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觀堂」的含義

「五觀堂」的含義

我們在華聖寺等許多寺廟都會看到「五觀堂」這幾個字。「五觀堂」就是寺院僧眾用齋飯的地方,也叫齋堂,也可稱之為「香積廚」。僧人戒律規定,進餐之前應作五種觀法: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僧尼於吃飯前,應當飲水思源,觀想食物之來源,須知今日粒米進口,是經農夫辛苦種植,商人販賣,工人處理,家人燒煮,才能填飽肚皮,粒米功德,豈是金錢所能衡量?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進而激發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吃飯前,應檢查自己是否嚴格持戒,勇猛精進的誦經、持咒、坐禪、修法,歇盡全力弘揚佛法。若有怠失,受施則墮,不宜受食。吃飯時應該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貢獻,足以享受這餐美食嗎?如寺院齋堂的對聯說「三心未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慚愧心油然生起,自然進德。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我們到「五觀堂」的「齋堂」吃飯,叫做「過堂」,這個用詞很有意思,意即告訴吾人,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如同「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不可起貪瞋念頭。面對好吃的東西,易起貪心,不好吃的,則易生起瞋念,所以必須慎防自己的道心,要離開過失。否則,不覺慚愧,就會墮入三惡道。所以吃飯前應作離過貪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是為了治療饑渴,長養身體,以更好地從事佛教事情,故須以食為葯,不起貪著。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吃飯,就因為「餓病」發作,所以要以飲食為葯來治療,因此三餐只是為了治病,為什麼要貪求執著呢?既是為求飽腹,讓身體健康,因此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

五、「為成道業,方受此食」。不食會生饑渴之病,難成道業;多食致患,少食氣衰,故要吃得適量,才能資身修道,應該做此觀想,生慚愧心。既是為成道業,因此應該發道心,要精進奮發,方堪受食。

五觀堂即上述所說取用食品須「五觀」之意。寺廟的五觀堂內,一般供奉著彌勒菩薩像,兩邊依次排開用齋的桌椅。用齋時,依照次序,次第而坐。依名顯義,「五觀堂」意味著「用齋」亦是修行的重要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段氏雷達 的精彩文章:

TAG:段氏雷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