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唐詩有關的事兒

與唐詩有關的事兒

套用流行的街頭採訪方式,「你幸福嗎?」這次咱們換個問題,「若能穿越時空,你最想回到哪個朝代?」如果採訪對象是詩人,十有八九的答案可能是「唐朝」。

沒有哪個朝代象大唐帝國那樣,詩歌如此普及、如此受歡迎。據記載,今存唐代詩人詩作的總數至少有3千餘家,5萬餘首。

唐詩里有萬里江山,「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盛世年華,「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的繁榮輝煌。唐詩里有千種風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關塞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田園山水。唐詩里有百味人生,「一生大笑有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的豪邁,「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苦澀,「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的激憤。唐詩里更有酒有故事,李白杜甫的人生跌宕,王維孟浩然的清新田園,王昌齡高適岑參的悲壯邊塞,賈島孟郊的奇澀峭勁,柳宗元劉禹錫的貶山謫水,元稹白居易的生死之交,李商隱杜牧的纏綿幽約。

翻開唐詩,詩人燦如繁星桀驁地踱來,江南的雨迷濛輕盈地飄來,塞外的風追趕著黃沙吹來,氣勢恢宏的大唐文明徐徐地鋪開……

1

唐詩與仕途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若放在唐代,應該改為:詩歌改變命運。會寫詩,在唐朝絕對是件很有用的本事。求職任官,不會寫詩,那真是舉步維艱。

我們最熟悉的詩人李白,漫遊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優美的詩文在各地不脛而走,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也必有所聞。於是,在李白42歲那年,朝廷接連三次下詔書召他入京,李白極為欣喜,高呼「我輩豈是蓬蒿人」。但後來李白只是被授予一個翰林供奉的虛銜,每天奉命寫些玩樂的詩詞,加上小人嫉妒誣讒,李白鬱郁不得志,最後辭官離開長安,這是後話。

一首《寒食》也是詩人韓翃時來運轉的契機。一天半夜,他被敲門聲驚醒,有人道賀,「皇帝欽點你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是皇帝的秘書,專門為皇帝起草詔令,地位可想而知。困頓半生的韓翃怎麼也不相信,認為報信人一定搞錯了。後來才知,原來中書缺人,宰相推薦的人選,在唐德宗那沒通過,說「讓韓翃當。」當時朝廷有兩個韓翃,宰相問選誰,唐德宗批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加了一句,「給這個韓翃」。

一詩入仕,這樣的概率當然是微乎其微。對於更多的寒門舉子來說,考科舉是他們的主要途徑。

隋朝以前選拔官吏主要採取推薦的辦法。隋唐之後,科舉製成為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唐代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等,其中明經、進士兩科尤為重要。明經考貼經,進士考詩賦。後者思想較為自由,相比之下對文士更有吸引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唐朝是以詩取士,因而也極大地推動了詩歌走向巔峰。因此,唐代文人幾乎都是詩人,只有好不好的區別,沒有會不會的問題。

當時的唐朝,「行卷」「溫卷」之風盛行。欲得進士科名,無不預先做詩請教於方家,經點化才得以成名。

「行卷」,是在考試前,舉子通過名人認識考官,將自己的作品呈現給考官。」溫卷」,是過幾天之後,將自己的作品再送給考官以加深印象。按現在看來,這就是作弊,但當時科舉制實施不久,行卷、溫卷,「可以見舉子之史才、詩筆、議論之高下,增加了考官評判的準確性,尤其是在糊名之制尚未全面推行之時,尤為重要。」 (任爽《唐朝典制》)

白居易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取得功名。十五六歲,白居易拿著自己的作品到長安拜見名人,以求得到引薦。在拜訪著作郎顧況時,顧況剛開始看不起這個無名小輩,看到名帖上的名字,調侃說,「京城米價很貴,白居恐怕不易。」當他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大驚,「寫得出這樣的文章,在京城居住也是很容易的。」貞元十六年,白居易以第四名進士及第。

