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談話,難道就是「把醜話說在前頭」?
前些天,我收到了一位唇齶裂患兒母親在孩子術後發來的微信:「石老師,謝謝您的回復!我掉眼淚了,反覆看著您回復的V(她發來術前口內齶裂照片,問我是V形裂還是U形裂)。您不知道這對我有多重要,我曾整天陷入焦慮和痛苦當中,查閱各種信息。雖然您給每位患者都以安撫態度解釋這只是一個小手術,就像為我們心裡建起一個堅固的房子。可是手術前,醫生無意說了一句『裂隙有點寬』,讓我一直對這句話放不下,心裡堅固的房子也瓦解了……」
醫學是誠實的,也是殘酷的,殘酷得有時連最好的醫學專家也無能為力。但醫學又是有溫度的,這種溫度來自醫生專業知識之外的善良與變通。如何掌握好這兩面性,特別是在術前將一些需要說明的情況表達得恰如其分,是值得醫生一輩子學習、修鍊的事。
在唇齶裂手術前醫生一句「裂隙有點寬或軟齶發育很差」,或換藥時說一句「這傷口的血怎麼這麼多」,或者一句「好像是綜合征呀」等等,都會對患兒父母造成或輕或重的打擊,讓他們心底波瀾涌動,或忐忑不安。
仍記得曾有上級醫生教導我說,術前談話的原則是要客觀全面地將一切可能發生的醫療意外和風險告訴患兒父母,如果這時他們還堅持要求做手術,才可以手術。但在多年的實際工作中,我體會到,如此這般談話,雖然並未使患兒父母放棄手術,卻極大地增加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和不良情緒,甚至導致產生爭執。事實上,對那些極少發生的小概率問題告知與否,對醫生的手術操作和術後效果並無直接影響,我們不可能違背科學而隨意改變手術方案,更不會按照家屬的不合理要求去操作。而過度強調手術中不可預測的風險,只會給醫患雙方增加很多不愉快和煩惱。但萬一術後發生了意外,客觀誠懇地告知家屬原因和術中情況,一般情況下,家屬也是能理解和接受的。
當然,我絕不是提倡可以迴避病情和可能的風險,而是強調每個醫生和患者的術前談話應根據自己的技術水平,以及患者的疾病性質與程度,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告知那些可能發生的問題,對尚不明確或完全能控制的風險可以減少告知。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術前談話也應是體現醫生水平的重要一環,應該做到因醫生而異,因患者而異。反過來說,即使我們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都告訴患者,也不會就萬事大吉了,因為一旦發生了問題,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並妥善處理。
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王興教授曾經說過,即使你做過1000台成功的手術,第1001台手術的患者也不會因為你的大意而不發生併發症。我認為這句話是對外科醫生最有價值的告誡。
在患者及其家屬面前,醫生的一個眼神、一抹微笑、一聲嘆息,都會對他們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醫生心裡要沉得住氣,「可能是惡性」「可能無效」「沒辦法了」諸如此類的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要知道安慰和信心可能是支撐患者及其整個家庭的力量。
誠實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醫患之間也是如此。醫生們也別幻想「把醜話說在前頭」就可以避免一切醫患矛盾。科學的設計方案,紮實的臨床操作技術,成熟完善的治療流程,才是規避風險、達到完美效果的正道。
文/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 石冰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新時代 惠民生」西藏:變「邁方步」為「急行軍」
※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新時代的口號和海報等你創意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