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清閟閣到蝸牛廬,倪瓚的畫為何越來越蕭瑟?

從清閟閣到蝸牛廬,倪瓚的畫為何越來越蕭瑟?

原標題:從清閟閣到蝸牛廬,倪瓚的畫為何越來越蕭瑟?


微信ID


EYEONHISTORY



《容膝齋圖》

《容膝齋圖》,是元四家之一倪瓚晚年畫作的精品之一,也是倪瓚現存畫作中紀年最晚的一幅。


《容膝齋圖》以倪瓚中晚期畫作中最常見的「一河兩岸」構圖形式構圖,描繪的是太湖流域的景色。


倪瓚(1301-1374)是無錫人,於元末變賣家產後,在太湖上過著漂泊的生活。因此,倪瓚的山水畫幾乎清一色的太湖景色,而「一河兩岸」的構圖中,其近處的水洲灘涂和遠山之間的留白則是太湖大片的水域。


然而,若將《容膝齋圖》與倪瓚早期的畫作《秋林野興圖》、《水竹居圖》相對比,我們會發現倪瓚的繪畫風格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倪瓚畫作之所以會有這麼巨大的改變,究其所以,與其人生經歷有巨大關係。


1


倪瓚曾就其家庭情況曾有《述懷詩》長詩一首。詩中,倪瓚說自己「嗟余幼失怙,教養自大兄。」


所謂「失怙」是說父母雙亡。此後倪瓚被自己長兄倪文光撫養長大。倪瓚還有一個哥哥,叫倪瑛。


根據鄭元祐《遂昌山人雜錄》上「子瑛騃」的記載,我們可以推知,倪瑛身體不好。所謂「騃」,有痴呆的含義。


倪瑛與倪瓚都是庶出,其母嚴氏,其大哥倪文光母親為蔣氏。倪瓚幼時,家資殷實。其父倪炳和兄長倪文光兩代人從事漕運甚至海運生意,收入頗可觀。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記載:「東南富家,唯松江曹雲西,無錫倪雲林,崑山顧玉山,聲華文物,可以並稱,余不得並列。」


曹雲西是曹知白,顧玉山是顧瑛,都是元代東南知名文士。美術史上多道此二人風流文華,卻大多不述他們的富甲一方。



元 佚名 《張雨題倪瓚像》局部


關於倪瓚出身富貴之家的記載很多,此不贅述。


如此富家子弟,並沒有過著紈絝的生活。倪瓚博聞好古,雖然不事產業,但也並非離經叛道之人,行走於上流知識圈子中。


正是因此,倪瓚在太湖邊為自己修建了一處規模宏偉的莊園「清閟閣」,此外,倪瓚名下還有雲林堂、逍閑仙亭、朱陽賓館、雪鶴洞和海岳翁書畫軒等園林莊園。


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繼續說,「家饒於財,所居有清閟閣,備瀟洒幽深之致,惟不喜見俗人,遇便捨去,蓋去塵離垢之士也。」


如今,「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元末佚名畫家所作《張雨題倪瓚像》,大抵上可以看成描繪倪瓚生活於清閟閣時期的畫像。


但是,這原本清雅生活的寧靜,卻被「大兄忽捐館,母氏繼淪傾」的突然變故打破了。


倪瓚 《秋亭嘉樹圖》


不事生產的倪瓚,必須要開始面對現實,擔負起責任來維持家族的產業。這讓風雅慣了的倪瓚飽嘗艱辛。


這主要是因為兩方面原因:一是倪瓚早年並未用心於生意的經營,現在突然接過家族產業,經商經驗不足;