行卷詩中最著名的,當屬朱慶餘了。「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他的《近試上張水部》,對象是官水部郎中張籍。張籍當時以擅長文學、樂於提拔後進而聞名。朱慶餘平時向他行卷,己經得到賞識。臨到考試了,擔心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把自己比新婦,把張籍比新郎,把主考官比公婆,探問考試情況。張籍用同樣的手段,回了他一首詩: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朱慶餘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於是張籍把他比作越州美女。也就是告訴朱他:考官那邊沒問題,你就放心地去考試吧。

2

唐詩與生活

唐代,詩歌就如空氣無處不在。官署、客店、山崖、寺壁、廊柱、城樓、橋頭、屏風、手帕甚至竹林,從廟堂到田野,處處皆能見唐詩,因此也就有了「題壁詩」這一文體形態。象熟知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就是崔護題在一戶人家的門上。「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是崔顥題在黃鶴樓上。城樓關門上則有岑參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

唐時,三人行必有一詩人。皇帝、后妃、將軍、宮女,甚至僧道、歌妓、僕人、士兵、農民,都可能有驚人之作。「一摘使瓜少,再摘使瓜稀。」武則天的二子李賢《黃台瓜辭》,字裡行間滿是哀惋之情。「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天寶年間被派去和親的宜芳公主,一首《虛池驛屏風》道盡凄苦。「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出自僧人玄覽。

詩歌滲透到唐人生活的各個領域。樓閣修葺,是要作詩助興,於是有了王勃的《滕王閣序》。遊玩宴樂,不是卡拉OK就行,而是要賦詩「PK」,於是有了宋之問的「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邀友吃飯共飲,不是打個電話發個微信,而是賦詩作為請柬的,於是有了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就連人生大事—結婚,許多程序都少不了詩歌,「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兩心他自早心知,一過遮闌故作遲」都是唐詩中的催妝、障車、卻扇詩。催妝,即新娘梳妝打扮時,故意拖延時間,夫家要請人或由新郎催促,這時通常要吟詩一首催促妝扮。障車,新娘上車後,新郎騎馬繞車三圈,然後女方親友攔住喜車不讓走,男家出錢物才放行,這一儀式也常以詩歌助興。卻扇,新娘以花、扇掩面,儐相要詠詩數首,新娘才拿去扇子,露出芳容。

詩歌使用得如此之廣泛,也就不難理解當時詩人為什麼那麼受追捧了。如白居易的詩在當時就流傳廣泛,學校、佛寺、旅店甚至行舟之內,隨處可見白居易的詩句。士人、平民、婦女,都會吟誦他的詩歌。過江南時,因詩名在外,白居易參加朋友的宴飲還引起不小的轟動。《與元九書》記載一個有趣的故事,「聞有軍使高霞寓者欲聘娼妓,妓大誇曰:『我誦得白學士《長恨歌》,豈同他妓哉?』由是增價。」軍使高霞寓想買歌妓,歌妓對價錢不滿意,「我是會背誦白居易《長恨歌》的,價錢怎麼能跟一般歌妓一樣呢?」軍使增加贖金,才得以如願。

3

唐詩與愛情

愛情自古就是文學的主題,自然也是唐詩的描寫對象。"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一首首,字字真情,皆是詩人細膩的情感、微妙的心理,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鳴,觸動記憶的角落。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這首詩背後就有一段愛情故事。元和年間的窮秀才崔郊,愛上了姑母家的婢女。後來婢女被賣給顯貴於頔。因為善歌貌美,賣了四十多萬。崔郊知道後很傷感,寫下了這首詩。此詩很快被人傳給於頔。於頔見詩後將崔郊喚來,崔郊以為大禍臨頭。哪知於頔誇他詩好,並命他將此婢女領回來,婢女所用的首飾衣服一併相贈。

