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張國榮串起的香港電影史

張國榮串起的香港電影史

風再起時

 Final Encounter

張國榮 

00:00/04:30

我 回頭再望某年

像失色照片 乍現眼前

這個茫然困惑少年

願一生以歌

投入每天永不變

任舊日路上風聲取笑我

任舊日萬念俱灰也經過

我最愛的歌最後總算唱過

毋用再爭取更多

風再起時

默默地這心不再計較與賓士

我縱要依依帶淚歸去也願意

珍貴歲月里

尋覓我心中的詩

張國榮這個名字,和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註定緊密相關,在那個漸漸遠去的時代里,他留下了太多的影像和故事,所以很多人懷念那個時代,也懷念他。

還記得小時候在電視上,晚飯時間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看那些國語配音版的老港片:《家有喜事》、《縱橫四海》、《倩女幽魂》……看的次數多了,連下一句台詞是什麼都能接上,可那時並不知道那些個角色背後的名字叫張國榮,知道的時候腦海里模糊的形象一下子生動起來。

再過些年,了解他越多,了解電影越多,突然發現,他恰是經歷了自新浪潮開啟的香港電影時代,他飾演的角色那麼豐富,參與的電影類型如此多樣。

他當然是早已被寫進歷史的人,他是歷史的參與者,是那個時代繞不過的明星,他也可以是串起歷史的線索。

香港影評人湯禎兆在文章中這樣評價他:

張國榮在香港的影視媒體上始終穩佔一重要位置,正好在於他本質性上與其他當紅男星(劉德華、梁朝偉、劉青雲及吳鎮宇)有關鍵性差異。以上眾人都屬草根化的明星(以至到後來的周星馳),反而張國榮由始至終均處於精英位置,能以一曲American Pie出道,坦白說在當年的娛樂圈中肯定是異數中的異數。而且張國榮知道如何挑選劇本和導演。

所以他演過的諸多電影質量大多屬中上乘,很少有所謂的爛片。

遺憾的是,假使2003年他沒有離開,他一定會有自己導演的電影長片作品,還有計劃參與到楊德昌的電影、林奕華的舞台劇,會塑造更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而褪去明星光環,他在銀幕上呈現的永遠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獨一無二的印記。

那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從頭說起張國榮與香港電影。

80年代初:新浪潮與青春代言

「新浪潮」(The New Wave)的名字,來源於法國新浪潮電影。

1978年,香港電影工業湧現了一批新生力量,這些導演大多從國外學成歸來,富有創意和實驗精神,香港影視評論雜誌《大特寫》對這批導演冠以新浪潮的稱謂,他們代表了新的電影觀念,創作力旺盛,推動香港電影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十五年興旺的時期。

1980年到1982年是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全盛時期。

在這批包括許鞍華、徐克、章國明、嚴浩、譚家明等十多位在內的新浪潮導演中,蔡繼光拍攝了不少青春影片,完成了香港電影中青春片類型的本土化。

他的第三部電影《檸檬可樂》拍得是四位少女的青春生活,圍繞愛情、家庭和校園展開,張國榮在其中飾演一個花花公子,對待愛情的態度非常隨意散漫,和周秀蘭飾演的女主相戀後很快便覺得索然無味另尋新歡,而女主經歷了青春的初戀熱戀到失戀,終於完成了自己在愛情上的成長,結尾的人戲合一是亮點,幾處校園群戲也頗為搞笑。

張國榮與周秀蘭

石琪評價這部電影「單純而不淺薄,有感觸而不說教」。而回看張國榮的出道作,包括《喝彩》、《失業生》、《檸檬可樂》、《鼓手》、《第一次》……不難發現他也是80年代的青春代言人。

有趣的是,張國榮從來旺邪不利正,這些作品中他最沒觀眾緣的,就是《鼓手》中正面上進的青年形象。其餘的他不是以富家子弟身份凌辱同窗,就是大膽演繹性來挑戰觀眾的眼光,構成了80年代的青春美學方向。

在新浪潮的導演中,譚家明無疑是一位先驅性的人物,對當時還在做編劇的王家衛也有不小的影響。

和蔡繼光相比,譚家明所拍的《烈火青春》同為青春片,卻顯得更為另類和叛逆,還帶有些許實驗性。「他的作品師承歐洲,特別是高達、安東尼奧尼與布列松等,這些人反資產階級、反商品文化,以及冷冽的影像風格。俱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烈火青春》中描述了兩對青年男女的性與愛,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對性愛態度日趨開放,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青春的荒唐、躁動、慾望與虛無。

