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嘉祥歷史大事——明初大移民

嘉祥歷史大事——明初大移民

嘉祥歷史大事——明初大移民

為了均衡全國人口,明朝廷決定實行大移民,把人口稠密地區的群眾遷往地曠人稀的地區定居。為此,明朝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給予「獎勵墾荒,永為己業」的優惠政策和「驗丁給田,官給牛種,減免田賦」、「移民就寬鄉」的優惠條件。二是定出移民條律。條律規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三是採取一些強制辦法和行政手段。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廣濟寺設局派員,建立移民機構,發放憑證,集中辦理移民手續。

山西洪洞廣濟寺

當時的大槐樹老鴰窩便成了移民集中之地。據傳,當地百姓不願捨棄故土,遷往他鄉,於是官府設下騙局,頒布告示:不願遷徙者,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限三天趕到,願遷徙者可在家等候。百姓紛紛奔大槐樹而來,三日之內,聚集了成千上萬人。官兵將大槐樹下集結的百姓強行登記,繩索相拴,刀逼棒喝,押解踏上了遷徙之路。

移民從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基本結束,歷時達40多年。移民安置有兩大類:一類是「民屯」,主要是山西等地黎民百姓,集結後,由官兵押運至遷入地,立村定居;另一類是「軍屯」,即戰爭結束後的將士,給於屯田安置,墾荒立村。

山東中西部是接受移民的重點地區,其中嘉祥及周邊各縣接受山西移民尤多。嘉祥接受的移民大多來自山西以及南京附近、山東東部。《嘉祥地名志》的資料顯示,全縣現有756個自然村,其中就有518個自然村屬於移民設置立村,佔全縣自然村總數的68%。而明朝以前立村只有57個,僅佔8%;清朝立村82個,佔11%;民國和解放後立村51個,佔7%;建村時代不明確的村48個,佔6%。由此可見,嘉祥這塊土地,其先民大多是移民。

這次大移民各姓氏族譜多有記載。如馬村鎮楚營村《楚氏族譜》:「楚氏祖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仲山鎮仲山村《盧氏家譜》:「明洪武年間,以盧氏為首的部分退役官兵,屯墾於重火山,取名盧官屯,明末改重火山,後又演化為火重山、仲山」。還有的為表達對山西故鄉的懷念,遷居嘉祥立村仍沿用原名。如馬集鎮杏花村,相傳李氏祖由山西杏花村遷移而來,沿用故鄉老家村名。有的族譜甚至具體到先祖是從山西某縣某地而來。仲山鎮張庄《張氏族譜》:「張氏祖於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由山西靈石縣遷此立村。」萬張鎮陳樓村《陳氏族譜》:「世祖陳忠世居山西洪洞縣鐵樓棚,明永樂十年遷居此村。」大張樓鎮任店村《任氏族譜》:「任氏祖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奉詔由山西洪洞縣石塔村遷居汶邑坡南萬戶廟(現址),傳說此地是北宋梁山將阮小二開店之處,後以姓氏取名任店。」

紙坊鎮黃村黃氏家譜關於大移民的記載

這次移民,對嘉祥當地民俗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清明「寒食」習俗,清明節不燒火,吃冷食。這一習俗是紀念春秋時被焚於綿山的晉國忠臣介子推的。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寒食習慣最先在山西流行,後來就帶到了嘉祥一帶。還有倒背著手走路的習慣,民間傳說,移民是被官兵反綁押解上路的,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還有「解手」一詞,民間傳說,用長繩聯結起來的移民,途中大小便,要向官兵請求解開手,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詞。還有的傳說,凡小腳指甲復型者都是山西移民後裔,當年官兵包圍了聚集在大槐樹下的百姓後,怕人逃跑,便在每人的小腳指甲上砍了一刀,以作識記。後來,移民後代的小腳趾甲便成了復型。

這次移民,雖然帶有強制性,但這無疑是一項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有效的政策之一。不僅使嘉祥大片荒蕪的土地得到開發,還極大地推進了經濟的發展,並實現了文化的大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苑 的精彩文章:

嘉祥城區歷史典故知多少?

TAG:吉祥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