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里巴巴對杭州意味著什麼?

阿里巴巴對杭州意味著什麼?

文/元淦恭

來源/元淦恭說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最近,朋友圈流傳一篇爆款文,標題是《杭州杭州,為你我和北京分了手》。

這篇文章把杭州描述成「人間天堂」,諸多細節固然有可推敲之處,但在這篇文章的背後,一個清晰的事實是,杭州正在越來越多地吸引來自北上廣深的人才。

相較於其他「瘋狂搶人」的「二線城市」,杭州在吸引人才上顯得更加底氣十足。當談及杭州如何從「低調土豪」轉型為新的全國性門戶,阿里巴巴的角色是繞不過去的。

省會城市中的「隱形冠軍」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廣州成為中國 GDP 總量最高的省會城市,這一地位保持至今。然而,相較於更早開放的廣州,杭州的許多指標一直保持著相對的優勢,在當時,便可說是中國省會城市中的「隱形冠軍」。

圖說:杭州濱江區一瞥,濱江區擁有約40家上市公司,在浙江居於首位,阿里巴巴B2B業務即位於濱江區

許多在當時奠定下來的優勢延續至今。杭州的上市公司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明顯多於廣州,長期高居省會城市首位,產生了許多響噹噹的品牌,吉利、萬向、娃哈哈、農夫山泉。

而在3月初舉行的「第二屆萬物生長大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杭州「獨角獸」(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未上市公司)企業 26 家,估值超過 1 億美元的「准獨角獸」企業 105 家,無論是「獨角獸」的數量還是總估值,杭州都堪與北京、上海、深圳相比,遠遠超過包括廣州在內的其他省會城市。

從中國的頂級富豪居住地來看,杭州也長期僅次於北京、深圳和上海居於第四( 2017 年比較特殊因港股牛市盛產房地產富豪的廣州追平了杭州但從長期趨勢來看杭州對廣州仍有優勢);而在 2013 年之前,杭州的房價在全國主要城市中都僅次於北京、上海、深圳,當時在房地產圈所謂「一線城市」還是「京滬杭深」而非「北上廣深」。

許多反映城市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杭州都長期在省會城市中領跑,然而為什麼在過去許多年中,杭州在大眾中的形象僅僅是上海的一個「衛星城市」,而遠未獲得像廣州一樣的「一線城市」的聲名呢?

杭州是個典型的內生髮展型城市,這和廣州全然不同。杭州,乃至於浙江全省其他地區,其經濟發展都依仗浙商可謂「與生俱來」的經商氣質。

過去,浙商經營的行業大多是傳統產業,尤其是製造業、商貿物流業等為甚,老一輩的浙商翹楚魯冠球、宗慶後等,都是在這些行業發家。

相較於京滬穗深漸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浙江乃至杭州本地的產業結構並不大體導向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對高人力資本的需求相對並不大。大量傳統的浙商企業,在治理上也非常傳統,往往依靠家族、同鄉等紐帶。

因此,浙江乃至杭州本地的大量傳統企業(其中相當部分的上市公司)在全國範圍內甚為可觀的富豪群體,但杭州卻沒有形成大規模的中高端服務業人口(通俗點說就是「高級白領」或者「金領」),在人口流動方向(尤其是對高端人才的吸引上)的表現並不突出。

阿里巴巴的「鯰魚效應」

在公認的「一線城市」之外,杭州是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城市,現在已經成為公眾的共識。阿里巴巴在其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這之後一路成長為 5000 億美元市值級別的企業,阿里巴巴高歌猛進的節奏,正好契合杭州近年來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的數據。

不同於上一代的浙商企業,阿里巴巴雖然早年以運營起家,但隨著 2003 年淘寶市場的開放和此後螞蟻、阿里雲、菜鳥等生態的逐漸成長,這個「經濟體」對人才的需求更趨密集,已成為中國最典型的人力資本密集型的企業。

圖說:杭州未來科技城的海創園,毗鄰阿里巴巴總部的杭州城西是互聯網創業的熱門地區

正是基於此,杭州成為第一個對「一線城市」的精英人才有巨大事業吸引力的城市。

阿里的存在,讓京滬穗深向杭州的人口流動,不同於京滬穗深反哺一般二線城市的那種基於二線城市房價較低、生活壓力較小的比較優勢,而讓「到杭州去」成為更多基於事業發展的選擇。

