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父母的過度養育問題及危害!
溫馨提示
此文甚長 乾貨多多
耐心看完 定有收穫
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
給父母們的實用建議
18歲前,孩子必須擁有
哪8種生活技能?
20種糟糕的體驗
如何幫助孩子成長?
《紐約時報》、亞馬遜雙料暢銷書
TED 演講超過300萬點擊量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
(How to Raise an Adult)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
著名作家麥家 傾情作序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兒童教育專家羅玲
盛讚推薦
內容簡介
一本具有挑釁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當代父母的過度養育問題及危害,就如何讓孩子真正成人,在未來世界施展拳腳,提出了另一套養育哲學。
18歲前,孩子必須擁有哪8種生活技能?20種糟糕的體驗,如何幫助孩子成長?如何通過巧妙提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在不確定的未來給孩子確定無疑的成功要素?
美國知名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10年、被稱為美國「國寶」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鑒相關研究,通過與眾多招生官、教育者、僱主、家長及學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為母親與教導長的洞見,在書中給出了答案。
為3~16歲孩子家長提供了一整套養育觀念及實用方法,助你擺脫過度養育陷阱,讓孩子獲得贏在未來的能力。
作者簡介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
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曾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及本科生顧問十多年,深受學生喜愛,並獲得了斯坦福大學最高教學獎——丁克斯皮爾獎(Dinkelspiel Award)。
常年與大學招生官、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接觸,對他們有深入了解,並和他們建立了密切聯繫。她深刻揭示出現代父母的過度養育問題,呼籲家長擺脫過度養育陷阱。這一觀點備受關注,激起熱議,有人稱她是美國的「國寶」。
斯坦福大學美國研究學士,加州藝術學院文學碩士,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
詩人,戲劇作家,暢銷書作家,知名TED演講人。《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在《紐約時報》及亞馬遜圖書排行榜長期位居前列,被評論為「應置於所有教養類圖書之前」。
兩個孩子的媽媽,居住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矽谷腹地帕洛阿爾托。
各方讚譽
父母過度養育孩子,在中國是個普遍問題。我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做是在剝奪孩子的生存權和獨立面對世界的勇氣和能力,同時也剝奪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請父母們剋制一點吧,你對孩子的過分愛護,只會讓孩子虛弱,讓自己悲苦,這本《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真的值得你一讀,能夠讓你擺脫困惑,成為一名合格的家長。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素樸地告訴我們,成年不等於成人,成人取決於成長,而成長不在於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一份精彩的簡曆書。請記住,人生路上滿是風雨,作為父母請學會放手。這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做父母的書,更是一本教孩子如何做成人的書。「如何」兩字其實是兩隻手:及時地牽好手,適時地放開手。
——麥家
著名作家
現在的父母,教育上總體呈現出「過度化」的傾向。父母們往往在「愛」的名義下,沒有節制地把各種東西塞給孩子。其實,正如吃多了把胃塞滿了,孩子就會消化不良一樣,精神上的過分營養,也會消化不良。父母們應該有節制地關心孩子,儘可能讓孩子自己自主學習,學習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如此,他們才能真正地沐浴在智慧的陽光之下。這才是我們新教育所說的「智慧愛」,也是《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教育之道。
——朱永新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作者以大量生動的事例呈現出了美國家長過度教養的現狀,並指出,過度教養給這一代年輕人在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等多方面帶來的危害。這是一本讓中國家長們讀後會感到「扎心」的書,因為,我們很多人也不可避免地,正走在同一條路上!作者根據所發現的問題,給家長們提出了全面、具體的教養建議,輔助家長找到適當的度,回歸到為人父母恰當的位置上。在這個如此容易做多、做過的時代,我強力推薦這本書給家長們!
