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彪與白崇禧兩戰看四野氣質
因林彪而四野
時至今日,林彪仍是共和國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但如果僅僅視林彪為一位職業軍人,則其面相會清晰很多。
面對四野輝煌的軍史,往往是「征塵無際,氣勢如虹」的文學化記載;講四野的著名戰役,總是「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喋血四平」的戰報;再講到四野名將,又難免陷入「十大虎將」、「海、空軍司令」等「蘿蔔坑」式的窠臼。但四野究竟是支什麼樣的部隊?其官兵有著怎樣的形象和性格?為何它在中國軍事史上如此重要?
在湖南中部,有一個小鎮叫青樹坪。往南再走80餘公里,還有一個山村叫靈官殿。1949年,四野曾在這兩個地方同白崇禧的部隊各打了一仗。頭一仗,白崇禧佔了點小便宜;第二仗,白崇禧把他的王牌第七軍輸個精光。
林彪、白崇禧是天生的對手
白崇禧在國民黨軍號稱「小諸葛」。他所組建的第七軍清一色美械裝備,戰鬥力很強,號稱「鋼七軍」。而林彪的四野此時情況如何?
此前還叫「東北野戰軍」的四野,在完成了1947年的冬季戰役之後,林彪按兵不動,軍委要求東野儘快南下北寧線封閉東北國軍,可林拒不執行,致使李彌軍團從關外轉到關內加入了中原戰場。這時候,四野的兵力大約一百萬。
林彪抗命開始養兵,比較同時期華野粟裕的抗命,頗可玩味。身為華野副司令的粟裕抗命反對帶三個縱隊先期過江,後來證實其判斷的準確性,江北國軍就殲於淮海大地,統治基礎覆滅。
但林彪真的是畏縮不前嗎?從戰爭的發展來看,林彪的這次養兵對於四野的發展關係巨大。當時還「蝸居」於東北的林彪,想必已經有了更深遠的戰略部署,解放東北、配合平津戰役都不過是「小菜一碟」,四野更大的「胃口」是廣大的中原腹地。在中原,對手會是誰?
白崇禧不僅有實戰經驗,而且勤于思考和總結經驗,曾撰寫《游擊戰綱要》等軍事論著。同樣,林彪帶兵,一個很大的特點是非常注重對部隊進行戰術教育。因此,四野的部隊戰術意識普遍較強,這為部隊的成長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1949年3月11日,東野改稱「第四野戰軍」,從5月到8月,四野以凌厲攻勢發起了漢潯渡江、宜沙和湘贛戰役。雖然攻佔了武漢、長沙等大中城市,爭取了張軫、陳明仁兩個兵團起義,但始終未能揪住白崇禧的主力,與之決戰。為此,林彪悵惘不已……
毛澤東一語點中了林彪的要害:他太想報四平那一箭之仇了,所以緊緊地盯住「小諸葛」的一舉一動,追求「先敵制動、料在敵先」的兵家境界,他越是想一鼓而下越不能如願,因為他遇到的對手也是以機變著稱的白崇禧。在林彪與白崇禧像鬥雞一樣對峙的時候,毛澤東發現了他們共同的毛病,即明於微而昧於巨,專心於戰術較量而忽略了戰略制勝,端的是一語中的。
青樹坪失利,四野潰敗
回到1949年8月的湖南戰場,驕悍的四野席捲千里,他們像追兔子一樣追擊著國民黨軍隊。追擊敵人應「掩殺而來」,四野的前鋒四十九軍在林彪愛將鍾偉的率領下連「掩」都不顧了,其一四六師前出兄弟部隊百里闖入了湘中要地青樹坪。不想,在這裡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口袋。於是一場惡戰開始了。
看看交戰雙方的將帥兵。林、白這對冤家不說了,四十九軍軍長鍾偉因作戰狂放精細、勇猛敏捷,人稱「中國的巴頓」,此人要多說幾句,建國後授少將銜,系四野「十大虎將」之一,電視劇《亮劍》李雲龍的主要原型。桂軍前線總指揮是白的愛將兵團司令張淦。
至於士兵,一四六師兵力為萬人左右,桂系是其精銳七軍、四十六軍的三個師,兵力三萬左右。四野的兵多是北方兵,不服南方水土,長途追擊而來,乃「疲兵」。而且從東北一路打到湘中連戰連勝,「驕兵」也。而對手自成軍以來經過北伐、蔣桂戰爭、圍剿紅軍、抗戰,敗績不多,善打山地戰;能打惡仗的廣西兵此時也明白,這是一場在外省保衛家鄉的戰鬥,退無可退。
於是戰鬥未開,局勢已明了大半,在雙方如此優劣的對比下,一四六師被殲滅的結局數時可待了。但要說四野潰敗,似乎還證據不足,因為白的目的沒有達到,何況四野進軍速度沒有減緩停止,一四六師建制仍在,並如期發動衡寶戰役並趁勝佔領廣西全省,全殲桂系部隊。
當然,青樹坪一戰,對於雙方戰局的影響則可稱微妙。從中共方面說,它使軍中輕敵麻痹情緒一掃而空。從國民黨方面說,他們把這次戰鬥看成是一種轉機。白崇禧也受到鼓舞,認為對解放軍可以一戰。雙方心態的變化已經預示了下一次戰鬥的結果。
而對於四野自身而言,青樹坪的失利,至少說明在現實中不存在百戰百勝的部隊,而且更有看點的是,以林彪為首的四野統帥部,如何吸取教訓,並扭轉戰局?
