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神的黃昏」——德國公海艦隊的最後戰鬥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在經歷了四年大戰之後,曾經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正在步入死亡。儘管德國陸軍仍在奮力戰鬥,而且事實上已經將俄國擊敗,但是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無法打破,德國的經濟生產資源已經枯竭。忍飢挨餓的老百姓已經無力再為他們身處前線的子弟兵送去更多物資給養了。而且,受到俄國革命的影響,厭戰情緒正在德軍中蔓延。同時,在西線,由於美國的參戰,協約國實力大增。到夏季結束時,德軍不得不開始向本土潰退。
由於已經身陷絕境,德國於10月4日宣布接受美國總統威爾遜的「14點計劃」,以此為基礎,與協約國談判停戰。但是,即便已經開始談判,德國仍希望獲得儘可能寬大的停戰條件。德國人把希望寄托在實力仍然完整的德國海軍身上。德國人知道,在兩百多年前的第二次英荷戰爭的中,荷蘭海軍就曾攻入泰晤士河,從而逼迫英國在談判桌上讓步,為自己贏得了體面的和平。如今,德國人打算故技重施。
▲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計劃」談判,但是絕境中的德國軍人仍未死心
其具體作戰計劃是,首先,以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沿岸作為基地的德國海軍輕型艦艇將對英國泰晤士河口進行一系列突擊,引誘駐守蘇格蘭斯卡帕灣的英國主力艦隊南下馳援。接下來,早已埋伏在英國艦隊航道附近的德軍水雷和潛艇將對航渡中的英國艦隊實施攻擊,竭盡全力削弱對手。最後,德國公海艦隊將集結所有可以作戰的軍艦,與英國主力艦隊進行決戰。
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之後,蒂爾皮茨當初所設想的那場海上決戰似乎終於近在眼前了。毫無疑問,無論是輕型艦隊、潛艇部隊還是公海艦隊,都將遭到優勢敵人的阻擊。各種有利條件都不在德國人這邊。他們也不可能奢望能獲得當年荷蘭人所獲得的好結果。但為了給自己的和平談判贏得更多籌碼,德國海軍將不得不豁出性命,拚死一戰。無論成敗,這都將是德國海軍最後的戰鬥。如此黯淡的前景,令很多德國水兵感到絕望。
▲公海艦隊的決戰計劃
▲曾經顯赫一時的公海艦隊,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最後的翻盤希望
10月29日,公海艦隊的22艘主力艦、12艘輕型巡洋艦和70艘驅逐艦按計劃駛離港口,踏上最後的征途。但是就在艦隊離港後不久,數艘主力艦上的水兵爆發革命,拒絕執行這種叫他們送死的作戰命令。儘管艦隊司令希佩爾很快就將革命鎮壓下去,但是精心籌劃的行動計劃已經被打亂,作戰計劃宣告流產。公海艦隊只好原路返回基地。當第三戰列艦中隊到達基爾港後,艦隊水兵革命的消息迅速流傳開來,從而引發了更大規模的水兵革命。這一次,海軍當局再也無法將革命鎮壓下去了。短短數天之內,革命蔓延到整個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蘭。德意志第二帝國宣布滅亡。在其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德國新政府再也不能期待會有任何新的談判籌碼了。11月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
根據《停戰協定》第21條和第23條,為表達其尋求和平的誠意,德國須立即向協約國交出其全部潛艇。作為公海艦隊主力的10艘戰列艦、6艘戰列巡洋艦、8艘輕型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將被解除武裝,並作為人質拘押於中立國或協約國的港口,直至由最終和平條約來決定它們的命運。所有引渡軍艦的名單由協約國提供。德國必須不折不扣地予以執行。這意味著,公海艦隊中將不得不交出他們手中最精良的軍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威廉港是德國的海軍重鎮