——羅玲
兒童教育專家
懷著良好初衷的父母們做錯了嗎?在這本及時而令人振奮的書中,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曆數過度養育的諸多危險,提供了另一種聰明、理性的方法,主張把孩子當作野花,而不是當作盆栽小樹那樣培養。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擁有豐盛的人生和獨立的精神,而不是空洞的自尊,那看這本書正當其時。
——丹尼爾?平克
暢銷書《驅動力》《全新思維》作者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既是心理學家,也是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她在本書中記錄了當代過度養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以及父母的焦慮狀態。她指出,父母的責任是把孩子培養成能夠直面挑戰人生的成人,並且以平等的視角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和建議。對於困擾這一代父母的問題,海姆斯的觀點堪稱解藥。如果你想更健康、理智地養育孩子,那麼要將這本書擺上案台。
——瑪德琳?萊文
暢銷書《給孩子金錢買不到的富足》《給孩子軟實力》作者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明白,養育的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自主的成人,而不是讓他們擁有可資吹噓的名牌大學錄取通知書。作為兩位青春期孩子的母親和斯坦福大學前新生教務長,雙重視角賦予了海姆斯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她得以明確地告訴家長該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威廉?德雷謝維奇
暢銷書《優秀的綿羊》作者
本書談到當下父母的一些行為不只是讓孩子習慣於依靠別人,也封閉和局限了孩子的可能性和想像力。父母本可以笑呵呵地享受當下,同時教會孩子勤奮工作的滿足;認真傾聽孩子,同時允許他們成為自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並享受當下。
——《紐約時報書評》
本書提供的養育建議值得每位家長閱讀。子女的成長是一項讓自己成為合格成人的嚴肅工作。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的著作給父母提供了一向缺失的養育指南。
——《芝加哥論壇報》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將過度養育的現狀擺在讀者眼前,先是呈現問題,然後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在父母做出重大改變時,這本活力四射的著作可以提供可靠的支持。
——《出版人周刊》
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以輕快的行文出色地闡述了事實,如果父母希望把孩子培養為獨立的成人,聽從她的建議十分明智。
——《科克斯書評》
目錄
推薦序一 擺脫過度養育,成為合格家長
推薦序二 及時牽手,適時放手
引 言 如何幫孩子踏入人生
PART1 焦慮不堪的當下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人生有一個預先確定的清單,那我們就是在鋪就我們的道路,而不是他們的道路。
01 保證他們安全健康
02 給他們提供機會
03 為他們而存在
04 屈從於大學錄取的軍備競賽
05 曾經的童年
PART2 為什麼必須停止過度養育
總有一天他們得自謀生路,這一天會不可避免地到來,如果我們沒有幫孩子和我們自己做好準備,那雙方都會追悔莫及。
06 孩子們缺少基本生活能力
07 他們受到了心理傷害
08 他們成了「學習毒品」成癮者
09 我們在破壞他們的工作前景
10 我們讓自己備感壓力
11 大學錄取過程千瘡百孔
PART3 如何培養孩子成人
我們對他們的養育,應該是從童年早期開始,以與其年齡相匹配的方式,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如何在世間做一個成人。
12 另闢蹊徑
13 讓他們擁有更自由的時間
14 傳授他們基本生活技能
15 教會他們如何思考
16 幫他們做好努力工作的準備
17 讓他們自己規劃人生
18 教他們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19 選擇大學時不要只盯著那幾所頂尖名校
20 傾聽他們的心聲
PART4 敢於嘗試不同的養育方式
我們不必等著看別人怎麼做。為了成為好的榜樣,我們需要把自我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對他們有所助益的人。
21 恢復你的自我
22 做你想做的父母
後 記
注 釋
致 謝
譯者後記
引言
如何幫孩子踏入人生
行路的人吶,世上本沒有路,路,都是人走出來的……
——安東尼奧?馬查多
(Antonio Machado,1875—1939)
