇分析「白銀案」的文章引發眾人討論,文章作者認為高承勇的家人一定知道其所作所為,他的大兒子繼承其冷酷基因,在採訪中「冷靜地可怕」。由此,犯罪基因成為近來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甘肅省白銀市連環殺人案,是指從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間,在中國甘肅省白銀市有11名女性慘遭入室殺害的案件,部分受害人曾遭受性侵害。2016年犯罪嫌疑人高承勇被捕,「白銀案」告破。高承勇犯罪手段極其殘忍,被捕後也毫無悔恨之心,其「不殺人就渴望得不行」等反社會言論更是引發人們對其犯罪心理的討論。圖為高承勇曾經經營的學校小賣部。
圖片來源:夏大朋/視覺中國
在140年前,就有學者開始關注犯罪與遺傳的關係。義大利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便是其中的代表。1870年龍勃羅梭在佩薩羅當地一所大型監獄中潛心研究,他在解剖時觀察到罪犯顱骨的異常之處,開始從人類學角度研究犯罪,並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論」。雖然龍勃羅梭的理論一經提出,馬上遭來各方抨擊,但他確實為犯罪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被奉為刑事人類學派的創始人。
圖片來源:Bettmann-Corbis/視覺中國
從基因學方面來研究犯罪是研究犯罪與遺傳的重要方向。20世紀60年代,一場犯罪事件推動犯罪基因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場事件就是斯帕克事件,在芝加哥,理查德·斯帕克一夜之間殘忍殺害了八個護士。醫學專家們檢查了斯帕克的身體,發現他多了一條Y染色體。自此出現了犯罪並非都是後天形成、先天的基因變異也可能使人成為潛在犯罪人的論斷。20世紀90年代,有科學家又發現了容易使人具有攻擊性的MAO-A基因。圖為理查德·斯帕克
圖片來源:Bettmann-Corbis/視覺中國
關於遺傳與犯罪的研究一直飽受爭議,但卻從未停下腳步。遺傳或許對犯罪有很大影響,但後天環境才是重要的催化劑。著名腦科學家詹姆斯·法隆在一次偶然下,發現自己的大腦圖像和心理變態者一模一樣,之後又發現自己的家族史充滿了罪犯,自己攜帶有被稱為「戰士基因」的MAO-A基因。但他雖然有一點躁鬱症,總的說來還是一個健康的人。「白銀案」落下帷幕,如何更好地防止犯罪,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圖為高承勇在老家的房子。
圖片來源:淺行/視覺中國
※韓國前總統李明博長兄涉秘密資金案被調查
※互聯網公司年會驚現草泥馬服務生
TAG:視覺中國圖播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