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篇文章:讓你看懂古珠

一篇文章:讓你看懂古珠

本文來源於 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可以考據的最早的珠子屬於1.8萬到2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史前文明遺迹中,均有用獸骨、玉料、瑪瑙、綠松石等各種材質製成的珠子出土。

周口店古珠

先秦時期,已能從文獻中窺見珠子的身影。《禮記·正義》有珠玉串聯組佩制度的記載,《詩經·國風》有男女互贈玉佩珠璣的故事,《莊子·列禦寇》記「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鄭人買櫝還珠」……這一時期,青銅冶煉帶來的副產品——琉璃被運用到珠子的製作中。

戰國時,以琉璃製成的蜻蜓眼風行。齊國的水晶工藝,尤其是拋光、切面、打孔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後人難望項背。這些技藝在齊國製作的水晶珠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齊國水晶珠最明顯的特徵是孔徑較大,孔道透明。一般是兩端對鑽孔,在珠子中間部分相互貫通,而整體上從不破壞水晶晶瑩剔透的特徵。

及至秦漢,珠子的普及程度已是相當高了。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外來珠子越來越多的流入中國市場。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珠子又被賦予了宗教蘊意。

唐宋時期,中國處於封建時期的鼎盛期,經濟富足,社會繁榮,珠子作為裝飾品盛行於世。在唐詩中,不乏對珠子的描寫。《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名句,《善歌如貫珠賦》的描寫更為豐富,「美綿綿而不絕,狀累累以相成。」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其中的「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珠玉的耀眼奪目足以瞥見盛唐時期的華貴氣象。

到了宋代,珠子更是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臨安(今杭州)的城市風貌,其中便提及了「穿珠」這種小手藝,在「珠子鋪」中,交易動輒「萬數」。當時民間對珠子的需求可見一斑。

明清是珠子的頂峰時期。一方面在民間,珠子成了尋常百姓打扮和消遣的物品。《金瓶梅》第十一回有西門慶為潘金蓮買珠子的故事,而潘金蓮拿這些珠子是為了自己「穿箍兒戴」。另一方面,自古以來,珠子就有按材質區分身份和等級的功能。

清代,這一功能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其產物便是朝珠。滿族先民有以「令珠計歲」的風俗。朝珠的形式來源於佛教念珠,這與清代皇帝對佛教的尊崇有關。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

亦世界為藏友們準備了一組中國館藏的有代表性的珠飾並加以詳細解讀,供藏友細細品味。讓大家從考古發掘的視角了解珠飾、鑒定古珠。

瑪瑙珠、玉管組合胸佩 西周晚期(約前8世紀)1956-1957年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1820號墓出土 全長54厘米,玉管形飾長2~2.7厘米,紅瑪瑙珠徑0.5~0.8厘米

這組頸串飾是由577顆紅瑪瑙珠和21件玉管形飾組成。全長54厘米,從上到下分為十二層,像扇面排開,最上面兩層為4件玉管形飾,中間五層為瑪瑙珠組成,最下面五層分為五組,兩兩排在一起,由瑪瑙珠與玉管形飾相隔。玉管形飾呈青白色,上、下兩端有透孔,便於穿系。有18件玉管雕琢弦紋,還有2件玉管雕琢勾雲紋。

瑪瑙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利用。西周、春秋和戰國時期,多作珠串飾物,顏色多為紅色,也有淡黃色、白色等。戰國時期,瑪瑙多作為環形飾。此頸串飾組合優美,紅瑪瑙珠與青白色玉管形飾相間,色彩絢爛,尤顯華貴氣派。此器出土時位於墓主人的右側胸部至腹部,與圖92同出於一墓主身上,是墓主生前實用器。1820號墓是一座隨葬品非常豐富的墓葬。據最新考證,該墓為西周晚期墓葬,墓主人為女性,為貴族夫人。

西周時期,組玉佩作為貴族階層的禮儀器也兼作佩飾,是按等級區分的,不同階層佩帶不同的玉佩,是有嚴格規定的,春秋初期,還沿續這一禮儀規定。西周至春秋時期,組玉佩多套於頸部。春秋晚期,組玉佩不再套於頸部,而是繫於腰間的革帶上。

瑪瑙綠松石玉串項飾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 1974年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