張國榮與葉童

張國榮在片中飾演一富家公子,與葉童飾演的失戀少女是一對,他們初見的時候,葉童周旋在兩個公共電話之間,一邊是喜歡她的她不要的,一邊是她喜歡的卻不要她的,而他們相識當晚就去開房。譚家明拍得自然風趣,演員也盡顯靈氣。

他的台詞也頗有意思:

「我們這樣好象對社會沒什麼貢獻。」

「什麼社會?我們就是社會。」

而他們四人虛幻的夢片刻間便死在日本赤軍的刀下,突然來一場青春的自我毀滅,又很是離奇和突兀。

80年代中後期:融入主流與明星造就

新浪潮從1978年開始,到1984年退潮。1985年開始,新浪潮中湧現的電影創作者們紛紛融入主流商業電影行列。而新浪潮退卻的主要原因是:新藝城的夢幻式喜劇出現,佔據了主要市場。

同時,80年代監製制度興起。另一方面,個人風格強烈的文藝片向來不被大眾喜愛,這股「新浪潮」也並沒有扭轉香港電影業大批量生產的特性。社會背景上,1982年中英談判香港問題,局勢不明朗,部分港人人心惶惶,急謀後路,因此到了此時,喜劇片的大行其道簡直天經地義。

波德維爾稱香港電影的秘密是娛樂的藝術,主流香港電影史亦是類型片的興衰更替史。大眾電影需要在熟悉框架內謀求創新,同理,大眾電影更加少不了明星。「類型片需要類型人物的配合。」

張國榮也曾說過:「日本與美國觀眾反覆多變,但香港觀眾一點迷上你,就久久不會變心。」

難能可貴的是,那時的香港明星「很少空有美貌,故能突破單一定型的框限。」

而張國榮本人自參演《英雄本色》後,演繹的角色開始變得更加多樣,一部又一部,不斷在重塑自己,諸多角色各有特點又都帶有一份專屬他的氣質。

黑幫文化下的動作片

1986年,張國榮主演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英雄本色》,飾演警官宋子傑,《英雄本色》中有三個主要男性角色,其影像中刻畫的兄弟情義賺足了觀眾眼淚。

狄龍飾演的黑社會老大豪哥是阿傑的哥哥,而周潤髮飾演的小馬哥是豪哥的手下,和豪哥情同兄弟,是片中最出彩的人物,有情有義,集男性的浪漫英雄主義和洒脫帥氣於一身。

吳宇森出身片場體系,在他事業最低潮的時候,終於憑藉《英雄本色》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善用強烈對比,突出人物們的悲愴命運,他的鏡頭下飽含浪漫主義和暴力美學,此片也最能表現吳宇森的作者風格,包括緊湊縱深的構圖、槍戰中突然的停頓抒情時刻等等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英雄本色》最初是徐克向吳宇森提議拍攝的。

「是時喜劇片當道,投資拍一部浪漫暴力片殊非輕易,然而影片的成功,引發連串有『英雄片』之稱的黑幫電影的搶拍潮。當地對何為英雄主義不斷評價,是環繞港片進行的文化對話中,討論最熱烈的話題。」(《香港電影的秘密》)

直到今天,《英雄本色》帶來的影響依然不減,2017年丁晟導演已經開拍《英雄本色4》,延續當年的英雄情懷,可是演員再也找不回當年的原班人馬了,今天的我們只能聽著那首張國榮演唱的《當年情》去找回從前的感動。

影片《縱橫四海》拍攝於1991年,但因為同是吳宇森導演的動作片,故而提到前面來說。

和《英雄本色》相比,《縱橫四海》更加接近香港本土作品也更具娛樂性,全片基調輕鬆搞笑,喜劇收尾。「從頭到尾滿布大大小小的趣味,這種毫不造作的盜寶片,好萊塢是沒法再拍到了。」(波德維爾)

《縱橫四海》的故事同樣是圍繞三個人展開,只不過這次是兩男一女,他們從小生活在一起,被養父培養成偷盜藝術品的高手。

片中主演三人魅力四射,張國榮更是在《縱橫四海》里從驚艷出場到結尾大戰全程帥的一塌糊塗。

本片亦不乏經典段落,比如他和鍾楚紅跳的那曲驚艷四座的探戈,以及周潤發後面優雅的輪椅起舞,百看不厭。

張國榮與鍾楚紅

今天來看,《縱橫四海》仍是一部合格的有誠意的商業片,不同的受眾們都能從中找到樂趣。

片中三人的關係經歷分離與和解,最後從驚險的盜竊風雲回歸到平凡的家庭生活。

如同這個電影的名字一樣,《縱橫四海》就是一場不切實際的夢,太過理想和浪漫,充滿巧合和幸運。

它也許不如《英雄本色》在觀眾的記憶里留得長久深刻,但哪怕只是一場熱鬧的玩笑,這也足夠了。

古裝鬼片

1987年,張國榮主演電影《倩女幽魂》,片中他成功塑造了風流倜儻又有些呆呆傻傻的書生寧采臣,該片不僅在香港、韓國、日本、東南亞取得了票房佳績,還讓古裝鬼片重新成為港產片的潮流。

