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泛黃的記憶夾在漂流的舊書間

泛黃的記憶夾在漂流的舊書間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一周一會的文廟舊書市場,開始成為上海最重要的舊書集散中心。一場以舊書古籍為主的盛宴,帶動了整個文廟古街的興盛。上世紀90年代,文廟舊書交易曾一度佔據上海書刊批發市場將近九成的份額。

寒來暑往,如今的上海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每個周日文廟的舊書集市卻未曾消失,從安靜的清晨到熱鬧的午後,藏書人與淘書客相約在這裡交易,風雨不改。是誰在淘書?哪些書受歡迎?這些舊書又是從何而來?帶著種種疑問,近日,勞動報記者來到文廟附近,探訪這個曾經的淘書樂園。

唯一不變的是一塊錢的門票

上周日天氣晴朗,記者搭乘地鐵來到老西門,沿中華路一路往北走,沿街的商鋪都還沒有開門營業,街頭偶有幾位晨練的老人。步行5分鐘左右,記者來到了文廟街,剛到文廟門口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網路上流傳的舊書市的熱鬧場面。

正感疑惑之時,文廟右手邊的售票窗口外,幾個排隊買票的中年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們裝扮不同,但都背著一個小背包,保安小王說,看起來這就是有經驗的老淘書客了。

據小王介紹,文廟平時基本沒什麼遊客來,只有周末的舊書集市人格外多。舊書市場的開放時間一般是每周日的7:30至15:00。雖說是早上七點半準時開市,但有些書友很早就到了。

一元一張門票,65歲以上的老人憑身份證還可免票。小王說,這麼多年了,大概只有票價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吧。記者昨天到達時,已經是早上7點3刻了,儘管沒有見到傳說中開市時,買賣雙方人頭攢動、一擁而入的盛況,但小王指了指書市入口,有些神秘地說,「進去你就知道了。」

老年人居多小人書最受歡迎

沿著欞星門進入文廟,就像翻開了一個陳舊的故事。朱紅甬壁,四四方方的布局,給人一種威嚴的歷史感。從大成門左邊進入,到大成殿前的院落,就是舊書市場的全部場地。儘管面積不大,但院子里卻滿滿當當地擺了幾十個攤位。

據某經營舊雜誌的攤主介紹,9點前是書市最熱鬧的時候,也是成交量最高的時候,買書的則多為老年人。記者在現場發現,舊書集市的攤主也大多是中老年男性,女性攤主只有四五位。他們有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有的是退休在家,但來文廟擺攤,多數人都表示,純粹是為了一份舊書情懷。

當然,在文廟舊書市場,各個攤主經營的書籍內容也有所差異。有的攤主主要賣小人書和連環畫,有的攤位則以手抄本古籍為主打,還有的是期刊雜誌、音樂書籍攤位等。而除了舊書,文廟集市上還有郵票、明信片、老照片等老物件。

主營小人書的王大爺,在文廟練攤已經近10年了。在他的攤位上,擺放著百餘本泛黃的小人書,靠近攤位裡面,還有兩個行李箱。王大爺說,那裡面是珍品,偶爾會有老淘客專門來選。

原價2毛的小人書,現在標價20元一本,依然有不少人光顧。王大爺說:「書的價值源於時間的遠近、書本的品相和現存的數量等多種因素,20元一本不貴的。」正說著,就有一個和王大爺年紀相仿的老人買走了一本《獅駝嶺》。

攤位固定半年一租攤主與淘客成了朋友

上午8點左右,淘友們越來越多,許多淘書客背著包在書攤前開始「尋寶」,有的站著、有的蹲著,還有的直接跪在了地上。據了解,舊書市場的攤位基本是固定不變的,攤主們半年和文廟管理方簽一次租約,租金不高,又能帶動文廟的客流量,因此雙方都很樂意。