本書討論父母過度介入子女生活的現象,考察現象背後的愛與恐懼,檢討過度養育的危害,探索如何通過不同的養育方式,實現更好的長期目標,幫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功。
要說愛子心切,我與其他父母並無二致。我明白,身為父母,愛是我們全部行動的基礎。然而多年來,在為撰寫本書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認識到,父母的許多行為也是出於這樣那樣的恐懼,其中較為主要的是害怕孩子不能取得成功。父母自然都希望子女成功,但是根據我的研究,以及基於對上百位人士的訪談和個人經驗,我發現我們對成功的定義非常狹隘,更糟糕的是,由於這種狹隘成功觀的誤導,我們害了子女這一輩年輕人。
擔任斯坦福大學新生教務長的10 年,讓我有更多機會了解年輕人。我關心他們,更為他們感到擔憂。我熱愛這份工作,18~22 歲的年輕人剛剛跨入成年人的行列,有機會陪伴別人家兒女走過這段成人之旅,於我是一份殊榮。學生讓我開懷,也令我落淚,無論怎樣,我都矢志不渝地支持他們。本書不是對他們的控訴,我也無意控訴與他們一樣生於20 世紀80 年代、被稱為「千禧一代」的同輩人。然而,對於他們的父母,我得說,我們這些家長,因為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情況就不同了。
推開天窗說亮話吧。我不只是斯坦福大學的前教務長,也是斯坦福大學與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畢業生。之所以寫這本書,不是因為我有過這些經歷,而是我因此意識到,儘管我有過那些機會,也要隨時牢記,在進行分析和評說時,我的殊榮和經驗既能給我助益,也可能成為障礙。如前所說,我自己也是家長,我們夫妻育有一對兒女,兄妹倆年齡相差兩歲,正值青春期。我們和兩個孩子生活在矽谷中心區的帕洛阿爾托。我們也是過度養育型的父母,抖擻忙碌的程度不亞於這個星球上任何其他過度養育子女的爸爸媽媽。我曾在一所競爭激烈的大學擔任教務長,常年目睹那些過度養育子女的父母,我對他們嘖嘖非議,而這些年在思考這個話題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與那些我曾經動輒批評的父母相比,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在很多方面,我自己就是我所批評的那類問題父母。
爸爸媽媽懂得
起初,我們的愛是肚臍、心跳和身體,然後是臂膀、親吻和乳房。我們把他們帶回家,為他們遮風避雨,幾周以後,當他們有意識地把目光投向我們時,啊,那感覺何其興奮。我們一路撫育,他們從牙牙學語到成功說出一個詞語,再到獲得足夠的力量翻身、坐起、爬行,我們鼓掌歡慶。放眼21世紀,我們發現這個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競爭不斷加劇,令我們時而覺得熟悉,時而感到陌生。我們低頭看著自己的小寶貝,決心竭盡所能幫助他踏上未來漫長的人生旅程。在他們做好準備之前,我們不可能教會他們站立、行走,但期盼著他們取得進步。
我們幾乎立刻就能意識到,他們是他們自己,然而我們還是希望他們從我們止步的地方前行,以我們的肩頭為梯,利用我們已有的全部知識及能夠為他們提供的所有條件。為了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我們跟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思想,給他們介紹人脈,帶著他們四處踏訪。對他們的嚴格要求有助於他們實現潛力、把握機會,我們巴望著給到他們這些東西,希望能促進他們發展。我們知道要付出怎樣的代價,才能在當今世界功成名就,於是急切地想要為他們提供保護和指導,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事事處處都想和他們站在一起。
很多人都還記得,相比之下,從前我們的父母對我們管得很少。那時候,每個工作日的下午,大人,往往是媽媽,都會打開門,吩咐我們:「出去玩兒吧,吃飯的時候回來。」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去了哪兒、幹了什麼。那時候沒有手機,無法保持聯繫,也沒有GPS 定位跟蹤設備。我們撒腿衝進街區的荒野或者附近的街市,鄰居家、公園、樹林、商場都留下了我們的腳印。有時候,我們只是偷偷抓起一本書,坐在屋後的台階上津津有味地讀。如今的童年不同往昔,許多年輕父母難以想像能給孩子一個那樣的童年。
爸爸媽媽變了
從什麼時候開始,養育方式和童年生活發生了改變?原因何在?又是怎麼變的?隨便考察一下,就會發現許多變化,一些重要的變化發生在20 世紀80 年代中期。
1983 年,民眾對兒童綁架意識的增強,帶來了一次變化。1981 年,一個名叫亞當?沃爾什(Adam Walsh)的孩子遭到了綁架和殺害,這個悲劇後來被拍成電影《亞當》(Adam),觀眾人數達到3 800 萬,幾乎創紀錄。很快,失蹤兒童的形象便出現在牛奶包裝盒上,早餐時就能看到他們的眼睛望著我們。
1984 年,由於沃爾什的父親約翰·沃爾什的遊說,美國國會創立了美國國家失蹤與受虐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資助拍攝了電視節目《全美通緝令》(America』s Most Wanted),1988 年年初,該片在福克斯電視台播出,催生了我們對陌生人的無盡恐懼。
