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往事: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下)

民國往事: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下)

原標題:民國往事: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下)



1900年,一名二十二歲的普魯士軍人跟隨軍隊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北京鎮壓了「義和團運動」,此次的中國之行使這名年輕人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後,他前往柏林大學東方學院讀書,畢業後他前往遠東。他曾擔任過德國駐日使官,之後擔任國民政府軍事顧問,他就是德國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三十五年後的1935年3月,蔣介石的德國顧問漢斯?馮?塞克特因身體原因回德國養病,塞克特的副手法肯豪森出任蔣介石的新軍事顧問,之後隨著「二戰」的硝煙四起,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中德關係急轉直下,而法肯豪森也就成為了蔣介石的最後一任德國顧問。7月,剛剛上任的法肯豪森就立即開始起草《中國對日國防戰略》。此時,紅軍被國民黨一路追擊至陝北,實力也大大減弱,國民政府轉而將目標定在了如何抵禦來勢洶洶且不滿足於東三省的日軍,而法肯豪森憑藉其自身專業能力以及對中日兩國的了解為國民政府建言獻策。8月20日,法肯豪森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份《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旨在激勵蔣介石和中國民眾的抗日意志,並在中日開戰後親赴前線指揮作戰。1936年11月,納粹德國與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日同盟正式形成,希特勒在遠東地區選擇了日本,但此時還並未完全拋棄中國。


1937年6月9日,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孔祥熙應邀訪德,孔祥熙代表蔣介石向德國政府轉達了希望通過國際勢力干預來阻止日本的侵略,並先後會見了德國外交部、經濟部、納粹德國「二號人物」戈林和元首希特勒等政要人物,希特勒答應出面協調日本,並稱大家應把精力放在反共和反蘇上來,還答應了中德各類貿易和德國顧問團在華將繼續,孔祥熙也代表國民政府在德國訂購了一批潛艇,但這次中德最高層級的會晤成為了歷史上的絕唱。


蔣介石還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兒子蔣緯國在1936年送去德國留學,他希望兒子完成自己年輕時期未能完成的留學德國的夢想,蔣緯國在慕尼黑軍官學校學習兩年後畢業,畢業後加入德軍,軍銜少尉。蔣緯國參加了「二戰」德國進攻捷克的戰役,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準備進入波蘭作戰的蔣緯國被蔣介石緊急召回國內。蔣緯國在德國的這三年里中德關係從波峰跌到了谷底,由於「二戰」全面開始,中日勢不兩立,而日德又是軸心國夥伴,所以為難的希特勒處於自己的考量與盟國日本的抗議壓力不得不選擇放棄他在遠東的老朋友——中國。


在「七?七事變」和「八?一三會戰」相繼爆發後,日軍大舉進攻華北與華東等軍事、經濟及政治要地,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此時的德國也還在暗中做著最後的努力,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代表德國外交部出面為中日戰爭調停。1937年11月5日,陶德曼與蔣介石在南京會面,同時帶來了日本方面提出的七條和談條件,而蔣介石明確表示:假如日本不能恢復「七?七事變」前的狀態,那麼,中國將不接受任何條件,所以,這次調停也就不歡而散了。

1938年3月20日,希特勒在德國國會發表了一次超過三個小時時長的演講,在說到有關遠東問題時,希特勒說德國將正式承認「偽滿洲國」。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地區被日本人控制,而德國為了擴充軍備急需大量的糧食與礦產,而這些資源恰恰是被日本控制的我國東三省所盛產的。隨後,國民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抗議與爭辯,但面對德日法西斯的強硬,國民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


1938年4月,新桂系首領李宗仁率部取得台兒庄大捷,這是中國與日本開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在前線擔任顧問配合指揮的就是顧問團長法肯豪森。同為法西斯軸心國陣營中的日本對德國幫助自己對手的行徑提出抗議,並向德國下達了最後通牒,即如果德國不停止對華軍售和援助,那麼德日盟約就將終止。最終,希特勒下達了德國軍事顧問團立即撤出中國的命令。職業操守極高的德國顧問們均以合同期未滿為由拒絕回國,6月20日,德國外交部長里賓特洛夫再次致電中方以徹底終斷中德關係來威脅蔣介石,要求國民政府儘快安排援華顧問團撤退,並通知顧問團長法肯豪森如不儘快回國將以叛國罪的罪名取消國籍同時沒收財產。7月8日,法肯豪森率最後一批顧問在廣州乘船返回德國,臨走時顧問團成員們均主動向國民政府承諾要嚴守中國的軍事機密,而且堅決不幫助日本,並祝願中國能早日抗戰成功。事實證明,回國後的德國顧問們各個守口如瓶,沒有一人出賣中國。


1941年7月1日,納粹德國正式承認汪精衛的偽南京國民政府,第二天,重慶國民政府與納粹德國斷交。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9日,國民政府同時對德意日法西斯三國宣戰,美英中蘇同盟陣營組成。中國與德國,這兩個以前聯繫緊密的「盟友」現在分道揚鑣並成為了敵人。


從1926年到1938年之間,前前後後有一百多位德國顧問來到中國與國民政府合作、提供服務幫助和並肩作戰。截至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開始,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國軍完成了從中央到地方了近一百個師的德式訓練整編和裝備武裝,德國顧問團起到的作用對內鞏固政權統治,對外抵禦強敵入侵。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全副德式裝備的國軍王牌主力讓日軍驚嘆,而且作戰前線在最多時高達七十餘位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爆發抗戰前到抗戰開始後的一段時間裡,與日本同是軸心國的德國其實一直在支持著中國的國防軍事工業建設,中德兩國可謂是親密無間,但是「二戰」的開始打破了這個狀態,中德關係跌入谷底。


1945年4月30日,在柏林的地下暗堡內,法西斯狂魔阿道夫?希特勒用手槍和毒藥結束了自己的罪惡生命。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盟軍的勝利宣告結束。「二戰」結束後,世界格局迅速轉為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而德國也被劃分為東西兩德,194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27日,新中國與民主德國(東德)建交。國民黨敗退台灣後,截至到1975年,台軍事部門還再繼續聘請聯邦德國(西德)軍事顧問先後共計二十四人。從某種角度上說,德國加速了民國時期的工業與軍事的現代化,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被抹去、被遺忘了。

2017.9.14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八一三淞滬會戰(上)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眾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了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魏晨品讀民國 的精彩文章:

民國往事:中山艦事件(上)

TAG:魏晨品讀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