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狼:教培行業迎來大發展時代

小狼:教培行業迎來大發展時代

本文系小狼在2018雪球中概高峰論壇發表的主題演講。

作者簡介:雪球教育領域人氣用戶其在教育培訓行業的獨到見解受到新東方CEO俞敏洪的認可和大力推薦曾首創北京新東方優中學50元低價體驗課模式成功組織開發私播課產品並在北京新東方推廣實踐創辦東方優播提出適合三四線城市的在線教育模式。

小狼:各位雪球的網友們,各位中概股的投資者,大家下午好!

今天特別高興能夠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分享,用20分鐘的時間分享我對於教育培訓行業方面的一些現狀的分析和想法。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的投資者是在這段時間已經進入了教育培訓行業領域,大家應該知道,無論是好未來還是新東方,股價在過去幾年的時間取得了非常高速的發展。所以很多人在想,現在這個機會是不是還適合「上車」,股價已經很高了,好未來的市盈率已經到了160、170了,新東方也是到了70、80的水平,這樣的水平到底還適不適合進。

或者是最近看到很多互聯網,或者是線下的知名公司也在美股上市了,前幾天有上海的精銳教育(ONE) ,還有做成人教育培訓方面的公司,適不適合去投資,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先介紹一下我的背景,大家比較好理解我分享的立場。

我自己是清華工科學士學位,後面讀了一個北大的管理碩士,從事管理方面的工作,我在教培行業,算到今天正好十年,那時候我在清華讀大四,做兼職的老師,這十年的時間,讓我有很多的收穫。我在過去十年時間涉足K12的班課,1對1,線上、線下幾乎所有的細分領域,我在2010年的時候在雪球網註冊成為用戶,2012年開始,陸續到現在寫了17篇文章,大家可以在雪球上搜索,直接搜索小狼,或者我文章的名字,《教育培訓行業現狀分析》,一共有17篇,成為投資者進入教培行業必讀的入門指南,各位投資者如果今天覺得我分享的內容還不能夠讓你完全了解這個行業的話,可以到雪球上閱讀一下這些文章。

先說一下我的結論,我今天20分鐘最核心的結論就是教培行業未來五年,將在全國範圍內高速增長,行業也將更加集中,更加規範,是投資者進入教培行業領域的最後一次黃金時代。為什麼說最後一次?我在2012年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有讀者閱讀了我的文章,去買了新東方和好未來,組合投資,五年的時間,收益翻了十倍,那個時候,學而思的股價是七塊錢,新東方的股價是九塊錢,現在學而思至少是兩百億美元的市值了,最近跌了一點點下來,未來還能不能漲?現在又是到了最好的時機,今天我給大家分析分析。

2018年中國人均GDP將超過九千美元,未來五年將超過1.2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國民將在第三產業,特別是教育領域的消費水平將迎來爆髮式躍進。觀察日本、美國所有的西方國家,當他從中等收入步入高等收入的時候,他在生活當中的基礎消費,比如說飲食的消費,或者是衣物方面的消費增長率不是很高,但是服務產業、第三產業的增長非常明顯,而我們國家又屬於很強勁的帶有東亞的儒家文化的色彩,家長們很願意把金錢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身上,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感受到,我們做教培行業,能夠感受到中國真的是越來越富裕了。

1對1,北京市場的1對1,高中孩子平均的消費是每小時300多塊錢,一年的消費水準平均是4萬,一個孩子在高中階段,如果上1對1,平均消費是4萬,但是這個水平並不高,你們猜測一下,如果這個孩子準備出國留學,他一年會花到的錢是多少?平均是12萬,一個孩子準備出國留學的費用。我在想,這些有錢的人都是出國留學嗎?應該有些人會留在國內考試吧?當時我做了一個嘗試,我在去年的時候,我把我的兩千名老師挑出來20名資歷最優秀,教學水平最高的老師,單獨建了一個項目「金牌教師」,單獨立了一個價格,你們猜一下,當時我定的價格是一小時多少錢,1對1?1200塊錢,在一個月之內,我的20個老師的所有課時班全部賣出去了,而我原來的正常價格是1小時300塊錢,所以可以看到現在整個中國中產階級的消費實力非常強,他們願意為優秀的師資,優秀的教育投入大量的金錢。

國民將在第三產業,特別是教育領域的消費水平迎來爆髮式的發展,我說的是北京一部分的人群,但是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可能就會拓展到全國所有的城市。