阿里巴巴自身是人才的高地,而在阿里本身的帶動之下,越來越多的人在杭州創業,又使杭州的創業生態和人才儲備得到巨大的改善。

阿里巴巴不僅成為杭州吸引一流頂尖人才的一把利刃,更重要的是,它為浙商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阿里巴巴從創業伊始,就是一家建立現代企業治理的公司,它不依賴家族治理的模式,具有極強的開放性,阿里巴巴在中國企業中早早建立起「合伙人」機制和文化,形成了相對健康的公司生態。

在這個意義上,阿里巴巴成為浙江乃至杭州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先鋒。

從人才吸引力上,它讓杭州逐漸和京滬深接軌,奠定杭州作為長三角「矽谷」乃至新的全球商貿中心的人力資本基礎;從企業治理角度,它讓浙商群體加速擁抱開放現代的治理形態,更大大提升了浙江商業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從這個意義上,阿里巴巴就是一條攪動浙江商業之水的鯰魚,在它自身創造的 GMV 、 GDP 和稅收之外,它提振了浙江集聚全國資源,擁抱世界市場的能力。

「杭州樣本」背後的中國動力

事實上,杭州的 GDP 排位在省會城市中曾長期僅次於廣州,居於第二位。然而,近年來杭州 GDP 總量逐漸被成都、武漢超越,但杭州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存在感」卻不斷提升。

對於頂尖城市之間的競爭而言,GDP 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哪個城市擁有更具競爭力的大企業,哪個城市擁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決定了這個城市真實的財富水平,才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真實競爭力。

向小田曾非常直接地闡釋這個道理:上市公司無論是IPO還是再融資,都是從全國投資者手中拿錢,但是拿來的錢,基本上投資在了所在的區域。上市公司的股東的財富,也就基本留在了當地。也就是說,財富是從全國各地流向上市公司比較多的城市,上市公司就像一個財富的容器一樣。

2017年,杭州新增 A 股上市公司 26 家,僅次於深圳和上海,多於北京和廣州。

與之相較,成都新增上市公司 4 家,武漢新增上市公司 1 家。這一數據,就是杭州和成都、武漢城市競爭力的真實差距。

依靠基礎設施投資、大規模招商引資,的確可以做大經濟的盤子,但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本地企業和本土品牌,尤其是具有全國乃至世界影響力的企業總部,整個城市的就業結構和人力資本結構很難實現從「二線城市」向「一線城市」的升級。

相較杭州,廣州在過去厚植本土企業的能力並不強,至今廣州 GDP 和利稅最高度依賴的還是外資的汽車業,但為什麼過去廣州的人才吸引力遠高於杭州?

原因很簡單。

在本土企業尚未崛起,高度依賴出口導向的年代,中國最好的工作機會,要不分布在具有壟斷地位的國企,要不分布在外資企業。

而廣州正好既是華南地區國企分布最密集的地區,更是寶潔等老牌外企進入中國的橋頭堡,在這兩方面的資源都非常豐沛。

反觀杭州,無論是大型國企的數量,還是外資企業的數量,都很少,本地的浙商企業開放性也一般,自然很難吸引人才的目光。

這些年,深圳、杭州的崛起和廣州的焦慮,背後其實是中國經濟的深層次變化。

隨著騰訊、華為、阿里巴巴等本土企業成長為世界級企業,本土企業已經可以提供堪與頂尖外資企業相比的待遇,甚至超過後者的發展空間。

從微觀角度看,阿里巴巴是杭州人才流入的吸引器;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擁有阿里巴巴和更多本土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的杭州,對全國人才的磁石效應,也是中國本土企業和品牌不斷成長,競爭力持續提升的一個縮影。

杭州,相對北京、上海沒有政治資源上的優勢;相對深圳,沒有經濟特區的地位和開放近四十年的先機;相對廣州,成都,沒有區域性門戶的地位。然而,這座城市卻實實在在地趟出了屬於它自己的一條路。

過去,沒有人能想像這樣的缺少外部資源的城市能夠成為「准一線城市」,然而今天,兩代浙商篳路藍縷地創業和阿里巴巴引領的發展模式升級,讓曾以「老百姓經濟」而興的浙江經濟,實現了「高大上」的蛻變。

您可以同步在新華網、搜狐、今日頭條、騰訊網、天天快報、和訊等11個知名平台查閱和識局微信同步推出的內容。

zhijujk | 識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識局 的精彩文章:

教育不是不該減負,但問題是減什麼負

TAG: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