《倩女幽魂》和前面提到的《英雄本色》 都是在徐克的影響下製作的,今天很多人印象中《倩女幽魂》的導演是徐克,其實徐克是本片的監製,但很難判斷他在導演環節有多大程度的介入,因《倩女幽魂》的風格確實是很徐克的。

波德維爾說:

徐克效法斯皮爾伯格,攫取過去賣座片的套路,讓吳宇森從60年代武俠片傳統中取材,替黑幫片抹上自虐式的浪漫英雄色彩,又幫忙程小東用低科技拍鬼故事,拍出氣氛與效果都極富想像力的包裝。兩片皆標榜精緻的燈光設計,感染力強的原創音樂。《英雄本色》和《倩女幽魂》標誌著自覺走現代化路線的勝利。

電影對聊齋中聶小倩的故事做了全新的演繹,王祖賢也成功塑造了銀幕上經典的女鬼形象。

《倩女幽魂》除了在影像風格和視聽技巧上達到了超高水準,故事本身也同樣耐人尋味。

它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里聶小倩的故事,保留了原作聶小倩、寧采臣和燕赤霞、姥姥這幾個主要人物和前半部分的故事框架,而收尾在送小倩投胎轉世的分離處,省去了原作中結婚生子的庸俗大團圓結局。

寧采臣

電影開頭張國榮「人生路,美夢似路長……」的歌聲一起,寧采臣一副書生模樣,背著行囊從遠處走來,將我們帶進那個如夢似幻的世界。

這不只是一個人妖殊途懲惡揚善的故事,小倩是被天真善良的寧采臣打動,那見夠了妖魔鬼怪和社會黑暗只剩下自己的除妖之道的燕赤霞,也是因世上還存寧采臣這份赤誠之心而放棄了自己幾十年的道,願意給小倩重新做人的機會。

正如燕赤霞所語:「鬼和人都一樣,為了利益互相利用。」《倩女幽魂》的人設中有好人壞人也有好鬼壞鬼,並前後來到了人世地府兩重世界,情節設計工整,片中的多處巧合、笑點、打鬥都很好地融合進故事,台詞很現代也很本土,飽含對現實的戲謔:「為何這世界這麼荒謬,真是啼笑皆非。

「做人生不逢時,比鬼還慘。」但不顯突兀,對古代的民間社會和地方貪官衙門也做了生動有趣地描繪和諷刺。從頭到尾都扣著了《聊齋志異》本身推重的「情」字和「刺貪刺虐」的背後表達。

現代愛情片

1988年張國榮主演關錦鵬導演的電影《胭脂扣》,同梅艷芳合作,並憑藉十二少一角第三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提名。

和《倩女幽魂》相似的是《胭脂扣》中也有一個女鬼的存在,同時也對傳統的「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做了現代改寫。

關錦鵬拍過許多經典電影,包括可以作為了解近代電影史的資料來看的傳記片《阮玲玉》(1991),但最為大家熟知的作品大概是劉燁和胡軍主演的同性戀題材電影《藍宇》(2001),他本人也是同性戀者,作品帶有濃郁的女性主義觀照。

1996年,為紀念電影誕生一百周年,關錦鵬還拍攝了一部記錄電影《男生女相:中國電影之性別》(這部紀錄片也做特別推薦,是十分珍貴的影像資料)。

這部片另闢蹊徑,從性別的角度切入中國電影史,片中採訪了當時多位重量級的導演、演員,探討中國電影中性別思想的前衛和變化,包括讓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談父親的缺席,張國榮談對女扮男和男扮女的認識。

張國榮在裡面直言道:「林青霞扮男人百分之百成功嗎?對不起,我不覺得。觀眾喜歡她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她靚。女扮男裝,像6成,人們就會很欣賞了,但男扮女,只要有2分不像,就會說噁心。」

透露出大眾對於女性和男性的不平等認知,彷彿男性扮女性就是某種意義上的退步。

新藝城喜劇片

前面說過,香港電影新浪潮退卻的主要原因是:新藝城的夢幻式喜劇出現,佔據了主要市場。

有人認為香港本土的後現代觀念萌芽於1984年左右,這個時候新藝城崛起,中英正簽署聯合聲明,香港電影也正在轉向商品化和娛樂化,但也有人認為,後現代誕生於1989年以後,懷舊和無厘頭變成大眾的逃避之所,突出表現在當時冒出了一系列舊片重拍的作品,例如張國榮參與主演的這部《新最佳拍檔》。