1983 年,《危機中的國家》(A Nation at Risk)出版,這本書認為美國兒童在全球競爭中表現不佳,鼓吹給學生增加家庭作業,隨後,另一次變化應運而生。自此,《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和《力爭上遊法案》(Race to the Top)之類的聯邦政策掀起了「成就文化」(achievement culture)的風潮。成就文化誕生的背景是為應對來自新加坡、中國和韓國學生的激烈競爭,特點是強調死記硬背和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就是前述國家教育實踐的常態。
家庭作業一時猛增,孩子們在重壓下苦苦掙扎,為了在學校生存下來,他們採取了一切措施。2003 年,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的講師丹尼絲?波普(Denise Pope)博士出版的《「做學」》("Doing School")一書與2010 年的影片《無目標的競賽》(Race to Nowhere)都反映了這種情況。
第三次變化與「自尊運動」(self-esteem movement)接踵而至。20 世紀80 年代,自尊哲學風行美國,認為要重視孩子的人格發展,而不要著眼於成績,這樣就可以幫助他們取得人生的成功。2013 年,阿曼達?里普利(Amanda Ripley)出版了暢銷書《世界上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稱自尊運動是美國獨有的現象。1984 年前後出現的約定玩耍模式(playdate)代表了第四次變化。那時,創紀錄數量的母親進入職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實用的時間管理工具,約定玩耍模式應運而生。由於在職家長人數增加,他們對託管服務的依賴相應提高,兩相疊加,使得放學後回家的孩子減少了,也更難求得合適的玩耍地點和玩耍時間。家長一旦著手安排孩子的玩耍活動,就開始對其進行觀察,進而順理成章地參與進來。把孩子單獨留在家裡成為禁忌,讓孩子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自行玩耍也不可接受。針對幼兒的託管服務,搖身變成為大孩子安排有組織的課後活動的服務。與此同時,20 世紀80年代末,因為擔心兒童受傷和相關的法律訴訟,全美各地都掀起了公共遊樂場所的全面翻修。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玩耍本來是生活的基本內容,可是這樣一來,玩耍的本質就變了味。
1990年,鑒於此類變化及其他情況的發生,兒童發展研究學者福斯特?克萊因(Foster Cline)和吉姆?費伊(Jim Fay)杜撰了「直升機父母」一詞,比喻家長像直升機一樣在孩子頭頂盤旋,認為這種做法有違父母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責任。克萊因和費伊著意於給父母們提供建議,對之前10年中美國在兒童養育方面發生的種種重要變化進行把脈。25年後的今天,這些變化已經不足為奇了,這意味著,2010年前後,直升機一代中年齡較大的已經超過30歲了。他們也是所謂的「Y一代」或者千禧一代。
20世紀90年代末,首批千禧一代步入大學,我和斯坦福大學的同事發現了一個新現象:校園裡到處晃動著爸爸媽媽的身影。不誇張地說,真的是這樣。出沒於校園的父母逐年遞增,他們為子女尋求機會,代替他們做決定,幫他們解決問題,而這些事情,以前的大學生都可以獨自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現象並不局限於斯坦福大學,美國各地的同事證實,幾乎所有四年制的學院和大學概莫如是。與此同時,我和丈夫撫養著兩個孩子,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直升機父母。
嬰兒潮一代
較早獲得直升機父母稱號的是生於1946—1964年的嬰兒潮一代。他們的孩子是我所關心的首批千禧一代。嬰兒潮那代人的祖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待在視線範圍內就好」,而他們父母一輩的標準則是「照我的要求去做」。也許是對父母言行的一種反應,在青少年時期和成年初期,嬰兒潮一代奮力捍衛思想自由和個人權利,他們質疑權威,重塑或者乾脆直接顛覆了美國社會的諸多基本規範和道德標準。
當然,嬰兒潮一代並非史上較早的直升機父母。早在1899年,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的母親就高調地隨他一起搬到了西點軍校。她在學校旁邊的克拉尼酒店租了一套客房,從酒店房間俯視西點軍校,用望遠鏡監視兒子是不是在學習。嬰兒潮一代達7 600萬人之多,在他們的孩子出生之前,他們是美國歷史上人數較多的一代人。一旦有了他們的引領,任何時裝、技術或養育風尚都能在一夜之間流行開來。難怪他們當上父母后,美國的教養風氣會隨之一變。