此時在德國公海艦隊基地威廉港,由於革命造成的社會動蕩,德國海軍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水兵目無軍紀,公然在艦上酗酒嫖宿。軍官毫無權威,束手無策。德國人曾請求協約國寬限時日,以便整頓軍紀以後再履行協定。但是,已經升任英國主力艦隊司令的日德蘭海戰英雄貝蒂,對此斷然拒絕。他明確警告說,協定條款必須在一周內,即11月18日以前得到履行。否則,英國艦隊將衝進赫爾果蘭灣,摧毀德國艦隊。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等待之後,英國艦隊終於要像戰前德國人估計的那樣,衝到自己預定的戰場上來了。然而,此時已經被革命和內亂瓦解的德國海軍,再也無法沉著應對敵人了。
面對英國人的恫嚇,無論是革命的水兵還是保守的軍官,都認識到,必須立即為艦隊出海做準備。德國人相信,只要履行《停戰協定》,當和平條約最終簽署以後,艦隊還能回到自己的手中。相反,要是不履行《停戰協定》的話,將給英國人以借口,使他們佔領赫爾果蘭島,進而摧毀整個德國艦隊,並炮擊德國的沿海城市。所以,儘管局勢仍然動蕩,但是革命者和被革命者們還是展開了合作。
▲軍港內的德軍水兵
在碼頭上,人們開始往軍艦上搬運補給品。根據解除軍艦武裝的要求,戰艦大炮的炮栓被拆卸。為了保守本國的軍事秘密,德國人甚至把艦上的火控設備也一起拆除。此外,德國海軍還必須指定一位指揮官負責艦隊航渡工作。對於這樣一項毫無榮譽可言的任務,顯然不會有人主動請纓。最後,公海艦隊司令希佩爾「請求」(而非「命令」)海軍少將魯特負責此事。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以後,魯特得出結論,如果艦隊不能如期出海,協約國將會以此為借口,進攻德國本土。德國海軍不能承擔這樣的歷史罪責。所以在這樣的歷史關頭,他決定接受這項任務。
革命的激情此時仍然瀰漫於德國海軍當中。儘管官兵們都希望履行《停戰協定》,但在具體工作時依然矛盾重重。一些情緒激昂的水兵試圖將象徵革命的紅旗帶上軍艦,以便當與英國艦隊相遇時,向他們展示德國革命者的精神風貌。但是軍官們警告說,如果在海上以紅旗向英國人表露身份,德國軍艦很可能會被作為海盜船對待。那就意味著,軍艦在未接到警告的情況下被擊沉。儘管這個警告打消了水兵們在軍艦上懸掛紅旗的意願,但是官兵之間的關係並不融洽。這直接妨礙了艦隊出航的準備工作。公海艦隊原計劃於11月18日中午出海。但是最終仍不得不延期24小時。好在英國人對這個小小的延誤未予追究。
▲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魯特伴隨德國海軍走過最後的日子
1919年11月19日中午,公海艦隊的9艘戰列艦、4艘戰列巡洋艦、8艘輕型巡洋艦和50艘驅逐艦按計划出海。這個數字要少於《停戰協定》所規定的74艘戰艦的要求。其中,列在引渡名單上的戰列艦「國王」號因機械故障,短時期內無法出海。剛剛下水的戰列巡洋艦「馬肯森」號也在名單上。但這顯然是協約國的情報機關工作出了差錯——這艘軍艦尚未完工、無法出海。而戰列巡洋艦「馮.德.塔恩」號的缺席則是由德國人自己造成的:由於值班瞭望員擅自離崗,該艦未能及時收到出海命令。最後,該艦不得不單獨航行,好容易才趕上了大部隊。德國人的另一個失誤發生在驅逐艦V30號上。在通過自己布設的雷區時,該艦偏離航向,導致觸雷沉沒。這些紕漏充分反映出,當前的德國海軍,軍紀廢弛,素質低下。
儘管第二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德國戰艦仍然懸掛帝國海軍軍旗。整個艦隊以戰列巡洋艦「塞德利茨」號為先導,排成一個長達12海里的隊列,以10節航速緩慢前行。當德國艦隊出海後,來自英國艦隊的無線電電報變得十分頻繁。貝蒂急切地想知道,德國艦隊的航速、航向和當前位置,以便為他們安排「歡迎儀式」。
在據實告知之後,德國人很快就發現了正在「恭候」他們的協約國艦隊——那是整個英國主力艦隊和一支美國艦隊!34艘戰列艦、10艘戰列巡洋艦、2艘航空母艦、46艘巡洋艦和160艘驅逐艦,足足252艘戰艦的規模令德國水兵們瞠目結舌。兩軍相遇後,協約國艦隊隨即向德國艦隊靠攏,將德國艦隊包圍在中間。表面上,協約國戰艦並無異常,只是伴隨在德國戰艦身邊,並排航行。事實上,根據貝蒂的命令,其麾下所有戰艦都處於最高等級戰備狀態。德國人若有任何異動,英美軍艦將立即轉動它們的炮塔,毀滅敵人。
▲英軍輕巡洋艦為公海艦隊引路
