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不留神就會錯過的妙展:「漢人」升仙指南

一不留神就會錯過的妙展:「漢人」升仙指南

展覽:中國漢畫大展

時間:2018年3月12日-4月9日

地點:山水美術館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將祭祀與戰爭並列,足見其重視。正因如此,用於祭祀禮儀之物,往往為時代精華,如夏商周三代之青銅器,又如漢代之畫像石。畫像石,常見於墓室、祠堂、墓闕、廟闕等地,與喪葬禮儀密切相關,自然非同凡響。早在宋代,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在《金石錄》中便提及漢代武氏祠堂的畫像石。時至今日,畫像石的發現早已成千上萬,流布廣泛,類型豐富,其數量、品質、影響力,足以為兩漢藝術代言。

然而,在現代考古學傳入之前,對畫像石材料信息的收集立足於拓片,往往缺少出土背景和整體環境信息,這使得一張張畫像石拓片陷入孤立,宛如兩漢時期一個個散亂破碎的單詞。然而若將這些單辭彙聚成流,則亦有可能為我們重構出穿越歷史的門戶。近期,中國漢畫學會便在北京山水美術館主辦「中國漢畫大展」,進行了一場近似於匯流的嘗試——將散落於全國各地的畫像石拓片匯聚一堂,帶領觀者領略畫像石中的兩漢。步入展廳,宛如走進由畫像石構建的歷史之門,我們能夠觀覽到的或許不僅僅是兩漢先民剪影式的生活,更有兩千年前人們心中隱秘而多彩的精神世界。

人生觀與世界觀——亡者的留戀與心愿

死亡宛如離別。離別之際,於流連已久的人生,總有戀戀不捨之意。既然要上路,到陌生的遠方去,少不了帶上此生此世自認為最精彩的瞬間和最寶貴的東西。由此,兩漢先民數不盡的「生活照片」,便一筆一畫地留在了石頭上。

對於勇士而言,最值得誇耀的或許是勇敢,漢代勇士更勝武松,有人左手鬥牛,右手搏虎(圖1),有人剛敗一獅,再戰一牛,輕鬆自如,不在話下,更有勇士互相不服,於是約架一場,卻不願透露勝負。對於丈夫而言,或許妻子心懷憧憬,雙手在織機穿梭之時,最有幸福銘心;對於妻子而言,或許與丈夫閑暇時刻,舉案齊眉,小酌一杯,常有甜蜜,心頭徘徊(圖2)。花天酒地的貴族,縱然離世,自然也仍幻想能有宴樂百戲、鶯歌燕舞。建功立業,拼搏一世,不過是想做個安樂富家翁,好不容易建起來的高樓廣廈,怎願輕易放手?……形形色色的願望與惦念,便留下了形形色色的斷面,說不清是墓主人自己難斷舍離,還是營墓子孫的孝心奉獻,無論如何,對這些場景的選擇和截取,卻留下了那時的社會百態,並透露著人們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與態度。

圖1 鬥牛搏虎圖

圖2 宴居圖

既然塵世已無可挽留,倒不如憧憬和想像那未知的世界。展望未來,誰不願奔赴更美好的地方?人世間匆匆一遭,不免有種種缺憾,既如此,死後奔赴仙境,想來應另有一番風景。秦漢之時,自皇帝以下,誰不對仙境心懷嚮往?秦皇、漢武英明一世,但只要聽聞「長生不老」「仙丹靈藥」,便如墮魔障,難以自拔,聽憑一撥撥方士騙子裝神弄鬼、任其擺布。秦皇不忿方士行騙賣乖,憤而「坑儒」,漢武卻在怪力亂神之間暈頭轉向,因為迷信巫術,而廢掉太子,父子刀槍相見。執著於神仙巫道而為禍於此,亦足見神仙方術影響之大、植入人心之深。皇帝尚如此著迷,何況他人?雖然無法如皇帝般揮金訪仙,然而於生死關頭,制定死後的旅行計劃,略表願望,卻是常人也能做到的事情。於是秦漢人們心中宏大而神秘的仙境,在各地的畫像石上,揭開了朦朧的面紗,卻竟呈現著相似的模樣——這大約便是帝國統一在幕後無心的「導演」力量。