基於自身的價值觀和經驗,在前述20世紀80年代發生的種種社會變化的背景下,嬰兒潮一代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更深了。他們那代人的父母在情感上與子女比較疏離,而他們則與孩子關係親密,往往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嬰兒潮一代試圖為孩子控制並確保結果的實現,是孩子強有力的支持者,而他們的父母則奉行等級制度和權威觀念。嬰兒潮一代對這套東西耿耿於懷,質疑其合理性,並掀起了廣泛的社會變革,包括性解放運動、雙職工家庭模式與陡然攀升的離婚率。也許,「陪伴孩子,重要的是所花時間的質量,而不是數量」的心態也不無關係。這種觀念認為,重要的不是陪伴時間的長短,而是度過時間的方式。嬰兒潮一代習慣於表達意見,要求傾聽,希望孩子按他們的想法行事,可作為父母,只要孩子需要,他們就不惜代價全力以赴。他們還在繼續挑戰體制,不過現在是為孩子而戰,他們常常充當緩衝帶,擋在孩子與體制及權威人士之間,哪怕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短期而言,深度介入的養育方式能帶來收益,具體表現為安全、機會的利用及結果的保證等,比如麥克阿瑟將軍的先例,他後來以高分成績從西點軍校畢業。在一些很重要的方面,深度介入的養育方式似乎「可行」。因為有這樣的收益,所以到2000 年的時候,深度介入的養育方式已經不再是例外,而成了規範。我們生於1965—1980年的「X一代」成為父母后,以嬰兒潮一代為榜樣;生於1980—2000年的千禧一代有了孩子後,也效法他們。嬰兒潮一代已晉陞為祖父母,但是他們給美國社會帶來的諸多改變,不論好壞,都會影響深遠,他們對養育方式的影響也是如此。
目的何在
父母介入子女生活的程度不斷加強,這顯然與愛有關,也無疑是好事。2012 年,我卸任斯坦福大學教務長一職。在那個崗位上,我不僅接觸了大量家長,也與眾多學生有過交流。學生們越來越依賴父母,方式完全不合時宜。我開始擔心,某種程度上,大學裡的「孩子」,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大學生」,還算不上充分發展的成人。他們就像球場上的運動員,不斷左顧右盼,期待著父母給他們指令。他們建構不足,虛弱無能。
嬰兒潮一代勞苦功高,他們應徵參加越戰,之後又挑起質疑;他們為那個時代不朽的民權運動和公民權利鬥爭,置生死於度外;他們掀起了美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經濟大發展。但嬰兒潮一代是否過度地把自我與孩子的成就聯繫在了一起,甚至覺得,如果孩子達不到期望,自身的成功就要大打折扣?會不會有些父母太過在意自己的願望和需求,以致遮蔽了陽光,使子女沒有機會形成「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一項關鍵的心理特質,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認為,具有這種心理特質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組織和執行行動,能夠處理潛在的狀況」。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身為自我實現觀念的擁護者,嬰兒潮一代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以致他們的孩子沒有機會養成對自我的信心。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父母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安全、學業成就以及自尊的提升,近乎是在按照兒童成長清單來培養孩子。這些做法似乎已成慣例,並在一些社區成為規範。問題是,他們是否剝奪了孩子成長為健康成人的機會?表面上看,這些年輕人似乎成就輝煌,但如果沒有父母相助,他們就難以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這樣的年輕人將來會怎樣呢?成長過程中,他們習慣了由父母為他們解決問題,習慣了隨時聽到讚許,這樣的年輕人對真實世界的感受如何?是不是為時已晚,他們已徹底喪失了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渴求?他們會不會在某個時候不再自稱孩子,而敢於給自己貼上「成人」的標籤?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由這樣的「成人」構成的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令我難以釋懷,促使我提筆寫下本書。(老蟬註:這個問題太棒了)
我不只是在工作中碰到了這些問題,在我生活的帕洛阿爾托,過度養育的證據舉目皆是,在我自己家裡,情況也是如此。對於子女的生活,太多的父母表現出過度指導、過度保護、過度介入的傾向。我們把子女當成珍稀的植物標本,給予審慎、定量的照顧和餵養,在他們有機會變得堅強、得到磨鍊時,我們偏要橫插進來。但是,為了克服人生旅途中必將碰到的更大挑戰,人類需要經受磨礪。不經歷人生的困境,孩子就會像蘭花一樣嬌嫩,沒有能力靠自己在真實的世界花開繁盛。養育問題的應有之義是幫助孩子適應生活,現在卻成了保護他們免受生活之苦,結果導致孩子沒有做好獨立生活的準備。怎麼會這樣?為什麼這些問題在中產階級中根深蒂固?畢竟,父母都希望恪盡職守,如果足夠幸運能夠躋身中產階級,我們就能擁有成為好父母的資源,包括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然而,我們是否意識缺失,不知道該怎樣給予孩子好的養育?