靈官殿大捷,一將功成萬骨枯
的確,整個四野從東北到湖南,全殲了蔣介石嫡系五大主力中的王牌新一軍和新六軍,29小時攻克天津,全軍上下傲氣、輕敵,部隊在行進中很多時候竟然連前衛偵察兵都不派。
青樹坪失利,的確給四野的觸動很大。而到了衡寶戰役(1949.10.2—10.12)時,四野方面精心策劃,準備了近十倍於對手的絕對優勢兵力大迂迴大穿插。而這次,輪到白崇禧犯驕兵自大的毛病——竟以弱勢兵力主動進攻,四野判斷白崇禧想在衡寶線上決戰後,於十月四日深夜和五日上午兩次電令各穿插和迂迴部隊「即在原地停止待命」、「等候我兵力集結」,誘敵深入之計昭然若揭。
戰局是瞬息萬變的。林彪等白崇禧部後撤後,才發現根本沒上自己的圈套,但直到七日晨才下令全線追擊,並慶幸四十五軍一三五師沒有按原計劃停止前進(一說一三五師因電台損壞未接到野司和兵團電報,竟然前進160多里)。整個戰役就此定局!「小諸葛」空有滿腹妙計,也沒想到這著。戰場上的勝利有時候需要一點運氣,這對於四野來說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第七軍指揮所屬一七一、一七二師和第四十八軍的一七六、一三八師努力突圍,在四面被圍,沒有糧彈補給,建制全亂,失去聯絡的情況下,依然戰鬥得很頑強,只至彈盡糧絕!毫無疑問,這在我軍和國民黨軍的交鋒史上,已不足以用罕見來形容,簡直可以稱為「唯一」。
衡寶戰役,林彪真的要感謝一三五師,當林彪從北京參加完開國大典回到四野司令部作戰室後,得知一三五師所處的位置後,十分擔心會暴露作戰意圖,立即下令該部隱蔽東撤。電令還未發出,一三五師在七日晨已開始了阻擊。而林彪的主力只到八日拂曉才趕到,要是沒有這一天一夜,白崇禧的部隊早就不知撤到哪裡去了。
從作戰層面來講,戰術水平高、戰鬥力強等硬指標,保證了四野是一支常戰常勝,幾乎戰無不勝的軍隊。但更重要的,它還是一支有著超強統帥意志、內部團結(並有競爭)、人盡其用,並在戰爭中不斷總結和成長的部隊。說它是我人民解放軍歷史上一支英雄的、為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勛、將永載青史的部隊,也毫不為過!
也許敵人的評價更有說服力。杜聿明是先後在東北的林彪和華東的粟裕兩個對手打過仗的國民黨統帥,在遼瀋戰役結束後,當時既是東北剿總又是徐州剿總副司令的杜聿明到了北平,傅作義請杜吃飯,席間,傅問杜對東北和全國時局的看法。杜對傅說:「東北共軍近百萬,不久將南下關內作戰,其武器裝備和戰術水平,遠遠超過關內共軍,共產黨將在一年內統一中國。」
誠如斯言,回頭看林彪在1948年上半年的養兵,更有重大的戰略價值。至少在那時候,林彪和他的四野,就寧願這麼蟄伏著,為以後更大的勝利養精蓄銳!
※古籍舊書報收藏入門
※張學繼:從「滬軍都督」到「中華革命黨擎天柱」——黃興與陳其美的恩恩怨怨
TAG:中國歷史內參 |