串項飾以瑪瑙為主,形狀大小不一,計110件;其次是綠松石飾件,計48件;再次為玉飾件,形狀除管珠外,主要為形象的牛頭、人面、璧形、獸面、兔形、魚形、蠶形、扁平形、長條刀形、扁圓形等,計21件。

七璜聯珠組玉佩 玉器 西周晚期文物 通長約87厘米 1991年三門峽虢國M2001號墓出土

這件七璜聯珠組玉佩由七件大小遞增的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遞增,各璜之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瑪瑙與琉璃串珠連綴而成。

七璜聯珠組玉佩的上部,由一件人龍合紋玉佩、十八件玉管與分別兩行十二組的一百零三顆紅瑪瑙珠相間串聯而成。其中有十四件玉管兩兩並排地分別串聯於兩行瑪瑙珠之間,另有四件玉管則呈單行串聯其間,後者顯然是為避免兩行串珠相分離而起約束作用的。人龍合紋佩位於墓主人頸後中部,為總貫項飾的樞鈕。此項飾展開時總長度約52厘米。人龍合紋佩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部有一圓形穿孔。正面飾連體雙首龍紋,龍首分別朝向兩端,其中一端龍紋有彎曲桃形耳,橢圓形眼,長鼻高揚,獠牙末端飾一人首形,另一端的龍首長角上卷,橢圓形眼,長卷鼻。七璜聯珠組玉佩下部,由七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遞增的玉璜與縱向排列成雙排四行相互對稱的二十件紅色圓形瑪瑙管、一百一十七顆紅色瑪瑙管形珠、一百零八顆淺藍色菱形料珠相間串聯而成,共計二百五十二件顆。

七璜聯珠組玉佩在出土時擺放得有條不紊,有些瑪瑙珠孔內仍殘留紅色線痕,少數玉璜的局部因被其他玉器疊壓尚保持原有的晶瑩溫潤的色澤。其中二十件瑪瑙管分為十組,每兩件為一組。瑪瑙珠分為十六組,大多數是以十至十三顆為一組,少數也有二顆或四顆為一組,均分作並排的兩行。料珠分為十八組,均以六顆為一組,亦等分為並排的兩行。這組佩飾以青白色玉璜為主體,復以紅、藍二色珠、管點綴其間,真可謂璀璨奪目,華麗無比。

瑪瑙環 戰國

上:直徑6厘米,瑪瑙環呈雞血紅色。中心有一大圓孔,內孔徑為3.2厘米。環面斜削狀,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拋面呈六面體。磨製光潤亮澤,製作規整。瑪瑙紅色紋理十分鮮艷美觀,為上品。中:直徑6厘米,瑪瑙環呈黃色,上有乳白色紋理。中心孔徑為4厘米。邊沿薄,近孔處較厚,截面呈六面體。器形規整,光潤明亮,紋理自然。下:直徑4.5厘米,瑪瑙環呈白色,上有綠色紋理。中心孔徑為2.3厘米。邊緣扁薄,近孔處較厚,斷面呈六面體。製做規整,磨製光潤亮澤,紋理自然美觀。

瑪瑙是我國傳統玉石之一。先民用之較早,在新石器時代已被應用。如南京北陰陽營等遺址,出土玉器中就有瑪瑙環和瑪瑙珠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用瑪瑙製作的工藝品很多,深受人們喜愛。我國古書中有關瑪瑙的記載也很多。魏文帝在《瑪瑙勒賦》中云:「瑪瑙,玉屬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瑪瑙因為紋理美麗,色澤光潤,自古就被人們廣泛使用,多做飾品、用具等。戰國時期,此種造型的瑪瑙環較為多見。其中紅色瑪瑙環與山東曲阜魯國故城58號墓出土的紅瑪瑙環相同。

瑪瑙珠、玉管組合胸佩組玉佩 戰國早期(前475-前376年) 1955年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1316號墓出土 大瑪瑙環直徑5.5厘米、小瑪瑙環直徑3厘米、玉環直徑3.6厘米、夔龍長7.1厘米

