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又挑事:香港過度「中國中心化」,將被我們取代
【編譯/觀察者網 馬雪】誰才是亞洲商業中心?隨著「獨角獸」爭奪戰愈演愈烈,為了籠絡優秀企業,新加坡又拿香港和內地關係說事,主動挑起爭端。
繼港新交所執行總裁周士達月初將港交所標籤為「半離岸」市場後,27日,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再次「開撕」,稱「香港越來越『中國中心化』,或許不太適合企業在此協調管理亞洲地區業務。」
彭博社報道截圖
據彭博社報道,馬宣仁受訪時宣稱,自1997年以來,香港更專註於服務於內地的強大經濟,反而助新加坡一臂之力,使其成為亞太商業樞紐。
馬宣仁解釋稱:「內地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正不成比例地增加,如果一家企業,考慮到協調管理亞洲各地的經營活動,那麼我認為,由於香港越來越『中國中心化』(China-centric) ,這方面可能不太適合。」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主席馬宣仁(圖源:彭博社)
彭博社援引新加坡發展局統計數據指出,約有37400家國際企業將其業務設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7000家跨國公司。
「數字說明了一切,」馬宣仁稱,「越來越多的公司將其亞太地區總部,至少亞太地區的非中國總部,設在新加坡。」
但馬宣仁也不得不承認,香港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海外企業將考慮香港,但香港也將面與北京上海的競爭。
據香港商報,今年第一季度香港IPO市場表現優異,62宗新上市項目合共集資244億元,同比增長82%,位居全球第四。
彭博社報道稱,新加坡主要著眼於東南亞地區,是東南亞最大的金融市場。
新交所(圖源:視覺中國)
馬宣仁表示,新加坡對跨國企業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於「創新型經濟體」,以及擁有低稅率和有針對性的勞動法例,能夠吸引一些在研發上龐大開支的企業進駐。
「我們是一個小國,永遠不會像矽谷那樣自給自足,永遠需要吸引外來的行業領導者。」
馬宣仁還表示,「新加坡政府將GDP的1%用於研發,而私營企業則撥出1.3%到研發上」。而且新加坡政府要將研發開支提高到GDP的3%以上,目標要與其他小型創新經濟體看齊,比如瑞典及瑞士。
而香港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指出,香港政府爭取在2022年之前,將研發開支佔GDP比例,從本屆政府任期之初的0.73%提高到1.5%,長遠目標是3%至5%。
為此,新加坡政府在2018年財政預算案之中,提出獎勵研發開支,企業研發項目成本及稅收減免,從150%提高至250%。
香港特區政府也有提供稅務扣減,首200萬元符合資格研發的開支可扣稅300%,餘額扣稅200%。例如一家科技創新公司的總開支如果是600萬元,當中有200萬元是符合資格開支,總扣稅率便達到600萬元。
港交所(圖源:視覺中國)
「同股不同權」改革帶來鯰魚效應
曾痛失阿里巴巴的港交所去年提出修改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近期又公布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赴港上市的第二輪市場諮詢方案。
而今年1月底,新交所也宣布考慮讓採用雙重股權(即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來上市。3月9日,新交所執行副總裁周士達表示,新交所計劃未來兩周公布「雙重股權」企業上市規則諮詢文件,預計從諮詢到公布約需要兩個月,預計今年7月就能迎來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而且這很有可能是一家香港科技公司。
周士達還宣稱,香港已經不是完全的離岸中心和國際市場,只是「半離岸、半在岸」,內地與香港的互聯互通機制已經建立,如果是已經在內地上市的企業,再在香港上市並沒有太大的意義,「無論喜歡與否,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而新加坡不是。考慮到中國內地對香港證監會有一定影響,香港真的是最佳上市地嗎?」
對此,3月14日,香港證監會主席唐家成及行政總裁歐達禮(Ashley Alder)都對有關言論表示不同意及失望。唐家成稱新交所的評論是「無稽之談」。他指出,香港證監會是獨立的監管機構。
「嘴仗」之外的實力對比
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及政府統計處數據,母公司在海外及內地的駐港公司數目由2016年的7986家增加至2017年的8225家,其中,包括1413家地區總部、2339家地區辦事處及4473家當地辦事處。
此外,截至2017年9月底,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有2079家,其中有1034家為內地企業,佔總數50%。
近年來,港交所一直牢牢佔據著亞洲IPO的霸主寶座。根據據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Dealogic的統計數據指出,去年香港共有156宗IPO,集資金額達到143億美元;相比之下,新交所則有20宗IPO發行,集資額為32億美元。
此外,在26日下午公布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香港穩居全球金融中心前三甲地位,而新加坡屈居其後排名第四。
※初見面就掉淚 李敖被台名嘴嚇壞:「這是不是個瘋子」
※港媒:且看「黃皮白心」的敗類如何表演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