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膝骨關節炎,不是只有關節置換一條路可走!
得了膝骨性關節炎,
真的沒有什麼好辦法,
只能拖上一天是一天嗎?
如果實在拖不了,
是不是就只能換人工關節了呢?
膝關節骨關節炎是普遍存在於廣大中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十分常見的退行性疾病,卻在大眾中有著各種認知誤區,不得不慘淡地背鍋生存。今天,就讓我們跟著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的專家,真正認識骨性關節炎這種病。
曾有一位年近六十的女患者到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骨科門診就診,原因是左側膝關節疼痛,輾轉了多家醫院,結論是膝關節骨關節炎,有的醫院建議她做關節置換手術,但很有可能在十幾年之後因為人工關節的磨損而不得不進行翻修手術,有的醫院考慮到她的年齡因素,建議她用藥物再維持幾年,等關節軟骨磨損得更嚴重些再做手術。由於患者家務繁忙,老人孩子都需要她照顧,加之她對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充滿了恐懼,一直沒有認真,過著「拖過一天算一天的日子」……
三中心醫院骨科接診後,對該女士的病史和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患者的膝關節軟骨只是早期磨損,並沒有完全丟失,其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脛骨的內翻畸形造成的,也就是俗稱的「羅圈腿」,因此對該病人進行了脛骨高位截骨手術——即完全保留患者自己的關節,包括軟骨、韌帶,只是將內翻畸形矯正,讓膝關節的受力平衡而不再僅僅集中在內側,從而通過一個較小的手術解決了困擾她多年的問題,患者對術後的效果非常滿意。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去困擾老年人的膝關節骨關節炎,其發病年齡有著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當前,骨關節炎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有研究表明,45歲以上人群骨關節炎的患病率約為30%,而且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越來越高,到了60歲以上可高達75%。中國的骨關節炎患者超過5000萬,以膝關節炎居多。骨關節炎的發病率、致殘率高,而且年輕化趨勢明顯,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很多人覺得關節痛是小事,忍忍就過去了,不積極治療,但結果往往是病情愈加嚴重。我們買豬骨頭時可以看到,其關節部位有一層白色的、比玻璃還光滑的物質,這就是軟骨。骨關節炎主要是軟骨出問題了。如果任由其發展,一步步由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發展到關節活動受限,直至關節被破壞。此時,骨頭與骨頭之間失去了「緩衝」而直接摩擦,結果不可逆轉。
防治有三大要點
骨關節炎可防可治,重點在於方法是否對了。許多人怕損耗關節而不運動,有些人則運動量過大,反而加速軟骨磨損。其實,防治骨關節炎有三大要點。
第一,控制體重。減肥能從根本上減輕膝關節的負擔,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都屬於重中之重。有研究表示,體重減少5公斤,10年內有癥狀的骨關節炎發病率減少50%。因此控制好體重,對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減輕癥狀、延緩病情發展都非常有益。
第二,適當運動。很多研究發現,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於改善髖、膝關節炎的疼痛。因為運動促進了關節液在關節內流動。適當的運動鍛煉不但可以增強肌肉力量、穩定關節,也是預防關節炎的一種重要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不建議老年人或者骨關節炎患者過多進行下蹲的運動,最好選擇散步、慢跑、游泳以及輕鬆的舞蹈運動。
第三,正確用藥。門診曾經有患者說,醫生開的某某軟膏,連續塗了一個星期都沒效果。其實,這種軟膏要在兩天內用完,每次需要擠出8~10厘米長的膏體,堅持每天塗抹五次才能達到效果。建議患者一定要向醫生諮詢清楚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免多走彎路。
專家指出,過去對於患晚期關節炎的老年患者,人工關節置換是一種不得已卻也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處於關節炎早期的廣大中年患者,卻不得不面對一種兩難的局面:過早進行關節置換,不但創傷大,而且還必須冒著未來手術翻修的風險,可是完全依賴藥物,又難以控制病痛,導致關節的退化繼續加重。
其實,在藥物治療和關節置換之間,還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療膝關節炎,比如關節鏡下的關節清理術,脛骨高位截骨術以及單髁關節置換術等,都可以有效延緩甚至避免最終的全關節置換,並且手術微創,術後恢復快。
只要能夠正確全面認識膝骨關節炎,摒棄「有病能拖一天是一天」的觀念,就能夠以最小的創傷,換取最大的關節功能,以最快速度回歸正常生活。基於此,三中心醫院骨科將開展公益健康講座,使廣大患者更全面地認識膝骨關節炎,普及「保膝」手術方法,早期治療,早期恢復。
健康知識講座
時間:4月28日、5月26日(周六)上午9:00-10:00
地點:三中心醫院門診三樓報告廳
主講人:骨科副主任醫師陳偉(周三門診)、侯曉斌醫生(周一門診)
記者 | 張昭
通訊員 | 陳穎
圖片 | 新華社
新媒體編輯 | 張昭
喜歡就轉發·更喜歡就關注
您 可 能 錯 過 了 這 些
TAG:城市快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