也正是因為攤位流動量不大,日復一日,許多常常來光顧的老淘書客,早已與攤主們成了朋友。攤主有了好書,會格外關照熟客。從事外貿工作的余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按淘書客們的行話說,余先生應該是位有著7年淘齡的老書友了。每逢周末,他都會到文廟來逛一圈,對他來說,淘書是一種工夫,更是一種樂趣。「淘聽起來好像有點俗,書又是雅的,大俗大雅才有情有趣嘛。」余先生說。

當天,余先生就在攤主老王的攤位上,買了一套《悲慘世界》,臨走時,還被老王特意叮囑,「要好好珍惜啊。」據老王介紹,自己主營的是報刊雜誌,攤位上的幾本文學書籍是別人委託自己代賣的。

「書的主人是位80歲的老先生,因為身體不太好,前段時間被孩子接去了國外生活,他就把所有的書都委託給了我,希望賣給真正愛書的人。」故事的真假我們無從考究,但來來往往中,舊書市場或許多多少少也會成全一些愛書人的心愿吧。

資深淘友有攻略早來、動作要快、不宜貪多

上午10點左右,攤位旁的人開始慢慢稀疏,有些淘到好書的,滿意地帶回了家;有些沒有收穫的,準備趕回家吃午飯;下午2點左右,攤主們一般也陸續開始收拾攤位,熱鬧的文廟又漸漸歸於了往日的平靜。

當然,如果天氣好,也會有個別書友在文廟庭院里找個位置,看一會剛淘到的「寶貝」。資深淘書客小劉就沒有著急離開,而是在文廟門外翻看了起來,一邊翻看他還一邊得意地與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淘書攻略。

「一定要清早來,來得早更容易淘到好書。遇見喜歡的好書,動作要快,不要猶豫。像一些價格偏高的書,可以在孔夫子上參考一下大致的價格,也可以適當跟攤主講價的,一般都會再優惠一點。」

當然,儘管小劉喜歡舊書,但他也不贊成衝動消費。「除非特別珍貴的好書,否則不建議一次性入手太多,淘書還是重在享受過程,淘到好書只是意外驚喜,每次一本,每次可能都有驚喜。」

看的多買的少書市熱鬧難掩市場冷清

但是,記者在文廟書市待了3個小時後發現,當天圍觀的人雖然不少,但真正下手買書的人卻並不算多。就算有些人淘了書,卻也不全是真的熱愛閱讀,很多人只是為了收藏,等舊書升值,就像淘文玩、古董一樣,有些則完全是出於獵奇心理。

主營古籍善本的許先生對此就頗有感觸。與小人書不同,許先生攤位上的書多為年代比較久遠的古籍,因此,書的標價也就相對高一些。一本竹紙、石印的《老殘遊記》大概需要300元左右。

「價格是根據書的價值定的,來看的人是不少,但一看價格人家就走了。」許先生無奈地說,「與小人書、雜誌不同,古籍的成交率是非常低的。」

家住文廟附近的李爺爺也感嘆,「舊書市場大不如前啦。」李爺爺今年已經年逾古稀了,在文廟附近住了幾十年,據他回憶,與10年前相比,文廟書市已經沒落了許多,無論規模、人氣、圖書質量,都早已沒了以前的盛況,今非昔比。

儘管如此,每周末,許先生還是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古書帶到文廟。許先生說,自己以前就是開書店的,來文廟只為圓一份圖書情懷。即使沒有一個人買,只要有人關注古籍,他就會堅持下去。

最後一家舊書店宛如「歷史陳列館」

然而,在幾十年的城市變遷中,文廟古街發生的變化還不止這些。在中華路、文廟路交叉口,有一間不大的書店,進進出出的人不多,卻吸引了不少淘書客前往,這家書店就是如今文廟附近僅剩的最後一家舊書店。

書店面積不大,20多平方米,兩側牆壁和中間兩面,放置了4排書架,地面上、牆角旮旯,到處都堆滿了不同年代的舊書舊刊。窄小的舊書店,看上去有些寒酸,但細看之後,卻常常令人驚喜。