高質量出生人口的增長和家長受教育水平的顯著提高進一步帶動了教培行業消費市場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願。這個是什麼概念呢?大家會覺得這不對啊,中國的人口增長現在已經開始下滑了,大家如果看最新的數據,我們去年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比2016年要低,所以大家就想,現在出生人口越來越少,開放二胎也沒有辦法把人口的增長率拉升上來,是不是會對未來十年的教培行業產生負面影響?大家注意一下,教培行業的增長跟出生人口不是直接關係,是跟高質量的出生人口有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你要是農村地區,或者是很貧窮的人生的孩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過去這幾年時間,是中國獨生化、少子化政策帶來的最大影響,因為大部分孩子的父母生的是獨生子女,但是投入只會越來越多,你想想看,以前不是獨生子女的時候,這些家長們如果有了余錢,給自己的孩子投在教育上肯定是分擔的,但是獨生子女能夠集中這部分投入,反而使得教培行業的消費變得更多。所以人口的變少,並不一定影響教培行業的支出,關鍵是看高質量人口的增長。

在座各位,北京、上海、廣州在過去的30年時間,出生人口低谷是哪一年?做投資者的不關心人口增長?這三個城市出生的低谷是2003年,北京市當年出生人口17萬,其中戶籍是4萬,非戶籍的是13萬,大家再猜一下,2016年北京市的出生人口有多少?有的數據說的是28萬,有的說的是30萬,我們認為是30萬左右,其中18萬是戶籍人口,12萬是非戶籍人口,所以你想想看這十幾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你再說一下2003年的孩子現在該讀哪個年級了?初三,馬上讀高一,所以單純從人口,大城市的人口紅利而言,接下來就是一波高峰充斥小學、初中以及未來三五年以後的高中,所以這個從人口的增長上來看就非常明顯了。我們要看教培行業受人口影響,一定看的是大城市,包括現在城市化運行完了之後,高質量的出生人口是否在發生改變。

還有一條,家長的受教育水平也在提升,這個非常明顯,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好未來旗下的學而思培優,是整個全國的K12培訓機構的龍頭企業,他最開始是在北京發展的,按理說北京已經發展得很好了,他去年一年時間,他的小學板塊在北京的小學板塊,你們猜測一下,增長了多少?去年一年在北京線下,先不說線上,增長了90%,直接從4.5億變成接近9億。我如果明確說一下人數你們可能能感受到,我拿他們小學三年級做一個例子,前年秋天,應該是大前年的秋天,他們小學三年級一個年級數學一個學科,在北京招生的人數是7000,到了前年的秋天,招生人數變成了1.2萬,到了去年的秋天變成2.1萬,你知道北京市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一共有多少?一共是15萬到16萬,所以基本上1/7的孩子,15%以上的孩子在單獨的單一機構裡面補習一個學科,而且是小學三年級,你想想這是多誇張的事情。所以過去幾年期間,你會在北京和上海,包括廣州,你能看到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的招生人數急劇的膨脹,不僅僅是好未來、學而思,你看很多的中國小學機構都有高速的增長,基本上北京整體市場增長了40%。

你們覺得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是現在的一二三年級有這麼高速的增長?大家知不知道中國的大學擴招是哪一年?從1998年開始,而1998年擴招的大學生生下來的第一批孩子,正好是現在小學三年級,知道這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嗎?所以中國人口素質的不斷提升,孩子的父母他們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特別是大學本科畢業的家長數量急劇上升,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會更加重視,投入也會更加多。而這個帶來的效應,相當於有一個槓桿作用。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中學的優質資源是一百,孩子的學生數量是一百,或者說想要獲取優質資源的孩子數量是一百,你說會有競爭嗎?不會有競爭,大家就不會補習,不會上培訓機構的課。但是如果希望獲得優質資源的孩子數量增長20%,那這120%的學生就要相互競爭了,導致同步需要培訓的學生增長50%以上,這是人口素質的變化帶來支付意願的上升。

教培行業的的整體投入回報率在未來五年獲得顯著的提升,今年不一定,今年擴張很快,但是擴張速度很快的結果,今年中概股上市的幾家公司利潤率不會很明顯,但是未來五年一定會很大,因為家長們願意掏的錢越來越多。