然而這部片,卻宣告了新藝城喜劇的終結,被稱為新藝城80年代蓋棺之作。

1980年,黃百鳴、麥嘉和石天創辦了新藝城電影公司,專走粵語喜劇路線,擅長對電影的商業宣傳和包裝,而最佳拍檔系列也是公司的頭號招牌,曾創香港電影最高賣座紀錄。但到了拍攝《新最佳拍檔》之時,公司內部矛盾激烈,80年代也即將過去,到了1990年,火了十年的新藝城便解體了。

關於這部電影本身,其實沒多少可說,我更加推薦這個系列的前兩部。這是這個系列的第五部,也是最後一部。

片中老牌最佳拍檔許冠傑和麥嘉來到了最落魄的時期,麥嘉飾演的神探失業、離婚,與許冠傑關係勢成水火,還被張國榮和利智組成的新最佳拍檔設計嫁禍,然後四個人都被大陸公安拘捕,慘的不能再慘,喜劇效果還是有的,但片子惡搞與窘迫並存,彷彿映照了新藝城此時的尷尬境地,但在當時的票房上表現頗好,張國榮也在這次表演中顯示出一定的喜劇天分,而等到90年代,賀歲片盛行,他也參與到更多經典的喜劇電影拍攝中去。

風格與演員:90年代的新與變

香港電影踏入90年代後,製作量不減,製作水平提升,且80年代末90年代初湧現出許多新導演,和新浪潮一代相比,這些導演並沒有年輕多少,大多是從做編劇和助導成長起來的,比如王家衛,在執導他的首部電影長片之前就曾當過10年編劇。

與此同時,傳統意義上的明星形象也發生了變化:

「更多電影人有更大的決心去探索個人風格的可能性,又或是在類型電影中注入新變元素,令演員的藝術生命得以不斷增益及發展。同樣,進入明星自主的年代後,我們得以看到一個藝人真正在演藝生命上開拓的可能。」

然而到了1993年,《侏羅紀公園》在亞洲所向披靡,好萊塢攻佔亞洲市場,港片的海外市場開始萎縮。只能依靠本地市場,可本土觀眾的胃口已經被養起來了,漸漸不滿足於既有類型片的套路,票房主要靠幾部賣座片撐著,此外,自1990年周星馳以《賭聖》大破紀錄,開始他的票房神話,90年代便成了周星馳的天下。

到了中期香港電影人也嘗試著開闢內陸市場,雖然每年大陸放映配額有限,但另有合拍片的路可走,《霸王別姬》就屬於香港和大陸合作拍片的成果。

90年代香港電影的票房表現已經不如80年代輝煌,但不少出色影片卻在1993年影業衰退後出現,導演也開始關注較高品味的受眾,並在電影的藝術性上有所突破,逐漸走進國際電影節的視野。

張曼玉、蕭芳芳、王家衛先後在柏林、戛納等國際影展中獲獎。同時人才出現外流,吳宇森、唐季禮、周潤發、成龍等人紛紛前往好萊塢發展。

1989年,張國榮宣布退出歌壇,在國外休養了一段日子回到香港拍電影,那幾年他專心拍電影不再出唱片開演唱會,也是在這個時候,張國榮開始和王家衛合作,從商業片演到文藝片,並憑藉《阿飛正傳》獲得了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從此演技日益精湛,無論何種角色都演得遊刃有餘,在大家都想去好萊塢的時候他還是喜歡留在香港本土,也樂於到大陸拍戲,歲月沒有在他的容貌上留下多少痕迹,卻給他本人籠罩上了一層成熟與孩子氣兼備的迷人氣質。

王家衛的文藝電影

這部電影是香港文藝片的代表作,片中張國榮成功塑造了旭仔,一個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旭仔的那段對白也被人反覆提起,甚至被當做他本人命運的註腳,然而這隻怪我們自己入戲太深。

王家衛是一個善於發現演員和利用演員特質的導演,《阿飛正傳》中,張國榮將旭仔自戀不羈的一面演的生動細膩,彷彿那就是他,旭仔對鏡獨舞的片段也是《阿飛正傳》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段落,亦是香港影史上的經典片段之一,被後人多次模仿致敬。

在張國榮和王家衛拍這部電影之前,他們就有過交集,張國榮1984年主演的電影《龍鳳智多星》,編劇正是王家衛,而在編劇時期王家衛主要與拍過《烈火青春》的譚家明合作,譚家明本人也參與了《阿飛正傳》的剪輯。