因詩成就因緣的,還有我們熟知的太白。李白醉游梁園,也就是漢朝時梁王劉武的莊園。一時興起,揮毫在一堵粉牆上寫下了有名的《梁園吟》,洋洋洒洒230個字。已故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也來遊園被這首詩吸引了。宗氏正看得入神,小夥計拿著石灰刷子要刷牆,宗氏連忙喝住他,但小夥計不買帳,宗氏一氣之下拿出千金買下了這堵牆。宗小姐「千金買壁」的雅事很快地不脛而走。 太白當時喪偶,獨身一人。在朋友的撮合下,李白以《梁園吟》作聘禮,宗氏以粉牆作嫁妝,兩人一拍即合,結為夫妻。

4

唐詩與時運

人的境遇有時說不清道不明,一件小事抑或改變命運的走向。在唐朝,這個詩歌的國度,因為詩而扭轉時運的,卻不乏其例。

「握筆題詩易,荷戈征戍難。」 這首詩的作者沒有留下名字,但這首詩卻記錄了一段歷史。朱滔是安祿山旗下的將佐,大興擴充軍隊,男子十五歲以上的都抓到自己的軍隊里。一次抓來不少平民,朱滔許是心情好,看見被抓的人中有一個白面書生,於是問他「既然你說是讀書人,必然會作詩,寫一首詩給你老婆,讓我看看。」書生於是寫了這首《寄內詩》。朱滔在歷史上是個聲名狼藉的人物,看了這個書生的詩,也沒有食言,當場將他放回家,還發了點錢帛當路費。

同樣命懸一線,因為詩歌救命的,還有李涉。《雲溪友議》卷下《江客仁》曾記載過一個傳奇的故事:太學博士李涉乘船去九江,看望任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皖西一帶遇上盜匪,數十人手執兵器,喝令他們停船。李涉的隨從說,「這是李涉博士。」盜匪首領知道以後,說,「如果真是李涉,我們就不劫他的財了。不過早就聽說他的詩名,希望他能給我們寫一首詩。」李涉聽罷,便寫了一首絕句「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匪首得詩大喜,不但不搶李涉的錢財,反而送給他不少錢物。

無名士子能讓「軍閥」朱滔放他回家,李涉寫詩能讓強盜放走他,看來在唐朝,大家對讀書人是比較尊重的,即便強盜也不例外。詩文能扭轉一個人的命運,有時也會帶來風險。唐開元間,右補闕兼太子侍讀薛令之,許是對待遇不太滿意,文人癖上來,提筆在牆上寫下一首詩,「朝旭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抱怨生活清苦。事情也巧,正巧唐玄宗來東宮視察,當即在牆上也續了一首詩,」啄木嘴距長,鳳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意思是,你小子的嘴和啄木鳥一樣尖利,但是你的才華並不高,比起鳳凰來像個禿尾巴雞。薛令之一看,得罪了皇帝,以後哪有好果子吃?於是找一借口辭官回了老家。

追溯這些美麗凝鍊的文字,唐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千多年前的世事百態,一千多年古人的所思所感。那是一個有失望但不允許頹廢的時代,是一群會低落但不會沉淪的人們。身處江湖之遠仍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的雄心壯志;人生跌宕,歷經困頓,仍然不減鬥志「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送別友人,豪邁向上,「莫愁前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仕途受阻,遭遇貶謫,依然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樂觀豁達。

喜歡唐詩,不僅僅是因為那瑰麗多採的文字,而是它觸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積澱了內心的真情實感。無論什麼樣的境遇,總能在一千多年的唐詩中找到共鳴,尋到出口。時空穿越千年,但所演繹的悲歡離合、所抒發的喜怒哀樂卻是如此的相似。走近唐詩,擷一片雋永美好,潤澤睏乏的心靈;回望那些沉沉浮浮的人生境遇,修鍊更加積極的心態。

春天萬物生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彎弓張語 的精彩文章:

TAG:彎弓張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