人物傳記、世界名著、學習輔導書、漫畫……一間小小的書店,更像一個小型的「歷史陳列館」,包羅了不同類別的舊書。看到記者進來,店裡的工作人員姚阿姨微笑著迎上來介紹說,這間舊書店其實是上海圖書公司旗下的一家書屋,已經經營很多年了。

「現在書店不好做啊,你瞧瞧,整個文廟附近,哪還有什麼舊書店啊,就這一家了。」姚阿姨話里有些無奈。細聊之後才知道,原來姚阿姨18年前就在這裡工作了,將近20年的時間裡,姚阿姨見證了文廟舊書市場的變遷,也將自己的美好年華留在了這家舊書店。

「記得我剛來這兒的時候,每天有好多人啊,地上坐著、書櫥旁倚著、書梯上站著,滿屋裡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然而,近年來隨著電子圖書的快速發展,實體書店受到很大衝擊,舊書市場就更不必說了。

淘書是種緣分親歷舊書店慢慢消逝

尤其是近10年來,原本熱鬧的文廟也變了模樣。曾經遠近聞名的舊書街,一家家都關上了門,或者改成經營其他業務。「其實不怪人家,確實經營不下去呀,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看舊書啊,網上的新書都看不完,沒人來淘舊書,店主也要維持生活,就改行唄。」

據姚阿姨介紹,儘管自己所在的這家舊書店還在持續經營,但也是大不如前了。「這家店原本在上海有10家左右,迫於經營壓力,陸續都關閉了,除了文廟,福州路和瑞金二路還有兩家,但是,哎……」姚阿姨嘆了口氣,沒有繼續說下去。

上周三,記者來到了姚阿姨所說的福州路舊書店,同樣是面積不大的一間店面,掛著上海圖書公司的牌子。下午2點整,整箇舊書店裡,除了4個工作人員外,只有一兩位顧客。其中一位還是路過,單純好奇進來看看。

另一位則是70歲的雷爺爺。雷爺爺退休前也是位文化工作者,現在家住莘庄。每周周中,他都會坐一個多小時的地鐵來福州路逛一逛,說是自己生活的小情調。而雷爺爺也是福州路這家舊書店的老顧客了,「舊書店有舊書店的優勢,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東西,只是需要花功夫,沉得住心,淘書也是種緣分。」

堅守18載情系紙質舊書「書店在,我就會一直在」

在許多人對舊書店前景表示堪憂的時候,雷爺爺卻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舊書店的冷卻並非是件壞事。「數量確實少了,但這也意味著它成了稀缺資源,未來不是沒有希望,你看,不是偶爾也有年輕人來光顧嘛,就算不買,只要有年輕人來,就代表有希望。」雷爺爺說。

談到舊書店的發展,雷爺爺又打開了話匣子,「其實可以嘗試一下新的經營模式,比如把舊書放到網上,現在年輕人都忙,又是天天手機不離手,通過網路途徑,或許會有所改觀。不過,這樣的確會少了不少淘書的樂趣,總是有利有弊的。」

18年來,姚阿姨親歷了上海文廟舊書店的變遷,從曾經的讀者絡繹不絕,到如今一天只有幾個過客的情形,姚阿姨難掩惆悵。但是,儘管利潤不高,光顧的人也不比從前,樸實的姚阿姨依然每天認真工作,不曾疏忽。

如今,書店裡堆積的舊書越來越多,多到姚阿姨早已忘記了它們的數量。日子一天天過去,書籍越來越舊,然而,書頁雖已泛黃,姚阿姨卻不敢變老。就像她自己所說,只要書店還在,自己就會一直待下去。

姚阿姨喜歡那些泛著香味的紙質圖書,喜歡看陌生的過客翻閱起每一本舊書。對她來說,每一本舊書都包裹著一個故事,而這箇舊書店則包裹著自己曾經的青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劉淑芬:唐代玄奘的聖化
成一農:關於中國古代地圖研究的思考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