說回片子本身,其實《阿飛正傳》講的是怎樣一個故事並不重要,王家衛的電影往往人物大過情節,許多時候人們在片中看到的是一種濃烈的、直擊心扉的又曖昧不明的情緒而不是驚心動魄的情節。

王家衛精準捕捉到香港年輕人的精神狀態,他們寂寞、感性、尋找愛情、得到又失去、故作洒脫又自欺欺人,在杜可風極美的攝影風格里留下令人難忘的稍縱即逝的片刻。

雖然電影的劇情是碎片式的,但情緒卻是連貫的。片中的主要角色差不多都受困於旭仔,被他的任性牽著走,雖然他最後死去。

蘇麗珍(張曼玉飾)和旭仔從一分鐘的朋友變成兩分鐘的朋友,然後徹底輪陷,又因為旭仔「不會結婚」的想法離開他,但卻一直忘不了他,然後旭仔又遇到舞女露露(劉嘉玲飾),依然喜歡他到不能自拔,但能說出「我這一輩子不知道還會喜歡多少個女人,不到最後我也不知道會喜歡哪一個 」。

這種話的旭仔不會停留,他似乎總是厭倦,用冷傲掩飾自己內心的缺失,而後出走菲律賓,找到了生母的住處,但沒有相見。這裡面兩個女人都經歷了愛戀和失去,同時歪仔(張學友飾)和超仔(劉德華飾)又都分別喜歡上露露和蘇麗珍但卻得不到。

在那些長夜裡,他們失眠,去酒吧喝酒或者遊盪在街頭,找不到寂寞的出口。

旭仔

「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什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隻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東邪西毒》是王家衛電影里唯一一部古裝武俠片,即使是武俠片,依然有他鮮明的作者印跡。

王家衛只是從金庸的原著中挑取了他感興趣的角色,用這些角色繼續講他擅長的主題,像是愛情和失去、回憶和忘卻,電影在大漠取景,搭配武俠的元素多了一層詩意,英文名叫做「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似是暗含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全片場景亦有四季變化,仿若一場人生輪迴。

但情節更加支離破碎,這些人物說著一些自戀而瘋狂的話,讓人看得似懂非懂。

張國榮飾演的西毒是一個絮絮叨叨的殺手中介,也是聯繫其他角色的線索人物。自稱因為妒忌變得狠毒,他一個人住在沙漠,每年東邪從東邊來,和他一同飲酒,有一年,東邪勸他喝下醉生夢死忘記過去,然後沒有再來過。

西毒作為一個殺手中介,冷眼看著那些委託人的愛恨生死,似乎一切與他無關,這又是一個厭倦了世事的角色。

但他常常做一個夢,想起白駝山,想起那個已經嫁作他人名叫桃花的女子。東邪忘記了很多事情,卻還是記得他桃喜歡桃花,後來隱居在了桃花島。

西毒

世事蒼茫成雲煙,故事只剩下一些會突然想起的囈語: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可能翻過去山後面,你會發覺沒有什麼特別,回頭看會覺得這邊更好。但是他不會相信,以他的性格,自己不試試是不會甘心。

「我知道要不想被人拒絕,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拒絕別人。」

這是一場困局,是主角無從改變的宿命。

《春光乍泄》中,張國榮和梁朝偉演一對同性戀人何寶榮和黎耀輝,兩人來到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分手又和好,最後又分手,那句經典的「不如我們從頭來過」就出自這部片。

後來張國榮在採訪中提起《春光乍泄》,說王家衛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拍同性戀人之間的情感就和尋常的異性戀一樣,讓你感到這兩個人物是那麼真實,他們熱戀、爭吵、互相傷害、賭氣離開,所有的情形似曾相識,情侶間會有的問題他們都有,不存在對同性戀題材的刻奇。

「王家衛的電影看上去難以捉摸,但其實條理分明。」人物總是返回同一地點,做同樣的事,說同樣的對白,但在重複的規律中人物之間的情感是層層的變奏,「大自然亦呼應著人物澎湃的感情」,這點在《春光乍泄》里多次出現的巨大瀑布尤為突出。

黎耀輝和何寶榮因為檯燈上的瀑布風景而產生了兩個人一起去看瀑布的想法,但是第一次去,他們迷了路,不歡而散。

結尾何寶榮一個人在他們住過的屋子裡看著燈上的瀑布景色,痛哭不止,黎耀輝自己終於去到大瀑布,面對著壯觀的瀑布,臉上不知是瀑布傾灑的水花,還是淚。

何寶榮和黎耀輝

張國榮飾演的何寶榮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依然是那麼的不羈浪蕩,無法忍受寂寞。他以為黎耀輝離不開他,所以每次厭倦了就分手,過一段時間又回頭找黎耀輝,對他說「不如我們從頭來過」,他知道黎耀輝會在原地等他。