作為父母,我們自身的生活又如何呢?如果你反問:「什麼生活?」那麼,這的確是一個合理的反應。我們疲憊不堪,憂心如焚,茫然無措。我們的居所環境風景如畫,我們精心搭配食物和酒水,然而,由於童年越來越好似一場成就比賽,難道真的可以說孩子們過著「好生活」嗎?我不以為然。我們的任務是監控孩子的學習與進步,安排和監督他們的活動,帶著他們四處穿梭,一路傾灑我們的讚揚。孩子的成就是我們衡量自身成功與價值的標尺,貼在汽車尾部保險杠上的大學貼紙既代表孩子的成就,這份驕傲也屬於我們。
2013 年春天,我出席了一個機構的董事會,這一組織為帕洛阿爾托公立學校提供資助。會後,家長們嚼著咖啡蛋糕走出會議室,準備去上班,同時彼此間隨意地交談著。這時,一位知道我身份的女士把我拉到了一邊,她問我:「童年的壓力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大?」她一臉迷茫,眼中閃著淚光。我把手搭在她的肩頭。另一位母親聽見了我們的談話,朝我們走來,點頭致意,說道:「你知道我們這個社區有多少媽媽在吃抗焦慮葯嗎?」這兩個問題我都答不上來。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媽媽與我進行了類似的談話,這構成了我寫作本書的另一重要理由。
作為斯坦福大學曾經的教務長,我關心那些被寵壞的年輕人,擔心他們的發展與未來前景。得益於與其他年輕人的豐富交流,作為家長,我想我做出了更好的選擇。但同時我也像其他家長一樣在恐懼中掙扎,面對著與他們相同的壓力,而且我理解,系統性的過度養育問題源於我們對世界的擔憂,我們總是擔心,要是沒有我們,孩子們該如何在這樣的世界贏得成功。
不過,我們的做法確實害了孩子。為了孩子,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停止這種基於恐懼的養育方式,在社會、學校和家裡,恢復更健康、更明智的愛子方式。本書將科學研究、真實生活中的觀察及常識性的建議熔於一爐,講述把孩子養育為成人的方法,以及如何獲得採取行動的勇氣。
精彩樣章
孩子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清單
家住洛杉磯的雷切爾終因吸毒進了拜特?舒瓦戒毒中心,她說因為父母包辦一切,讓她感到無助。到底有哪些事情,是她的父母為她做了,而不是要求她自己做的?前一部分談到了如何教孩子學會生活技能的問題,其實,生活技能到底是什麼,我們並不了解。
2012 年,家庭教育網(Family Education Network)副主編林賽?赫頓(Lindsay Hutton)根據年齡類別,概述了各種生活技能。家庭教育網隸屬於教育出版集團培生,於1996年創辦,號稱是古老的育兒網站。赫頓的文章給出了以下建議。記住,要成為權威型父母,你得交代清楚規則和期望,這些是孩子應該為自己做的事情,這些要求非常適於作為起點。
1. 2~3 歲
簡單易做的家務和基本的穿衣清潔
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3 歲時,孩子應該能做到以下這些。
幫忙把玩具收起來。
在你的幫助下自己穿衣服。
把脫下來的衣服放進臟衣簍里。
飯後把自己的盤子刷乾淨。
幫忙擺桌子。
在大人的幫助下刷牙、洗臉。
2. 4~5 歲
重要的名字和數字
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安全技能處於重要位置。他應該能知道並做到以下這些。
知道自己的全名、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
