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雙面夾擊「斷直連」,影響的不僅是支付格局

雙面夾擊「斷直連」,影響的不僅是支付格局

第三方支付「斷直連」有兩個重要日子。

第一個是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印發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運行首日。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第二個6月30日,這是銀行將關閉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直接代扣渠道的最後期限。去年8月,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台處理的通知》(簡稱「209號文」),要求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路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台處理。


「斷直連」:雙面夾擊、三重選擇

兩項「斷直連」的規定算是對於第三方支付市場的雙面夾擊。「4月1日」針對條碼支付業務,主攻線下場景,而「6月30日」是面向涉及銀行賬戶的線上支付業務。監管肅清第三方支付清算市場的決心一覽無餘。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4月1日當天,相關機構已有一些行動。比如交通銀行和光大銀行均已表態支持。另外,中國銀聯已經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目前已完成系統對接、聯調測試和生產驗證,各項準備工作全面就緒。

條碼支付直連包括「發卡側直連」和「收單側直連」,而本次銀聯與微信支付的合作,不涉及發卡側快捷支付業務,只將銀行在收單側對財付通條碼支付的受理業務納入銀聯網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解釋說。

至於從2017年3月31日啟動試運行的網聯,近日發布公告稱,截至今年3月末已經累計完成資金交易轉接清算破百億筆。在接入切量方面,已接入343家銀行、105家機構,擬接入460家銀行、115家機構,覆蓋100%支付賬戶。

面對勢在必行的「斷直連」,第三方支付機構接下來的問題就是選擇何種實現方式。因為事實上,銀聯於網聯在模式與職責方面並沒有本質區別。在此之前,銀聯也一直在試圖將線上支付清算納入版圖,只是沒有那麼成功。而「在條碼支付業務上,銀聯和網聯也都可以做」,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

另外,除了接入現有清算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可以通過申請清算牌照合法經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清算牌照的門檻頗高。根據國務院和央行發布的相關管理辦法,「主要出資人申請前一年總資產不低於20億元人民幣或者凈資產不低於5億元人民幣,且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最近3年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50%以上董事和全部高管都具備專業知識,從業經驗需要5年」等。

薛洪言曾撰文分析,清算市場是一個馬太效應的市場,「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強者恆強,放眼國際市場也只有五家主要的玩家。」

為平穩過渡,第三方支付機構現階段最優的選擇是同時對接,後續根據支付公司的業務規則來選擇不同的渠道,北京商報援引業內人士稱。雷鋒網此前也曾分析,網聯相較銀聯的特點在於,與第三方支付機構與存在股權關係,且只參與清算不參與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構成直接競爭。

支付只是起點,影響後方場景

接入清算平台,對於第三方支付格局的影響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規範行業亂象,比如挪用備用金現象,利於反洗錢、金融監管、貨幣政策調節、金融數據分析等工作;以及讓支付回歸通道本質,備付金統一監管,加速第三方支付機構洗牌等。

這一點對於兩大行業巨頭(支付寶、微信支付)來說並不算太大的威脅,但對於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後端服務帶來不可避免的影響。

蔡凱龍曾表示,監管備付金使得企業失去了備付金的利息(據券商中國計算,我國支付機構賬上目前沉澱的客戶備付金總額至少有9600多億),第三方支付機構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存活並發展,不得不從提供支付服務轉向提供多元的金融服務。但是它們所有的一項優勢——數據——已經喪失,多元的金融業務必將面對包括銀行在內的眾多競爭對手。

「可以預見,第三方支付行業將出現大規模併購,重組和退出,行業機構變少但是變得更加健康。而支付牌照的價值,也會開始從巔峰迴落。」

而更重要的是,支付只是金融業務的起點,支付格局的改變牽涉著後期的零售業務發展。站在長遠的用戶生命周期來看,「斷直連」牽連著後方更重要更廣闊的場景,如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等。

其中的關鍵影響就在於數據,數據也是業內提倡的「智慧營銷、用戶識別」,以及徵信、風控等金融業務開展的基礎。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在此之前,作為生態中的重要角色,銀行無法掌握完全的交易信息,也就不能據此進行挖掘和分析,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合適的金融服務。而此後,第三方支付機構虛擬賬戶的往來信息都將會由網聯或者銀聯傳給銀行。

知乎上一位支付行業從業者分析道,尤其利好發卡量和場景不多的中小銀行,不再需要單獨拓展線上消費場景,還可以搭上行業打造消費場景便車。而這,或許也將成為促進銀行加速開發更多金融產品的動力和資源。我們似乎可以預見,未來更加熱鬧的零售金融市場。

但即便有了數據,也不意味著擁有所有——技術能力也是關鍵因素:銀行能否自主挖掘數據價值?基礎設施是否準備好迎接這樣的改變?科技公司的技術輸出、賦能金融的市場是否會進一步繁榮?因為未來,只有對同時掌握數據和核心技術的公司來說,才是真正利好。

更多Fintech新聞,請關注雷鋒網AI金融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微博用戶爆料蘋果官方客服非法竊取用戶信息並敲詐,怎麼回事
智能時代安全領域的巨變,從反欺詐、汽車、主機到法律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