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唯一的一位暴君,亡國之後依舊霸氣不減

三國唯一的一位暴君,亡國之後依舊霸氣不減

漢末亂世紛爭,孫權稱帝後,三國局勢正式確立。魏蜀吳三國共計十一位皇帝,其中有為者如曹魏二祖,中庸者如蜀國劉禪,而曹魏末三帝本身無實權,也很難有所作為的,三國史上的稱得上暴君的卻屈指可數,吳大帝孫權前期英明,後期多疑昏庸,但也算不得暴君,至於繼任者孫亮,也經常被權臣欺凌,傀儡而已。孫休雖說奪權成功,在執政後尚能勵精圖治,重視農桑教育,使吳國延續了數十年國祚。

孫休之後,天下局勢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魏國晉王司馬昭命鄧艾、鍾會滅蜀,蜀主劉禪舉族入洛陽稱臣,封安樂公。三年後,司馬炎襲晉王位,強迫魏元帝曹奐禪位於己,封陳留王。晉國三分天下有其二,形勢已趨於統一之兆。公元264年,孫休去世,雖然孫休生有兒子,但當時蜀漢被滅,內亂又起,為免主少國疑,於是立較為年長的孫皓為帝。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和在「二宮之爭」的黨爭風波中被廢,之後又被孫峻賜死,孫皓僥倖躲過一劫,但從此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孫皓因為運氣而被選中成為皇位的繼承者,繼位之初大封功臣,下令撫恤人民,又開倉賑災、釋放宮女出宮和放生宮內多餘的珍禽異獸,吳國國內有治世之相,百姓歌功頌德,認為孫皓是當今明主。孫皓因廢太子一事,一直壓抑自己的苦悶,撅著尾巴做人,故在位之初還是會經常聽從朝臣建議,對百姓、兵士多加撫恤,但治國有了一點成就後,孫皓就開始顯露出壓抑多年的嘴臉,開始以暴治國,設立了不少嚴刑酷罰,並以此為樂。吳國宗室,大臣都難逃魔掌,暗害朱太后(孫休皇后),孫奉(孫策孫子)被殺,孫霸(「二宮之爭」另一宮)的兩個兒子被流放,孫奮(孫權第五子)及其五個兒子全數被誅,連異母弟孫謙、孫俊也不過放過,統統賜死。至於大臣,濮陽興(孫休晚年丞相及寵臣)被流放處死,夷三族,與孫皓交情好的萬彧(孫皓朝丞相)被迫自殺,全家被流放,孫皓還喜歡秋後算賬,在陸凱(陸遜侄子,壽終正寢)死後,處於全家流放之刑。

孫皓倒行逆施,天下民心開始背向,自曹魏禪讓於晉後,晉國曾數次對東吳用兵施計,但當時吳國外有陸抗(陸遜之子)鎮守荊州,內有陸凱總理朝廷,吳國雖弱,但也一時不能攻取。可在公元269年至274年,隨著兩人的先後死去,吳國外無名將,內無良相,東吳已呈亡國之相,而此時的孫皓並不著急尋訪能人智者,保國安境,而是迷上了占卜之說,如遷都、用兵、皇后廢立等重大事件,都一一通過占卜來決定,因為自己運氣太好,孫皓一直 堅信自己將統一三國,所以對內寵幸岑昏,橫征暴虐,對外窮兵黷武,出兵晉國,真狂妄得打算一統天下了。

孫皓屢次進攻晉國,雖說在交趾之亂和西陵大破晉軍,但也已耗盡東吳精力,導致東吳國力日益下降,國庫不足又強徵稅賦,將領戰敗就嚴刑上身,搞到天怒人怨,將領背吳,國內有郭馬之亂,國外是晉兵壓境,孫皓政權已臨末路。公元279年,晉國六路大軍伐吳,因孫皓逆天而行,全國上下已經失望至極,晉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幾乎兵不血刃就拿下城池,數月內已兵臨建業城下。孫皓心灰意冷,雖說已經知曉自己的過錯,但此時晉軍已在眼前,國內將領絲毫不願出力為國而戰,在躊躇了一夜後,落淚寫下兩封「罪己詔」,一封給舅舅何植,一封在群臣面前宣讀,為自己的罪行做出了懺悔。

公元280年,孫皓仿劉禪做法,出城投降,東吳滅亡,天下總算再次一統。晉帝司馬炎在洛陽召見了孫皓,封歸命侯,爵位在三國末帝中在最低。孫皓歸晉後,殘暴之氣收斂不少,但身為帝王的霸氣依舊沒變,司馬家親信賈充諷刺孫皓說他在南方喜歡挖人眼睛,剝人臉皮,想讓孫皓下不來台,而孫皓霸氣回應,在南方,如果做為臣子卻弒君,奸險狡詐且對主不忠的人,就可以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反擊指責賈充殺害曹髦之事,賈充頓時慚愧不已,無言以對,孫皓則面不改色,背手而去。不但賈充在孫皓這吃了個苦鱉,就連司馬炎也難逃其手,一次,司馬炎指著下座對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已經很久了」,孫皓立馬反擊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面對司馬炎的諷刺,孫皓還是保持著一個君主應有的姿態,司馬炎曾在酒宴上讓孫皓做詞歌唱,這是把他當作一個下等的歌姬了。孫皓知其用意,假借酒醉唱了一首《爾汝歌》,這是一種不太莊重的魏晉民歌,司馬炎立時後悔了對孫皓過於輕視。孫皓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在位時期雖說有功有過但天下統一的趨勢已無人可擋,在投降後,孫皓髮散勸降書給各地將領,也免去了戰火再起,生靈塗炭的局面。而入晉之後,面對晉朝君臣的冷嘲熱諷,還是保持著不卑不亢的氣勢,這點上來說,就比安樂公的:「此間樂,不思蜀」的忘國之語要強得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新年最後一場不一樣的煙火,彷彿就在昨天,錯過就要再等一年!
《三國》里孫尚香被騙回東吳之後,為什麼不再返回到劉備身邊了?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