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給孩子獎勵 YES or NO?

給孩子獎勵 YES or NO?

?

導讀

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要力求使學生親自去發現興趣的源泉,使他們在這種發現中感到自己付出勞動並得到了進步。這本身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興趣來源。

——霍林姆斯基

先說一個故事吧:

有一位猶太老人,是一位退休的心理學工作者。納粹分子鼓動一群孩子去騷擾老人,在他的屋外大叫「猶太佬」。

老人想了個辦法,他拿了一些零錢去給這些孩子,並對他們說:「我一個人挺寂寞的,以後你們每天來喊幾聲,我都付點錢給你們。

就這樣過來幾天,老人又與這群孩子商量:「我的退休金不多,只好少付一點給你們了。」見此情景,這些孩子挺不樂意,他們說:「不幹了,就這麼一點錢,誰高興天天來叫!」

就這樣,老人的獎賞使這群孩子改變了對騷擾行為意義的感受,本來是自己取樂,後來變成了為別人賣力,將自主性的行為演變成了受控制的行為。這個故事反映的就是過分肯定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 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他讓大學生在實驗室里解答一組有趣味的智力題,不動腦筋則難以回答。德西把被試學生隨機分成兩組: 實驗組和無獎勵組,同時在不同的教室進行。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全部學生在解題時都沒有獎勵;

進入第二階段,所有實驗組的學生每完成一個難題後,就得到1美元的獎勵,而無獎勵組的學生仍像原來那樣解題;

第三階段,在每個學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自由休息時間,研究人員觀察學生是否仍在做題,以此作為判斷學生對解題興趣的指標。

結果發現,無獎勵組的學生比實驗組的學生花更多的休息時間去解題。這說明實驗組對解題的興趣衰減得快,而無獎勵組在進入第三階段後,仍對解題保持了較大得興趣。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馬克·萊珀 實驗

萊珀的研究也產生了同樣的結果。

他們讓學前兒童使用特製的畫筆來畫畫,許多兒童畫畫熱情都非常高。然後研究者將兒童隨機分成三組:

第一組兒童告知為參觀者畫一幅畫match,就會得到獎勵(優秀畫家獎);第二組兒童沒有被事先告知,但畫完後會意外的得到同樣的獎勵(與畫的好壞無關);第三組兒童沒有獲得任何獎勵。

接下來的四天中,兒童自由活動時間第一組兒童用於繪畫的時間只是第二組第三組的一半。幼兒本來對繪畫活動很感興趣, 但是當向幼兒允諾如果他們畫畫就可以得到獎賞時, 這些幼兒對繪畫活動的興趣卻降低了。

實驗證明:當一個人由於內在動機而參加某項活動的時候,結果又因此受到了外來的獎賞,最後,獎賞又被撤消,那麼驅動個體參與活動的內在動機就會削弱。這就是所謂得「德西效應」

?如下情況下,獎勵會產生消極作用:

?當任務本身具有趣味性的時候,還給予獎勵。

?獎勵是物質的且是預先告知的。

?不管任務是否完成或表現好壞都提供獎勵。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獎勵:

?不是參與獎,而是真實的針對能力的認可;

?給予社會性獎勵(表揚,且是明確具體的)而不是物質獎勵;

?歸因努力、付出而非聰明、快速

?你真聰明;乾的真棒

?因為你的努力和勤奮,你成功了;因為你付出了時間不斷思考這個問題,你成功了。

?針對具體的良好行為給予表揚

?你做的真棒;你真厲害。

?我看到你列舉了兩個理由來支持自己觀點;我看到你畫的房子還畫上了樓號,你觀察的真仔細。

?與個體本身的過去對比而不是橫向對比

?你比上次多正確了3個題目,很不錯;你這次按照要求完成了作業,真棒。

?提供超越你的機會,深層的內部動機獎勵。

面對稍微超出孩子能力的題目,家長更應該和孩子一起做,邊做邊說自己的思考,知道答案的時候應該克制自己已經知道答案了,繼續做深入思考和嘗試。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先表現出得知答案,孩子將會因為超越父母而獲得極大的自我激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寶兒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安寶兒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