但到了最後,黎耀輝還是徹底離開了他。《春光乍泄》英文片名是「Happy Together」,然而事實上,他們兩個人在一起的快樂是短暫的,相互的誤解和傷害卻是長久的,電影的結尾,鏡頭切到繁華的香港夜景,歡快的歌聲響起,形形色色的人快速走過,好像這個城市裡的每個角落,都有何寶榮,也都有黎耀輝。

喜劇片

《家有喜事》系列是香港影史上經典的賀歲喜劇片,充分體現了普通香港人對於節日和小家庭的重視,快節奏生活中的實幹精神。

「一百年了,香港人總覺得自己生活在借來的時間和空間里,所以他們精打細算一切的時空,追求每一寸每一分的利用率。」

香港人非常重視每年的賀歲片,《家有喜事》里明星雲集,並且一定要有一個大團圓的熱鬧結局,明星們再一起合唱一首喜慶的歌才算滿足。

「他們重視傳統,重視兆頭,重視風水,重視這個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和海水。」(毛尖)

《東成西就》是一部充滿無厘頭喜感的搞笑影片,真的是看一次笑一次的片子,同樣明星雲集,不過這部竟然是因為王家衛在1993年拍攝《東邪西毒》時嚴重超時,投資商怕收不回成本,就讓王家衛用同樣的演員班底拍一個搞笑版電影,於是劉鎮偉就來拍了《東成西就》,這部片子用了十幾天就完成了前期攝製,而王家衛的《東邪西毒》用了一年多……

《金枝玉葉》講的是娛樂圈裡的故事,香港電影人真的非常喜歡自嘲,張國榮飾演一個著名的音樂製作人顧家明,和女歌星玫瑰(劉嘉玲飾)、突然闖進他生活的女扮男裝的林子穎(袁詠儀飾)構成一個無比混亂的三角關係。

這部片在搞笑和戲劇化之外,劇本其實寫得不俗,三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弧線,對應場面和母題運用的極巧妙,「陳可辛及其創作班子,都曉得節奏、呼應、伏筆與轉折,以及相得益彰的對應場面,統統可塑造感情」。(波德維爾)

《金玉滿堂》又名《滿漢全席》,作為1995年的賀歲片極其賣座。徐克用武俠功夫片的拍法來拍廚藝比拼,趣味盎然。

開場就是武林大會高手終極對決,一朝英雄廖傑(鍾鎮濤飾)一蹶不振,然後黑幫小子趙港生(張國榮飾)厭倦當老大,來到滿漢樓拜師學藝,被師傅即歐老闆(羅家英飾)各種刁難,又誤打誤撞和師傅女兒(袁詠儀飾)萌生情愫,然後師傅被人設計了,答應了一場生死決鬥,可卻病發入院,於是什麼都不會的女兒和趙港生就突然要擔負起重任,替他去比賽……

這情節難道不是非常的熱血和熟悉?

徐克巧妙地將武俠招數化用到食物中,用食物將中國人聯繫到一起,既給了觀眾們感官上的刺激和娛樂,也在結尾讓人獲得了心靈上的慰藉和滿足。

特別的一部:京劇與史詩

1993年,張國榮主演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霸王別姬》,該片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入圍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張國榮也憑藉《霸王別姬》中的表演獲「日本影評人大獎最佳外語片男主角獎」、「東京電影評論家大獎最佳男主角」及入圍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

嚴格意義上,《霸王別姬》不是純正的港產片,雖然電影原著作者和編劇李碧華是香港人,影片的投資方也是香港公司,但導演和大部分演員來自大陸,拍攝地點位於北京,是香港和大陸的合拍片。

因此也沒有參與到當年的金像獎評比,或許它不能被列入香港電影史的譜系之中,但它確是張國榮演藝生涯里不得不提的一部電影,所以要格外介紹一下。

其實關於這部電影的重要性,不必多說,它是目前人們公認的陳凱歌導演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張國榮的演技封神之作,更是中國影史上極有分量的一筆。

影片中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是一位男扮女裝的京劇旦角,而他本人生在香港,在英國接受西方教育,之前從未接觸過京劇藝術,文化背景與程蝶衣大相徑庭,但他就是憑藉驚人的毅力和悟性演活了程蝶衣。

