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莫大康:加強研發為什麼很難

莫大康:加強研發為什麼很難

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兼并、合資與合作、以及研發。通過近幾年來的大量實踐表明,儘管三種方法都是十分有效與必要,但是形勢已逼迫到唯有加強研發才是根本出路。

對於目前的態勢要十分清楚,貿易戰是「虛」,阻擊戰為「實」,所以千萬不能亂了中國半導體業要迅速自強發展的根底。

-莫大康

2018年4月2日

特朗普宣布與中國開打「貿易戰」,引起業界各種反響。由於此戰的矛頭之一直指中國半導體業,導致國人開始覺醒要加強研發,走自主化成長的道路。近期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都聲稱之前紫光給外界的最深印象是大舉砸錢進行國際併購,現在正轉向自主創新為主導,它其實不是一種轉變,而是一種戰略的重新選擇。

研發十分艱難

推動中國半導體業發展的「三駕馬車」,兼并、合資與合作、以及研發。通過近幾年來的大量實踐表明,儘管三種方法都是十分有效與必要,但是形勢已逼迫到唯有加強研發才是根本出路。

眾所周知,研發是一種投資行為,至少它首先要回答以下方面的問題:

研發什麼?它通常由市場、投資、能力及進程,包括成功的幾率等條件綜合來考量,有時決策是十分困難,並必須要有萬一研發失敗,或者達不到預期結果的預案準備。

因此對於任何一家企業,它必須首先要有產品全球化的視野,及爭先的勇氣與決心,知道競爭對手是誰?差距在什麼地方,以及市場的定位是什麼等。

對於中國的半導體業而言,為什麼加強研發如此的艱難,因為現階段是「追隨者,學習者」的角色,與先進地區之間的差距大,尚缺乏先進技術與人材,大部分企業的主要矛盾是求生存,不太可能拿出較多的利潤來進行研發,況且研發的風險很大,以及周期長,加上有中國傳統的觀念束縛等。所以企業要過渡到由內在的因素,或者動力去加強研發可能尚不到時候,如華為等那樣,不讓它加強研發幾乎已不可能。

據IC Insight數據,2017年全球半導體公司年研發投入大於10億美元的前10名,總計研發投入達359億美元,其中英特爾依130億美元居首,高通為34.5億美元,博通為34.2億美元分別居第二與第三,台積電為26.5億美元,它們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之比,英特爾達21.2%,高通為20.2%及博通為19.2%,以及台積電佔8.3%。

在中國半導體業中,企業之間研發的投入是有差異性,如領先的中芯國際每年研發投入在2-3億美元,占銷售額之比約為8%,僅達到全球代工研發投資的平均值。另據魏少軍博士提供的數字,中國半導體業的年研發總計費用為45億美元,還不及英特爾公司的一半。

另外,由於中國半導體業的特殊性,現階段對於研發而言,受到市場、優秀人材、競爭壓力、及企業意願與信心等因素的影響,不是有錢就可能投得進去的,總體上尚處於低水平,而且研發的最終效果也並非一定與投入成正比例。加上研發是一項「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事,與部分企業的國有體系、幹部任期制等可能是不協調的,也給研發投入增加了困難。

加強研發的緊迫性

面臨的態勢已越來越清晰,美國十分害怕中國半導體業的成功,會動搖它的「老大地位」,因此會盡一切可能的方法來阻礙我們的進步。而中國半導體業方面也認為未來中國的崛起與強國之路,半導體業絕不能拖後腿。因此估計中美雙方在半導體方面的爭端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然而出於利益的考量雙方又不太可能會真的「大打」。

顯然美方釆取的方法首先是阻止我們的國際兼并,以及優秀人材的流出,接著會用知識產權方面等問題打壓我們。因此形勢已逼迫我們要橫下一條心,加強研發與加速進行。其實美方也十分明白,「螳臂當車」,僅是個時間推遲問題,至2025年,還是2030年尚很難預言,要看中國半導體業的自身努力,尤其是骨幹企業的成功。

綜上所述,對於中國半導體業而言,加強研發肯定是個當務之急,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一定要把此次「危機」変成「契機」,加速產業自主化的進程。相信只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企業的盈利能力提高,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以及企業邁向市場化,加強研發才能逐漸地成為企業的一種內在需求,與增長的動力。

研發是一種投資行為,現階段必須謹慎行事,因此不能太焦急,關鍵在於行動,要實事求是的一步步推進,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研發的效果也得不到充分的體現。

對於目前的態勢要十分清楚,貿易戰是「虛」,阻擊戰為「實」,所以千萬不能亂了中國半導體業要迅速自強發展的根底。

莫大康:浙江大學校友,求是緣半導體聯盟顧問。親歷50年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的著名學者、行業評論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芯師爺 的精彩文章:

2017華強電子網「優質供應商頒獎盛典」隆重舉行!
這家人工智慧先驅是如何引領AI技術發展的?

TAG:芯師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