既然想要奔赴仙境,那麼該如何操作呢?若單看畫像石,則或略覺散亂,但如果結合其他漢代圖像和文獻中的隻字片語,則或許能獲得串聯理解畫像石的線索。長沙馬王堆1號墓出土的T形帛畫(圖3),常被學者解釋為墓主人的「升仙路徑說明」。據研究者推測,墓主人應當是需要通過服神葯、登仙山的步驟,方能夠上九天,並變形為仙。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為西漢前期產物,它所描繪的升仙之路想來應當受到地域和時代的局限。不過既然目的地相同,則條條大路通仙境。畫像石中也少不了種種關於升仙關鍵步驟的描繪。在畫像石中,常見有人乘坐神獸所拉車輛,行色匆匆,目的想來也應是踏上仙途,早見仙人。而事關升仙,有些畫像石卻表達得相當含蓄。如畫像石中常見「泗水撈鼎」題材(圖4),其典故原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講的是秦始皇巡遊至彭城時,聽說泗水中有周鼎,命令千人撈鼎卻最終失敗之事。鼎一向象徵世俗權力,撈鼎失敗似乎頗不吉利,更與喪葬無甚關係,但這一題材卻在各地拓片中屢屢出現,令人備感蹊蹺。但據台灣學者邢義田研究,表現「撈鼎」,並非意在再現始皇故事,而在於升仙。不少撈鼎畫面中,可見有龍自鼎中出現,而龍實際上正是引導墓主人升仙的神獸之一,如在洛陽卜千秋墓壁畫中,男主人便乘龍登仙。如此一來,題材的重點,由撈鼎失敗轉移至得道升仙,自然備受歡迎。由此可見,為了升仙,畫像石的創作者們可謂大開腦洞,各顯神通。

圖3 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線圖

圖4 泗水撈鼎

令人心搖神馳的仙境,會是什麼模樣,又會有些什麼樣仙人呢?太陽上的金烏,月亮上的蟾蜍,是不是在仙境便觸手可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否匯聚一堂,互相嬉戲?今天的我們渴盼擁有隱形的翅膀,大概是因為在想像里,天使擁有真正的翅膀。漢代之人與我們不謀而合。於是,在畫像石中,便能看到成組成群的「雷震子」,揮動翅膀,在天空翱翔。神仙的名字或許不能全部知道,但仙界的大神,卻是無人不曉。大名鼎鼎的西王母(圖5),怎能不在畫像石上現身呢?

圖5 西王母和帶羽翼的仙人

生死亦大矣。生死之際,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對於現實世界的觀察與回憶,對於神秘世界的想像與憧憬,在思緒翻滾之時,或許都能夠沖淡這場即將開始的孤獨旅行的焦慮與不安。那就把這些都牢牢地記住吧——於是,在一張張畫像石的拓片上,天上地下,凡人神仙,展廳中的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整個世界。

價值觀與道德觀——留給生者的遺產

留在地下世界中的畫像石,並不想被人們看見——那只是死者和死者親屬隱秘的願望。這些畫像石的功能,更多的是幫助亡靈尋求安穩理想的所在。但出現在地上祠堂等建築上的畫像石,卻是明確留給生者的精神遺產。長輩放不下的,總是兒女子孫,而能夠留給子孫最重要的遺產,或許並非金銀財寶家財萬貫,而是一輩子親身學習實踐領悟到的經驗與教訓。馬齒漸增,絮叨啰唆也與日俱增,但老人們深知年輕人的健忘自矜,就算說得再多,又如何放心得下。終於有一天說不動了也無法說了,那便讓這些沒有說盡的話,留在祠堂中吧,讓孩子們每年祭拜自己之時,彷彿仍能聽得到自己的諄諄囑託。