中國大陸擁有其他地區和國家不具備的人力資源紅利,這個還不是人口紅利,中國高等教育培養出了大量的高知識水平,低技能水平的勞動力,為教培行業爆髮式發展做足了人力資源準備,中國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所以你會發現,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和我們這個國家實際需要的人會有錯位,但是有一個好處,所有人經過了高考,他的知識水平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技能水平可能要打一個問號。大量的高知識水平,低技能水平,正好又是教培行業所需要的。但是我們國家的教培行業也經歷了30年的發展,日本、韓國、台灣、香港,至少經過了七八十年的發展,但是你可以去對比,你一定會發現,我們國家現在教育培訓行業發展的先進程度遠遠超過日韓、港台,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沒有這麼多人力資源。在我們國家會有什麼模式?會有1對1模式,即使日本有1對1,規模就要小很多,因為他沒有這麼多人。教培行業,我們初始的觀念認為學生去獲取知識,老師只要講得很好,講得很牛就行了,後來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學習是反人性的事情,必須要老師關注他的行為,你要關注他的行為,就需要有大量的人力投入,中國有大量的人力,使得人力成本可以壓到很低,就是因為有大量人力資源的紅利在,這就是其他國家可能形成不了規模化的教育培訓行業,但是在我們國家是可以形成的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隨著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力。

我2008年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作為清華的本科生,我當時是推研保博了,我2010年從清華退學在那個培訓機構做了全職,覺得不可理解,但是你看現在校招會,教培行業成為一個單獨的條目,而且教培行業裡面的招聘場景來的大學生的數量遠高於其他的行業,甚至比製造業和互聯網行業還要高,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種現象。

第四個背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為教培行業的效率提升和集中度增加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巨無霸式的教培機構的誕生創造了可能。各位投資肯定不希望只是投地域性的公司,肯定希望產生一個具有滿盤效應,能夠在這個市場當中具有壟斷,或者是寡頭壟斷的狀態,在互聯網技術誕生之前是不可能的,現在不一樣了,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得到快速的擴張。所以這一條又使得各種公司能夠發展起來,創造了一種可能性。這是四個背景。

再看看現狀,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的教培市場經歷了三次大規模消費升級這三次主要指北京和上海。北京第一次消費升級是2000年到2004年,實現了以滿足優質教學資源需求為依託。最開始學生能買到好的輔導書,找一個好的學校就能滿足了,後來不一樣了,要挑選這個老師是不是有很精彩的講解能力,他追求的是上課的聽課效果,如果我沒有講我的背景身份,你們可能都能聽出來或者猜出來,我就是老師出身,作為一個老師,就是會在去傳遞信息的時候,很照顧所有聽眾是否願意接受這個信息。這就是那段時間的追求,所有的家長都在干一件事情,打聽哪裡有好老師,我們就追著好老師去報班,這是第一次消費升級。

第二次消費升級是2009年到2012年這段時間,是以滿足優質服務水平需求為依託,就是家長發現,這個老師講得好也沒有用,今天我20分鐘時間給大家分享了很多東西,你回去做投資是不是一定能夠五年賺十倍,很多大佬做分享,可能只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想法,但是家長追求的是確定性,我不僅是聽了一個老師講課講得好,我還希望是能夠讓孩子的成績確保提升,這裡面就需要孩子關注和投入了。那個階段下,對孩子的服務水平成了很重要的要求,哪怕你收的學費更貴一些。所以那幾年時間最大的改變,以前培訓機構可能一個班是一百個學生,兩百個學生,經過2012年之後,都變成了二三十個人,小學不超過15個人的水平,這就是以服務水平需求為依託,快速發展的公司也起了好幾家。

第三次消費升級,從2015年、2016年,一直到現在還在延續,很多家長的受教育水平很高了,不僅僅滿足於老師講得好,你服務得好,他滿足於你提供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先進的,上這個班我是不是覺得很有面子,費用是不是很高,家長之間的相互歧視就看到了,上那個機構的課就是低端家長,那這個機構的課就是高端家長,第三次消費升級是以滿足優質教育理念需求為依託,這個方面在科技方面,在教研上的投入會進一步增大。

而且我們在全國市場的水平來看,一線城市主要是北上廣深這四個城市,基本處於第三次消費升級浪潮,剛剛說的理念上的升級。二三線城市,包括一些副省級的城市處於第二次消費升級,看的是服務水平,四五線城市,十八線縣城,農村地區,現在正好進入到了第一次的消費升級,他們在關注能不能獲取好的老師。這是中國大陸從一線二線到農村地區,都在進行教培行業消費升級的時機。包括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推動了這三次升級浪潮技術的融合,你不要覺得三四五線的孩子一定觀念就很Low,很落後,不是這樣的,那些大機構們,通過互聯網機構,把先進的觀念傳遞下去,可能實現三次的消費浪潮聚集在一起爆發,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最後一次呈現這樣的機會。

曾經有一個是馬雲還是誰說的一句話,做這個投資就是兩方面,一方面看消費升級,第二個就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的風險很大,而消費升級是可以看出國家變化的。