在這種緊張氣氛中,德國艦隊以10節航速緩慢前行。英國人對此顯得頗不耐煩,曾要求德國艦隊將航速提高到12節。但是雙方很快都發現,由於德國水兵素質低下,12節的航速將導致編隊出現混亂。即便是把航速提升到11節,也是不可能的。最終,英國人只能耐著性子,陪同德國艦隊於20日抵達蘇格蘭福斯灣。在這裡,魯特接到貝蒂發給他的電報:「自本日16時日落之後,德國海軍軍旗將被降下。未經允許,不得重新將其升起。」
異國之旅剛開始,德國人還以為他們來到英國是為了履行《停戰協定》中關於解除德國艦隊武裝的條款,一旦英國人確認德國戰艦已喪失作戰能力,公海艦隊就可以前往某個中立國港口了。然而,當艦隊抵達福斯灣後,英國人很快就給出通知:公海艦隊的最終目的地不是某個中立國家的港口,而是更北面的蘇格蘭斯卡帕灣。魯特對此大吃一驚,並隨即提出抗議,聲稱:「這違背了《停戰協定》中規定的『以中立國港口作為第一選擇』的條款。」而英國人則辯稱:「由於沒有哪個中立國願意接納德國艦隊,他們只能被扣押在英國。」的確,現在連瞎子都看得出德國敗局已定,當然不會有誰為了這個失敗者去開罪剛剛贏得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此,德國人現在除了感覺受騙以外,也無可奈何。
▲緩緩駛向斯卡帕灣的公海艦隊
從21日開始,公海艦隊分期分批開拔上路。驅逐艦首先出發。大型戰艦緊隨其後。每艘德國軍艦都受到一艘英國同類型軍艦的監視,以確保旅途順利。到27日,魯特的艦隊全部抵達了蘇格蘭最北端的斯卡帕灣。與此同時,留在引渡名單中而仍滯留在德國本土的軍艦也陸續直接前往斯卡帕灣。修好故障的「國王」號於12月6日抵達這裡。一個月後,頂替「馬肯森」號的戰列艦「巴登」號也到了。甚至連那艘中途沉沒的驅逐艦V30號也找到了替代者V129號。至此,總共74艘德國軍艦停泊於斯卡帕灣。公海艦隊完成了它們的集結。
當德國人最初決定交出艦隊時,他們尚抱有樂觀態度。由於《停戰協定》的有效期只有36天,人們普遍認為將在聖誕節前後簽署最終的和平條約。但是隨著德國艦隊被帶到斯卡帕灣,人們的情緒逐漸低落下來。斯卡帕灣氣候寒冷,景色單調。而英國人對待德國人的態度當然也不可能太好。德國戰艦都被要求在海灣內的開闊水域下錨,水兵不得上岸,甚至不能私自放下艦載小艇。這些禁令使德國人深感不便。德國軍艦在設計時,都是以在北海對抗強大的英國海軍為目的,所以一向強調艦船的生存性,而忽視艦船居住的舒適性,尤其不適合長時間遠航。事實上,德國水兵平時都居住在岸上,僅在作戰時乘船出海,如果有必要的話,就在船上短期住宿。現在,他們不得不長期住在軍艦上,這當然不會令人感到愉快。而英國人則對此冷眼旁觀,幸災樂禍。
▲斯卡帕灣之內的公海艦隊
英國人還堅持,公海艦隊所需的所有給養由德國政府負責,英國不負責養活這些人。在德國用補給船運去給養之後,這些船再負責把多餘的水兵運回德國。英國人的政策是,每艘大型戰艦上僅保留200人;巡洋艦上只需80人;驅逐艦則只有12至20人。這些人僅能負責船隻的基本維護保養工作。這樣就更加不必擔心德國艦隊的威脅了——它們連逃跑都做不到!
由於戰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和會上爭吵不休,《停戰協定》的有效期被一再延長。公海艦隊不得不繼續滯留在斯卡帕灣,從冬天到夏天。德國水兵們的情緒變得日益煩躁。儘管已經遣返了許多人,但是仍有數千名水兵留下來照看這支龐大的艦隊。他們當中不乏革命分子。這令魯特不得不為自己的安全擔憂。最終,他搬離了公海艦隊的旗艦「腓特烈大帝」號戰列艦,轉移到輕型巡洋艦「艾姆登」號上。此舉原因不難理解:大型軍艦上水兵數量眾多,因而革命情緒也最為強烈,軍艦屢屢滑向嘩變的邊緣;而在中小型軍艦上,由於官兵關係較為密切,水兵的態度相對溫和,所以「安全」些。
▲德國水兵在釣魚,一來打發時間,二來改善伙食
然而,無論是革命派還是當權派,當他們得知擬議中的《凡爾賽和約》施加在德國海軍身上的嚴厲限制以後,內部的矛盾立即消弭,轉而一致對外。根據這項和約,德國海軍僅能保留6艘老式的前無畏艦,官兵總數不超過15000人。這意味著眼下被扣押在斯卡帕灣的德國主力艦將不可能再返回祖國。目前,協約國之間還在就這些軍艦的命運進行爭吵。法國和義大利堅持要分一杯羹,而英國當然希望留給自己用。如果無法實現,則寧願銷毀這些軍艦。無論結果如何,公海艦隊的官兵——受到軍人榮譽感的驅使——都不願交出他們的戰艦。由於既無炮彈可戰鬥,又不可能開著軍艦逃跑。自行鑿沉軍艦是唯一可以接受的選擇。從5月初和約草案被透露出來之後,德國人立即開始為此著手準備。