山東武氏祠堂的畫像石,或許是漢代畫像石中最負盛名的一套。對畫像石的研究,由它開始,千年來對畫像石的研究,也以對這一個案的研究最為深入。此次展覽之中,赫然可見武梁祠畫像石拓片,令人眼前一亮。展覽展示出武梁祠中東壁、西壁、後壁三面牆壁主體畫像石拓片,這是武梁祠中規模最大的一個裝飾單元。三面牆壁的畫像石被分為等高的四層,每一層中均描繪出眾多人物。在很多人物旁邊,題刻有文字,標識了畫像石刻畫的人物身份。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到,這些被刻在祠堂中的人物包括了帝王、列女、義士、忠臣等。而在這些歷史人物的身上,或許寄託了武氏家族先人想要留給後人的箴言。

武梁祠的西壁共描繪出十一位帝王,除了傳說中的三皇(三皇包括了交纏在一起的伏羲女媧,此外還有祝融、神農)五帝之外,還分別刻畫了夏代開國之君禹和末代君王桀。除了根據帝王的事迹設計帝王的身姿之外,還在榜題旁邊特意標註出帝王的功績,只有亡國之君桀,除名號外,別無題詞。在傳統的歷史敘事中,三皇五帝等古代賢王是世間萬物關鍵要素的創造者,如伏羲畫卦結繩、神農闢土種穀(圖6),這些事迹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因此古代帝王的形象在漢代圖像資料中屢見不鮮。帝王形象的出現,表明畫像石圖像的策劃者,試圖從歷史和整個社會的高度為祠堂的瞻仰者們樹立榜樣。賢王功德、昏君教訓,為歷史的發展曲線奠定基調,是不應當被忽略的,但具體到個人道德與行為的規範準則,卻需要在列女、義士、忠臣的形象中尋找答案。

圖6 武梁祠中的神農氏

時代的境況,並不會因為個人的意志而轉移,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面對不同的世道和境遇,如何判斷,如何選擇,或許對於個體來講才是真正考驗的時刻。武梁祠中標識著不同的列女、孝子、忠臣、刺客故事,將焦點集中於漢儒總結的「三綱」之上。君臣、父子、夫婦關係,或許是常人在生活中不可迴避的基本人際網路,而對這三種關係的處理,正是品質修養的起點。在武梁祠畫像石描繪的33個故事中,如相如奉璧、董永葬父、魯義姑姊、荊軻刺秦,貧富貴賤皆不相同,行為事迹亦不相同,但卻同樣可以受到後世的尊重。設計者想要傳達的恐怕不僅僅是忠孝節義的道德內核和價值選擇,一再地舉例可能還想要告訴後世子孫:在不同環境之下堅持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一以貫之的道理和不厭其煩的事實列舉,在精心設計而又無言無聲的畫像石上,透露出或許正是逝者之於生者難以割捨的濃濃親情與關愛。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言若換一種角度理解,大約也可認為,知生方知死。人們如何看待人生,便會如何想像死亡。用於喪葬的畫像石留存的漢代「人死觀」,不過是人生觀的另一種投射。人生如此複雜,有太多的東西無法用言語表達。更何況,在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古代,又有多少人能依靠文字表意與溝通?這樣的境遇,或許也決定了人對於鬼神的想像。正因如此,畫像石——這些構建亡者空間的刀筆刻繪,為亡者、生者和想像中的世界提供了最佳的表達方式。而當畫像石留存至今,以拓片的形式呈現於今人面前之時,載體的替換、歲月的痕迹、整體性的消解,又讓今日的觀者之於畫像石有了新的玩味和領悟——用略作改編的經典詩句,或許最能說清:一石一世界,一畫一天堂,雙手撫無限,剎那是永恆。

文| 丁雨

本文刊載於20180330《北京青年報》b 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李敖說:「我吹牛,因為你沉默」
冷戲再傳《洗浮山》

TAG:北青藝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