政策的影響,說完了背景,大家關注更多的就是政策,最近一段時間國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新聞還是傳遞了很多的,要對整個教培行業進行規範和限制,包括就這兩天時間,北京、上海,還有各個地方,你會看到教培機構都在進行各種整頓和清理,你的內容不能超綱,進度不能超前,所有辦的教學執照,所有的工商執照是不是已經合理的辦下來了,是否滿足消防的要求等等等等,做了很多規範化的要求,所以大家會很緊張,這會不會產生影響?我說會產生影響,包括這一年的時間,對於大型機構的整個運營成本的上升,會帶來一定推動性的作用,但是這是從短期來看。從長期而言,仍然是受益的。

我來說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影響?剛才我說到整個中國的教培市場是在高速發展當中,現在的規模大約是1-3萬億人民幣,這是什麼概念呢?你們知不知道中國整個教育每年總支出是多少,財政總支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接近4萬億,換句話說,整個市場規模和國家的投入基本上是匹配的,相等的,約佔中國GDP值的2-4%,接近國家財政對於教育的總投入,教培行業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超過一千萬人,其中課外輔導教師數量超過五百萬人,五百萬人是什麼概念?如果這個行業每年增長2%,每年多需要老師就需要10萬人,而這10萬人相當於每一年接近一千萬的大學畢業生當中的1%,如果速度更快一點,增長20%,每年就需要多少人?需要一百萬人,中國人口的就業,大學生畢業當中1/10就要進入到這個行業裡面去。如此大的體量,必將引起國家的關注和介入,你想想看,有五百多萬個面對學生的老師,不受國家機器的監管,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從意識形態上就是很可怕的事情。

你會發現這個政策所有的話說的都是我們需要去監管教培行業,而不是扼殺他的發展,為什麼?有兩個原因,先簡單說一下經濟危機的本質是工業/農業效率提升導致就業崗位減少而失業工人並沒有及時掌握新需求的技能,使得國家財富分配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失業人口上升,貧富差距加大,有效需求減少,教培行業能夠大量吸納高知識低技能勞動者,緩解就業壓力。前兩天國家出了一個補充條文,所有的審批,所有的發放執照,所有的鼓勵教培行業發展的所有東西不會停,只是對沒有滿足要求的機構進行整頓,這個很有意思,為什麼?因為國家已經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這成為整個國家維護整個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很重要的一個手段,緩解就業壓力,擴大富裕階層的消費需求。

從社會危機的角度來看,社會危機的本質是社會各階層影響力現狀與權力慾望不匹配帶來的不安定因素,教培行業能在節省國家財政資金的情況下,吸引大量資金和人才進入這個行業,並通過市場手段重新分配教育資源,中產階級現在有影響力了,他們需要有上升通道,但是他們很恐慌,為什麼?舉一個例子,西城區有很多名校,但是在大家感覺當中,教育資源最集聚的是海淀區,為什麼?因為西城區的名校資源基本上被預先預留出來了,西城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地區,我怎麼才能獲得好的教育資源呢?他就會想辦法,海淀區的話沒有那麼預留,可能就會有更多的通道能夠進入。你把這條通路完全堵死了,這個社會就一定會產生不安定因素。換一句更通俗的說法,當所有的家長和孩子都在為著升學而在奔波、焦慮,在不斷的研究升學政策和怎麼幫助孩子成長的時候,就沒有多少人去上街散步了,所以這是一個本質上來講,能夠幫助國家實現穩定的一個工具。綜上所述,國家政策對教培行業一定是加強監管,而不是徹底消滅,政策會在准入門檻、安全機制、運營規範和內容審查,不能超綱超前就是第一步,當然肯定還會有第二步,第三步,來加強監管,這些所有監管會使得教培機構的行業成本抬升,但是整體而言不會影響太大的發展。並通過斬斷公立教育與課外輔導的權力尋租空間,來規範市場,降低國民對教培行業的負面情緒,國家政策最終回帶來一個更加健康、更加規範、更加集中的教培市場。很簡單,你把門檻抬高了,小機構肯定活不了,換句話,如果你是國家,願意管幾萬個,幾十萬各機構,還是就管十幾家機構。

再一遍結論,教培行業未來五年將在全國範圍內高速增長,行業也將更加集中更加規範,是投資者進入教培行業最後一次黃金時代,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球 的精彩文章:

這人的一句話照亮了我整個投資生涯
看了巴菲特所有的投資,我明白了大多數人虧損的真相!

TAG:雪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