二是因為此時的江南社會動蕩混亂。紅巾軍起義和元政府的盤剝讓曾經的富貴人家都難以維持。


在元末江南那個亂世中,農民起義已使得朝廷搖搖欲墜,前途未卜;而朱元璋政權對於江南地區的富人 也並不友善。


朱元璋對於富家大量徵稅,即便是倪瓚這種已經失掉土地的「過氣」富家子弟也不放過。倪瓚在《述懷詩》中說「釣耕奉生母,公私日侵凌」,說的就是這段時間他的生活境遇。


此時,倪瓚已近七十。在 「公私日侵凌」之下,不擅經營的倪瓚,其年輕時代富家子弟生活不復存在了。


2


為了躲避亂世,倪瓚最終選擇了一條富人們想都不敢想的漂泊之路——他自己親手焚毀清閟閣後,攜妻子家人漂泊於太湖之上。

雖然,他此後也曾多次返回無錫舊里,但每次時間都不長。江南地區戰亂不斷,尤其是徐達攻克蘇州,生擒張士誠,使得倪瓚對於時局實在沒有信心。


為了躲避兵燹,更為了躲避亂世,倪瓚從 1356 年到 1366 年這十年間,漂泊於笠澤水鄉之中。


而他則將漂泊之地,稱之為「蝸牛居」此名雖雅,但多少有點自嘲之氣於其中。


《明史·隱逸傳》對倪瓚記載說:「至正初,海內無事。忽散其貲給親故,人咸怪之,未幾兵興,富家悉被禍。而瓚扁舟箬笠,往來震澤三泖間,獨不罹患。」


世人獨見倪瓚有躲避亂世的先見之明,其實未必清楚倪瓚漂泊太湖有他自己的難言之苦。



倪瓚《秋林野興圖》的畫面中沒有大面積的太湖出現,同時,涼亭中有文人模樣的人物出現。


如今的美術學界主流觀點認為,至正九年到十一年(1349-1351 ),即倪瓚 48 到 50周歲這段時間,是倪瓚人生的轉折。


從彷彿不知柴米油鹽的上流富貴之家,墜入居無定所的漂流生活。這種巨大的落差,給倪瓚的內心帶來極大的衝擊,同時也為倪瓚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別樣的靈感。


這種落差,也是導致《秋林野興圖》、《水竹居圖》和《容膝齋圖》畫面母題差異較大的重要原因。

此外,學術界曾對倪瓚畫作中枯樹這一母題,以及畫作中沒有人像出現的話題有專門論述:倪瓚有極強潔癖,樹木不著葉,也是這種心理強迫症的外顯。


這與倪瓚晚年所得不到卻又止不住嚮往的寧靜安適的理想世界相符合——其中沒有紛爭、沒有污穢——這正是倪瓚筆下的世界。


既然如此,畫面中怎麼能出現落葉呢?



倪瓚 《水竹居圖》


還有研究認為,經過元末動蕩,也看多了世間爾虞我詐,在倪瓚眼中,塵世間早已沒有高潔之人,與其勉強勾勒,不如索性作品中不著一人,以空靈畫面示人,更顯畫作的逸格之態。


至於構圖上,倪瓚最常用的「一河兩岸」布局,其實是基於太湖地區的景色而來。倪瓚早年生活安逸,此後他變賣家產,躲避亂世,在太湖上漂泊。


因此,倪瓚晚年山水畫作,都是清一色的太湖山水風貌:


「一河兩岸」中的「一河」是構圖中的留白,實際是太湖大面積遼闊的水域。而「兩岸」則是近景和遠景的陸地、坡岸。


倪瓚出身富家子弟,其年輕時代在太湖岸邊修建清閟閣,作為私人莊園。那個年代的倪瓚,他的山水構圖也多是基於陸地景色、風物而來。


容膝齋圖局部


了解倪瓚的人生經歷之後,不妨再回看倪瓚的《容膝齋圖》,此圖作枯木秋景,遠山婆娑,位於畫面之中,綿延而深入太湖之中。


近景則是大石若干,擁著古木五株,茅亭一舍,空無一人。倪瓚說自己作畫是「逸筆草草,聊寫胸中意氣」。


後人對倪瓚的評論也多以「逸格」二字為落腳點。


作為倪瓚最成熟期的代表作,《容膝齋圖》所流露出的空靈與蕭瑟,淡泊與雋永,也成為倪瓚畫風的最終落腳點,永遠定格在他那傳世的畫作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佛來到中國的第一步所踏足的地方
王安石與江寧府的不解之緣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