程蝶衣與段小樓

「陳凱歌表示張國榮是極端用功之人,《霸王別姬》開拍前他到北京生活了六個月,專心學戲,他如此入戲,以至於陳凱歌準備的一個京劇演員替身到最後也沒派上用場。」

這裡僅從新聞里摘錄幾個片段,感受一下他戲外的認真,就如同程蝶衣對京劇的那般痴迷:

蝶衣戒煙一節,第一次拍完陳凱歌就說可以了,張國榮不滿意,要重拍一遍。連續拍了幾次之後,他砸玻璃砸得太狠結果把手指削去一塊肉,大家都很緊張,他笑著說沒關係,這一回終於拍好了。

白鈺記得每天中午演員要從北影廠的攝影棚去大門外吃飯,這點時間張國榮也要利用上。他穿上戲服,邊走邊甩水袖、練步態,口中念念有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入戲極深的張國榮從眼神到動作,時時刻刻都在體會程蝶衣。白鈺說陳凱歌的信心是在劇本修改、與演員互動當中一步步加強的。

張國榮在拍攝《霸王別姬》期間連行走坐立的姿態都改了,那段時間照片上的他坐下來都是緊並雙腿,而他一向的習慣是大大咧咧地叉開腿坐,從前是那樣,拍完《霸王別姬》之後也恢復了那樣。

戴錦華說:

《霸王別姬》中的粉墨春秋,被結構在一系列彼此疊加的三角戀情之中,為了成就這座東方鏡城的形象,陳凱歌將李碧華故事中的同性戀改寫成雙重的鏡像之戀,程蝶衣對段小樓的痴迷,也是虞姬對楚霸王的忠貞,是舞台朝向現實的延伸。舞台以及片中《霸王別姬》的劇目所負載的歷史的惰性,與固置了表象和年代並呈現在編年史之中的、跨越了老中國、新世界的人生故事,便並置於影片的敘事結構中。

關於《霸王別姬》中對的歷史寫作有許多專業的解讀,在這裡不做贅述,我只想聊一聊張國榮所飾演的程蝶衣這個角色。

程蝶衣其實是一個理想化的非常純粹的人,他的美當然是毫無疑問的,袁四爺(葛優飾)感嘆他是「一笑萬古春,一啼萬古愁」。所謂「真虞姬,假霸王」,片中只有程蝶衣對戲如此執著,他愛京劇,愛到人戲不分,愛「霸王」段小樓,只想和師哥唱一輩子的戲。

「說好了一輩子,少一年、一個月、一天、一個時辰,都不是一輩子。」這是虞姬的剛烈,也是他打小銘記在心的師傅的教誨:「從一而終。」他這樣的人,無論世事如何動蕩變幻,他都不變如初,只想永遠在他的舞台上唱那出「霸王別姬」,他「一輩子就知道唱戲,也不出來看看這世上的戲都唱到哪一出了」。

所以他對段小樓妥協時局的行為極為憤慨:「連你楚霸王都跪下來求饒了,那它京戲它能不亡嗎?能不亡嗎?!」程蝶衣的故事之所以能如此感染我們,就是因為這份世間難覓的純粹,因為他是真的「不瘋魔,不成活」。

大概在純粹這點上,張國榮同程蝶衣是一樣的。

情色片

爾冬陞與羅志良合導的《色情男女》是一個關於拍攝三級片的故事,香港電影從1988年實行電影分級制度後,開始出現三級片一說,三級片不單指色情,還包括暴力鏡頭、過多粗口以及其他可能造成18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不良意識的題材情節等等。

這次張國榮飾演一個平庸的小導演,在家失業一年沒有人找他拍片,終於接到一份工作,投資方黑社會大佬卻愣是讓他把劇本改成一部三級片,舒淇演電影中三級片的女主演。

《色情男女》用盡戲謔、諷刺的橋段來揭露當時香港電影產業的眾多現實。

比如一部導演拍的片子不賣座,就沒人給你投資,片中男主常常焦慮,想著轉行的事,不得不說,一個懷著文藝夢的導演到了中年還一無所成,大概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他要面對現實生存的問題,藝術家都是活在幻想中的,事業上一塌糊塗,更別提對家人的關心。