組玉佩是由一大一小瑪瑙環、一件玉環、一件玉夔龍和六顆綠松石、兩顆水晶珠組成串飾。出土時,組玉佩位於墓主的胸部,次序依圖所示。最上面一件是白瑪瑙環,器表潔白光潤,截面呈六棱形。佩中間分為兩豎行,左邊由上到下依次為綠松石珠、水晶珠、玉環和兩顆綠松石珠。其中玉環,青黃色,中心有一大圓孔,環面浮雕虺紋,紋飾精美,製作精緻。右邊由上到下依次為兩顆綠松石珠、小瑪瑙環、紫水晶珠和綠松石珠。其中瑪瑙玉環,質地純凈,光潤明亮,截面呈六棱形。組玉佩最下部連接一件玉夔龍,白色,為回首曲身狀,尾略向上卷翹,兩面浮雕。圓眼,鼻上卷,下唇向上彎卷,如意形耳,器身雕刻隱起的雲紋及虺紋,背部上方鑽一小孔,與上述各種飾物相串連,成為一套完整的組玉佩。夔龍造型優美,採用減地浮雕的雕刻技法,工藝嫻熟,紋飾精美,為戰國早期玉龍中的精品。

組佩又稱雜佩,是由幾種不同形狀的玉佩,用絲線和玉珠、瑪瑙珠等穿綴組合成一串。組玉佩在西周時期開始流行。1990年代河南虢國墓地和山西晉侯墓地出土了許多周代組玉佩,有聯璜組玉佩,有六璜、七璜、八璜組玉佩,最多的組玉佩是山西晉侯墓地第四次出土的組玉佩,其中以45件璜為主體。隨著組玉佩的複雜化、制度化,組玉佩慢慢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不同身份佩帶不同的組玉佩。戰國晚期和西漢早期,玉佩按一定規律組合成串飾,達到最為繁複的程度。

串飾 戰國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長20厘米

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瑪瑙珠、琉璃珠、玉珠、綠松石管、玉管及蠶形和蟬形玉飾穿綴而成,為墓主佩帶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國墓地內出土多件串飾,其特點是講究不同組件之間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質之間的搭配與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對比,個體雖小巧,但與組玉佩一樣都能達到彰顯身份的目的。

珠飾 西漢1956年遼寧省西豐縣西岔溝出土

西豐縣西岔溝墓葬出土的大量瑪瑙、碧色玉石、綠色石、白色石、各色玻璃質的管狀珠、圓形珠、瓜棱形珠、扁方、長方形或菱形的石佩,構成了當時所稱東胡部族所特有的裝飾風格。

玉珠 隋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李靜訓墓出土 高0.6厘米 底徑0.65厘米

白玉,共六顆,形狀相同,尺寸大小稍有不同。玉珠形狀底圓,上部略尖,形體似圓錐體。其中四顆從尖端向下鑽一小圓孔,但不通到底,另兩顆從底部向上鑽一孔,也不通到頂端。

此器玉質純白,色澤光潤,和田羊脂白玉製成。此玉珠形狀與1985年陝西西安東郊隋寺院主持墓出土的瑪瑙棋子、玻璃棋子的形制相同,也可能是插嵌某物之上,作為裝飾。

鎏金銀盒、水晶、瑪瑙、玉珠墜 五代十國1973年黑龍江省綏濱中興金墓出土 全長37.7厘米 銀盒徑8.4厘米 長方形金飾長5.9厘米

此器一套由幾部分組成。最上部為一鎏金銀盒,子母口,銀盒兩側各有一串瑪瑙珠,共27顆,大多呈橢圓形,底有黃金葉托。銀盒下方,綴有長方形金飾,兩側刻纏枝花圖案,內嵌有兩塊紅瑪瑙。在金飾下方用黃色絲線綴一多面體水晶球,球上下兩端有鎏金銀托,下連一橢圓形白玉墜,墜下方及兩側瑪瑙珠相連處有兩個長方形玉飾,兩端各有一孔,長方形玉飾下連一棱形玉墜,最下部串聯15顆紅瑪瑙珠。