知道如何撥打緊急電話。
完成簡單的清潔工作,如給手夠得到的地方除塵,飯後收拾桌子。
給寵物餵食。
認識貨幣面額,基本了解如何使用金錢。
獨自刷牙、梳頭、洗臉、幫忙做一些基本的洗衣雜務,如收納自己的衣服、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機。
挑選自己要穿的衣服。
3. 6~7 歲
基本烹飪技術
這個年齡的孩子可以開始幫忙做飯,可以學習做下面這些事。
用鈍刀混合、攪拌和切割。
做便餐,如三明治。
幫忙把食品收起來。
洗盤子。
安全使用基本家用清潔劑。
如廁後的清理。
獨自整理床鋪。
獨自洗澡。
4. 8~9 歲
為個人物品感到自豪
到了這個年齡,孩子應該為他的私人物品感到自豪,並能管理好個人物品,
包括能夠做到以下這些。
疊衣服。
學習簡單的縫補。
料理自己的戶外玩具,如自行車、旱冰鞋等。
注意個人衛生,不需要別人提醒。
正確使用掃帚和簸箕。
閱讀菜譜,準備一頓簡單的飯菜。
幫助羅列雜貨清單。
數錢和找零。
書面記錄電話留言。
幫助做些簡單的園藝活兒,比如澆花、除草。
處理垃圾。
5. 10~13 歲
開始獨立
10 歲的孩子可以開始獨立執行許多任務。他應該知道如何做下面這些事。
一個人在家。
自己去商店購物。
給自己的床換床單。
使用洗衣機和烘乾機。
安排和準備一頓有幾道菜的餐飯。
用烤箱烤制、烘焙食物。
熨燙自己的衣服。
學會使用基本的手工工具。
修剪草坪。
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
6. 14~18 歲
學習更高級的技能
到了14 歲,孩子應該已經很好地掌握了前面的所有技能。重要的是,他也應該可以做下面這些事。
完成更複雜的清潔和維護工作,如清理吸塵器、清潔爐灶、疏通排水管。
給汽車加油、給輪胎充氣、換輪胎。
閱讀、理解藥品標籤和劑量。
參加求職面試,找到一份工作。
備餐、做飯。
年輕成人
準備獨自生活
孩子離家上大學或搬出父母家時,需要知道如何養活自己。在他自己出去闖蕩之前,還有一些技巧應該知道,包括以下這些。
預約醫生,以及預先安排其他與健康相關的重要事項。
對財務有基本的了解,能夠管理自己的銀行賬戶,保持收支平衡,會使用信用卡。
理解常用的合同,如租房或汽車租賃。
安排換機油,有基本的汽車保養知識。
讀到這份清單時,你的眉頭可能已經皺緊了,我就是這樣。對照清單,回顧過去養育索耶和埃弗里的歲月,我發現我們夫妻為孩子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而沒有讓他們享受自己做事的樂趣。我承認,這些事情我們自己做起來往往更容易,而且我們也樂意幫他們做。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失誤時,孩子已經十多歲了,他們缺少生活技能,但分析推理能力倒是挺強的。「為什麼現在要我做?」他們問道,「如果這很重要,那我們為什麼一直沒做?」他們習慣了我們的放縱傾向。我好想借用專斷型家長的那句口頭禪:「因為這是我的要求。」但終於硬生生地忍住了,竭力給了一個更審慎、權威的回答:「因為你需要知道如何做這些事情,我們早就該教你做了。」我承擔了責任,他們也同樣需要承擔責任,我準備模仿阿什倫德的方法。我知道,在有些事情上,我還陷於前兩步,即為他們做、和他們一起做,我需要趕快推進到第四步。
※自由、公意與社會契約
※記住,女士們!切切不可把無限的權力置於丈夫的手中!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