但本片明明有很好的題材和角度,本可以寫得比成品更加有意味,卻用潦草的戲劇性的情感轉折和一個嘻嘻哈哈的結尾消解掉了諸多意義,而張國榮演得依然很用心,實在有點可惜。

光環褪去:香港電影的困境與衰落

前面提到90年代中後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西片逐步抬頭。但那時候地香港電影人也許心中仍尚存希望,即使香港電影接連進軍大陸受阻,錄製盜版猖獗,海外市場進一步萎縮,但到了1997年~1998年,亞洲出現金融風暴,香港影業更加兵荒馬亂,港片成本大幅削減,幾乎跌至谷底,以至於影評人方保羅發出感嘆:「我看,大家熟悉的香港影業完蛋了。」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一切並沒有出現轉機,本土觀眾真的不再寵愛香港電影了,港片本身也可以說是黔驢技窮,尤其是喜劇,只會重複過去的輝煌套路,鮮有令人驚喜的佳片,嘉禾的時代也在走向終結。

當然,在這一片絕望的迷霧之中,仍有好的導演在探索出路,例如我們今天熟知的杜琪峰和邱禮濤。

1995年,張國榮復出歌壇,之後繼續活躍在歌手和演員兩個身份之間,步入40歲之後的他會去演落魄的父親、變態殺手這種年輕時不曾嘗試的角色類型,將自己的演藝邊界拓展得更遠。

他也在2000年7月,首次導演了一部公益短片《煙飛煙滅》,並且他一直有個自己指導電影長片的心愿,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達成。

「1999年,為了給低迷的香港電影產業帶來活力,由20位香港導演結成「創意聯盟」,而張之亮導演的電影《流星語》亦是其中的重要活動。張之亮找了香港許多一線演員,惟有張國榮同意主演這部電影,並且象徵性地只收取一元錢片酬。」

在《流星語》中,他褪去光輝形象,鬍子拉碴、穿著普通,演一個落魄的底層小人物,雖然男主也曾是商界投行的精英,但和香港電影業境遇相似,他經歷了金融風暴輸的一無所有,在最低谷的時候遇到了被母親拋棄的明仔,從此兩個人一大一小相依為命……

這部電影也是張國榮參演電影里少有的生活流,講述普通人的故事,反映了一定社會現實,用平凡人之間的溫情打動我們。

基本上《星月童話》又是張國榮的演技大賞,片中他先後演兩個角色,和同一個女主談戀愛,前者已經跟女主訂婚卻死於車禍,後者是一個卧底黑幫的警察,在某次執行任務時和女主偶然撞見。劇情確實是相當的童話,但張國榮還是演的非常走心有層次。

導演李仁港誇他說:「張國榮很厲害,他一個眼神就能讓觀眾看到這個人物的前史。」

這部愛情片在你想要放鬆的時候倒是不妨看看,因為劇情真的很甜。但客觀點說,我還是要批判一下的,因為片中男主卧底的設定和黑幫的故事線完全讓位於愛情戲,男主女主的運氣都太好了,顯得幼稚而不現實,前半部分還不錯,到深圳出海關開始有點亂來了,如此巧合的愛情故事混搭上黑幫動作類型,勢必有一面平衡不好。

《槍王》這部片就很有意思了,它講的是一個關於槍,關於自我毀滅的故事,張國榮在片中飾演的主角Rick本是一個改槍和射擊的頂級高手,但他從來不沾血,直到一次比賽中,一個因為投資股票傾家蕩產的角色瘋了,開槍濫殺無辜,緊急情況下,Rick舉槍射殺了他。

因為這一槍,他嘗到了殺人的快感,整個人墜入瘋狂的地獄,他去看心理醫生,出來對女友說:「我殺了人,但我好開心。」

他終於變成了冷酷無情的殺手,在開槍殺人中找到無休止的快感……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Rick

輿論一致認為這部電影是張國榮從影20多年來的一次重大突破。張國榮遊刃有餘地將一個天生對槍懷有特別的感情,出手快而准,又以用槍殺人為樂的槍手演繹得淋漓盡致,不但形似,連神情、感覺都被他捕捉得絲絲入扣。

除此之外,影片在音效方面也頗為用心,《槍王》和另一部經典電影《槍火》一起令香港槍戰片視聽效果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結語

「據說,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也是在這一年,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先後離開了我們。

不知不覺回顧完張國榮20年的演員生涯,也看到了香港電影是如何從新浪潮開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看到曾經有那麼一個輝煌的時代,那個時代拍了類型繁多的經典電影,也有那樣一群人,唱歌演戲都能做到絕對的專業和優秀,張國榮就是其中的代表。

為什麼世人今天仍舊如此懷念他,大概是因為過去與現實的對照之下,我們所擁有的當下顯得太過無力和空洞。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

ID:twogew

通關密語:你若尚在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伍脊六獸 的精彩文章:

男星銀幕「公公」形象盤點!陳坤號稱西廠一枝花,靳東陳曉太妖嬈
4歲被生父拋棄尋親50年!黃秋生與同父異母哥哥英國相認

TAG:伍脊六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