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問:要若何詮釋宇宙的來歷呢?

請問:要若何詮釋宇宙的來歷呢?

梵學中是如何詮釋宇宙來歷的?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Rinpoche

在非正式的對話中,平日我們可以或許評論辯論來歷,也能夠或許評論辯論終點。然則當你加上「宇宙的」、「最後的」、或「事實成果的」這類詞語的那一刻,換句話說,當你想知道「事實成果的來歷」和「事實成果的終結」那一刻,那麼在梵學裡,因為工夫是相對的,所以沒有「事實成果的末尾」和「事實成果的中斷」那樣的任務。

這類對話變得異常複雜,因為你身處可講、可聽、可想、可刻畫的世界,卻在查驗查驗著去講那些弗成講的,聽那些弗成聽的,想那些弗成想的,刻畫那些弗成刻畫的。所以,當你試著評論辯論或思慮那些弗成評論辯論或弗成思慮的任務時,老是會呈現結果。

別的,當我們評論辯論弗成說或弗成刻畫的事物時,就曾構成了一種奧秘感,可是抱負上並沒有甚麼奧秘的事,只是簡單的未經加工的真諦。然則因為我們人類沒法直接看到真諦本身,我們能查驗查驗知道未經加工的真諦的獨一編製就是經過過程貼標籤。這個悖論在複雜年夜大年夜的道家經典《道德經》中被很好地表述為「名可名,異常名」,這註解我們人類酷愛定名。

在佛教里,我們也給這類簡單性,這類儉樸、未經加工的真諦貼了個標籤,叫做「法身」。你可以覺得法身是神話般的、奧秘莫測的,但抱負恰好相反,法身是一個簡單的真諦。

因為奧秘有「很難」或許「弗成知道或詮釋」的含義,使得法身看起來可以或許像是個神話。但抱負是,法身乃至比「就在鼻子前面」離你更近。我能說的就是這些了。

那些問「甚麼是一切的來歷」的人必須記住,有一個世俗諦(相對真諦)的範圍和一個勝義諦(相對真諦)的範圍,他們不克不及身活著俗諦而等待一個勝義諦的答案,反疇昔也不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星頻頻 的精彩文章:

TAG:星星頻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