早在到達斯卡帕灣之初,英國人就已經對每一艘德國軍艦進行了嚴密的檢查,以防後者私藏武器。哪怕是輕型武器也不行,當然也不可能讓德國人保留炸藥。此外,德國人也被禁止使用無線電與外界聯繫。所以也無法爭取本土援助。一切只能靠自己。唯一令德國人慶幸的是,由於只是作為人質扣留而非作為戰俘拘押,英國人無權在德國軍艦上長時間逗留。這就給了德國人充分的自由,去破壞自己的軍艦。
▲後世藝術畫,斯卡帕灣之內的公海艦隊
到5月底,德國人已經完成了一切準備工作。但是何時動手仍然是個大問題。斯卡帕灣地處偏僻,消息閉塞。魯特又無法用無線電與本土聯繫。他主要的消息來源是英國報紙,不過都是幾天前的舊報紙。
6月初,德國人從報紙上得知,德國政府已經於5月29日拒絕了條約草案。這意味著和平談判可能即將破裂。為了防止軍艦落入敵手,魯特通知各艦艦長,做好準備,隨時準備鑿沉軍艦。如果英國人強行登艦的話,甚至不必等他的命令,而立即行動。好在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20日,魯特又從一份四天前的《泰晤士報》上得知,協約國已經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德國政府仍然拒絕接受《凡爾賽和約》的話,自21日起,《停戰協定》將被廢止。協約國將與德國恢復敵對狀態。正是這個消息令魯特下了最後決心,準備沉船。事實上,就在20日這一天,德國議會已經投票表決,接受了令他們感到屈辱的《凡爾賽和約》。
▲魯特在「艾姆登」號上發出自沉命令
1919年6月21日早上10時,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魯特身著全套海軍軍服,登上「艾姆登」號的艦橋。他的參謀此時前來向他報告:「英國艦隊已於當天早上出海演習。只有一艘驅逐艦留在港內擔任警衛。」魯特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運。他隨即下令在「艾姆登」號的桅杆上掛上了兩面分別標有「D」和「G」圖案的信號旗。它的意思是「各艦注意,準備接収進一步的命令。」半小時後,魯特又下令發出新信號「確認:第十一幕」。
瓦格納在其著名史詩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中,就是以第十一幕作為整個故事的最後一章——《諸神的黃昏》。
▲反映《諸神的黃昏》的畫作——烈焰之中的英靈殿瓦爾哈拉
由於「艾姆登」號停泊在艦隊的最北面,僅有少數幾艘德國軍艦接收到這個信號。它們再將信號傳遞給南邊的友鄰。如此接力傳遞,一個小時之內,整個艦隊都已收到命令。德軍官兵升起被禁止懸掛的德國海軍軍旗,同時打開了船上的通海閥門。公海艦隊終於迎來了它的最後時刻。12時16分,飄揚著軍旗的公海艦隊旗艦「腓特烈大帝」號首先沉沒。其它各艦也陸續步其後塵。
當留守港內的英國人發現德國人的舉動後,立即通知出海演習的艦隊,同時召集士兵強行登上德國軍艦,試圖阻止德國人的行徑。德國人對此早有準備。在所有軍艦上,通海閥門和水下魚雷發射管在被打開後,其控制機關都被破壞。船艙間的水密艙門也全部開啟。一些水密門的把手上還被纏繞其上的鐵絲與艙壁緊緊相連,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關閉艙門。在「國王」號上,英國人槍殺了包括艦長在內的八名官兵。但身受重傷的工程師還是完成了放水任務。
英國人唯一的辦法是趁德艦沉沒之前,將其拖拽擱淺。但是拖船有限,只能指望自己的軍艦早點兒返回。而當英國艦隊於當天下午兩點終於趕回基地時,已經大勢已去。最終,包括5艘戰列巡洋艦和10艘戰列艦在內的52艘戰艦沉入大海。只有一艘戰列艦和部分輕型艦艇擱淺成功。就這樣,公海艦隊以其悲壯的自沉,追隨它的帝國而去。
▲沉船後一片凄涼的斯卡帕灣
從這時開始,在德國海軍官兵中開始流傳一句新的口號:「別抱怨,再試一次。」
作者孫曉翔,歷史博士,資深軍事歷史作者,先後在《戰艦》、《現代艦船》、《NAAS》、《艦載武器》發文數十篇,撰寫專著《希望與毀滅:第三帝國空軍的最後一年》,編譯作品《回憶日德蘭》。
佳作推薦
※小天線暗藏大秘密,四代機的「隱身」也要靠它
※億元頂級戰機擊斃隊友——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出盡洋相
TAG:點兵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