造型優美,裝飾華麗,富有少數民族文物特徵和地域特點。據考古發掘報告,出土時,最上面的鎏金銀盒,被數層絲綢包裹,最裡面一層為羅,上面還織有綉金線的茶花圖案,同墓還出土了玉魚、玉人、玉飛天、水晶雕羊距骨等,紋飾精美。它是金代女真貴族腰間佩帶的豪華裝飾品,多以花鳥紋玉為主,如壽帶鳥銜花玉佩、龜巢荷葉玉佩、童子玉墜等。此件佩飾,鑲金嵌玉,裝飾繁複,應是上層貴族的組玉佩。金代是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創建的政權,吸收了中原漢文化,其玉器製作也有其民族特性,「春水玉」、「秋山玉」為其代表,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

描金雲龍紋組玉佩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 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十三陵定陵出土 通長50.5厘米

組玉佩由金鉤、五排玉飾與236顆玉珠縱向串聯而成。最上一排為玉珩形飾。體扁薄,其上繪描金雲龍紋。上有兩孔與金鉤相系,下有五孔,與五列玉珠相串聯。第二排三件玉飾,中間一列為瑀形飾,上飾描金朵雲紋,其上、下、左、右各鑽一小孔,與玉珠相連,最外兩側各系一琚形飾,繪捲雲紋,上鑽三小孔,與上、下及左、右玉珠相連。第三排一件雲形玉飾,繪描金雲龍紋,其上、下、左、右各鑽一小孔,分別與玉珠相連。第四排玉飾與第二排玉飾形制及紋飾相同,第五排五件玉飾,中間一件為玉珩形飾,上繪描金雲龍紋,兩側各飾沖牙一件,最外兩側各飾滴形小玉飾一件,上繪描金捲雲紋。

明代佩飾

玉質為青白色,上有黃褐色沁。玉質光潤,描金紋飾富麗華貴。此玉佩出土時,放於隨葬物品箱內。《大明會典》曾記述皇帝冕服用玉:「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沖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琢飾雲龍紋,描金。自珩而下系組五,貫以玉珠,行則沖牙二滴子與璜相觸有聲,其上金鉤二。」明定陵共出土7副14件組玉佩,共分四型。從大量出土的明代組玉佩實物來看,明代組玉佩在繼承唐宋組玉佩基礎上,又有所發展和變化。玉佩造型有雲頭形、菱形、圭形、璜形、橢圓形和長方形,各種造型玉佩之間由玉珠、絲線連綴,最上面由金屬或玉勾等掛勾系掛腰間,且多成對出現。

青金石朝珠 清通長136厘米 青金石珠徑1.1厘米 重311.6克

串珠由108顆青金石珠、4顆直徑為2厘米的紫晶珠串連而成,還配有1顆佛頭和3顆結珠。此串珠還連三串珊瑚珠串,每串有小珠10粒。下有紫晶墜和系紫晶墜的藍帶飾,名為紀念或稱之為「三台」。

清代,皇帝祭天、祭地、祭日、祭月、祭祖等都要穿戴不同色澤的衣服和朝帶,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皇帝祭天要佩戴青金石朝珠。《清會典圖考》記:「皇帝朝珠雜飾:唯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琥珀,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綠松石。皇帝朝帶:其飾天壇用青金石,地壇用黃玉,日壇用珊瑚,月壇用白玉。」青金石的色澤青如藍天,故用於祭天時佩帶。中國不產青金石,其產地為阿富汗、智利等國,我國青金石主要來自阿富汗,因為阿富汗所出青金石無論質量還是數量,都屬上乘。清代用青金石製作的主要器物有山子、朝珠、印章和瓶等。

翡翠朝珠 清代周長158厘米,珠徑1.3厘米 1970年江蘇省吳縣靈岩山畢沅墓出土

朝珠由108顆翡翠圓珠和1顆碧璽佛頭、每27圓珠間一碧璽隔珠及金背雲串成。金背雲作如意形,內嵌寶石。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1,天珠 13,碧璽

2,蜜蠟 14,崖柏

3,琥珀 15,核桃

4,金剛 16,硨磲

5,星月 17,水晶

6,鳳眼 18,青金石

7,瑪瑙 19,戰國紅

8,南紅 20,金絲楠

9,綠松 21,小葉紫檀

10,沉香 22,木質手串

11,翡翠 23,繩結

12,和田玉 24,證書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並不是所有黃色松石就是菜籽黃!當心被騙!
最搞笑的8個文玩故事,不知道你就OUT了!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